西险大塘原本没这么高,“塘三代”金海明对潮新闻记者说:“这条高高陡陡的塘,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担担挑出来的。”
早晨7点,金海明送完娃上学,去了村里的西险大塘巡塘,这是他参加“百米一人”24小时巡塘的第三天。
他笑着对记者说:“裤子湿了三身,又干了三身,还好今天穿了条速干裤。”
余杭仓前金海明 记者 施雯 摄
连日暴雨,东苕溪持续高水位不退,余杭仓前连具塘4.3公里的西险大塘塘段,24小时百米一人巡塘,有120多位村民共同参与。
巡塘人员3班倒,每班8小时,村里还组织给每班人送干粮和水,条件最艰苦的,是凌晨2点到上午10点的班。
东苕溪水位持续高水位 记者 施雯 摄
“一飞伯,你今天早班啊。”
“是呀,儿子白天跑网约车去了,我让他后半夜来塘上值班。”
金海明骑着小摩托,冒雨开在大小水坑不断飞溅的塘边公路上,迎面走来的村民徐一飞,今年70岁,巡塘已经50多年,老人也是上世纪70年代西险大塘加工程的造塘人。
老一辈巡塘人徐一飞 记者 施雯 摄
“50年前的西险大塘,比现在低两米,是我们一担担土挑出来填高的。”指着不远处的斤线潭,徐一飞说:“潭边上就是我家,七十年代造塘的时候,杭州半山,还有临平的生产队都过来帮忙,光我家就住了十七八个人,大家在塘上挑土、夯土,忙了一个多月。”
巡塘是村里老底子就有的传统,徐一飞说:“1999年6月30日大洪水时,斤线潭边上的西险大塘背坡渗水,就是我们村民天没亮巡塘时发现的,武警官兵当天就来抢险成功了。”
瓶窑仓前交界处斤线潭 记者 施雯 摄
西险大塘沿线防汛物料堆场 记者 施雯 摄
1999年6月30日大洪水时,西险大塘最大的险情发生在隔壁余杭街道的乌龙涧。那年之后,在汛期东苕溪持续高水位情况下,西险大塘便会开启严格的“百米一人”24小时巡塘模式。
金海明说:“上一次巡塘,是2020年新安江水库九孔泄洪的时候,那年东苕溪北湖分洪闸分洪,我们村100多位村民连续巡塘了5天5夜。”
今年村民们巡塘,因为西险大塘的提标加固工程正在施工中,塘边都是坑坑洼洼的烂泥路。夜里雨特别大,为了让夜班巡塘人员有地方歇歇脚,村里今天紧急租来两个集装箱,放在塘北公路上当休息室用。
村里租来的集装箱到货了 记者 施雯 摄
金海明是全村巡塘志愿者的召集人,2015年,还在中国铁建工作的金海明,被村委召唤回村工作,第二年当上村民委员会副主任的他,开始负责村里的防汛工作。
6月23日头天夜里巡塘,金海明感动不已:“手机群里的接龙越来越长,早年拆迁的村民,很多都不住在仓前,特意开车过来参加巡塘。”
鲁国明开着宝马回村巡塘 记者 施雯 摄
深一脚浅一脚走在塘边,记者远远望见一辆灰色宝马X5停在塘边,这是11组村民鲁国明的车,他对记者说:“我工作比较自由,这几天,刚好有空回村帮忙巡塘。”
鲁国明是和哥哥一起来巡塘的,兄弟俩因为早年拆迁,搬去隔壁街道居住,听说村里需要“百米一人”巡塘,很多像鲁家兄弟一样开着奔驰、宝马的外迁村民,都回村了。
新老交替间,艰苦的巡塘工作,也会有新挑战出现。划开手机长长的通话记录,金海明对记者说:“这两天,我每天接上百个电话,基本都是年轻的巡塘志愿者打的,他们一发现问题,就打过来。”
塘顶流水 记者 施雯 摄
巡塘到底巡什么?比如今天的巡塘,记者就发现塘顶有个地方,有两三股水突然流下来,“会不会是坝体有问题?”金海明勘察过现场后表示:“你看流下来的水是白色的,流出来的应该是坝顶路面积水,如果是坝体渗水的话,颜色应该是黄的。”
如今,像徐一飞这样老辈的巡塘人慢慢隐退,金海明、鲁国明这样新一代的巡塘人正在持续接力。在连具塘村,巡塘,是复刻在村民血脉深处的记忆,只要塘上需要,大家就前赴后继。
金海明(左)和回村巡塘的鲁家兄弟 记者 施雯 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