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正值第五个“杭州西湖日”,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王旭烽的《西湖十景》新书首发会在苏东坡纪念馆举办。作品以“西湖十景”为切入点,共十部中篇小说,既独立成书,又相互联系,浸透江南韵味。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总经理、总编辑、党委副书记芮宏,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何蕾,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陈云飞,西湖博物馆副馆长傅宏明,浙江文艺出版社社长虞文军、总编辑王晓乐到场。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总经理、总编辑、党委副书记芮宏
芮宏向与会嘉宾表达衷心感谢,并高度赞扬“西湖十景”的文学价值。他认为,“西湖十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情理交融,以文字重构西湖之美,用故事连接古今之情,有诗情画意,也有俗世烟火,充分表现了杭城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以及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智慧。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何蕾
何蕾分享了西湖的文化价值,对王旭烽的书写给予肯定:“王旭烽老师是当代书写西湖的一把好手。”她相信,西湖的山水风光滋养着王老师的创作,而读者们也可以从这些精彩动人的故事中,感受到一个别样的西湖。
为了表彰王旭烽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对西湖文化的推广,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在活动现场特别授予了她“西湖文学大使”的称号。
同时,浙江文艺出版社也向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和西湖博物馆赠送了“西湖十景”系列作品,以表达王旭烽对西湖文化事业的支持与敬意。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正是荷花开时,这样一场与西湖紧密相连的文学活动,将文学与风光完美融合。随后的分享活动中,王旭烽与王晓乐、陈云飞等人围绕西湖与文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王旭烽向现场读者介绍了“西湖十景”的创作契机。1995年,王旭烽在浙江省文联工作,离西湖很近。听闻断桥要断的消息,立刻赶了过去。“断桥若真的断了,许仙和白娘子怎么相会呢?”带着这样的念头,王旭烽写下了中篇小说《断桥残雪》。在创作的过程中,她萌生了将“西湖十景”都写一遍的念头。终于,历经十三年,写出了这套“西湖十景”。
作家王旭烽
“西湖就是我的恋人。”王旭烽动情地说道。在她看来,西湖如同“文化道场”,有说不尽的文人轶事。因此,她一次次用文字深入西湖内部,探寻背后的故事,并赋予它新的生机。
虽然名为《西湖十景》,但这不是一套专讲景点的书,而是一组中篇小说,分别以西湖十景命名:《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除了西湖风光和历史沿革,王旭烽还将杭州的民间传说、市井生活、数十载的城市变迁融入到了扣人心弦的故事当中。
例如《苏堤春晓》的主人公经常在苏堤漫步,苏东坡修建堤坝的故事就通过人物的对话娓娓道来。《断桥残雪》则脱胎于“白娘子与许仙”这一在民间流传已久的故事。除此之外,小说也出现了龙翔桥、岳王庙、官巷口等杭州的地标。
王旭烽表示,她很年轻时就有一个构建“纸上杭州”的梦想,就像巴尔扎克被称为“法国的百科全书”,她也像巴尔扎克那样,写好西湖与杭州的故事。
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陈云飞
王旭烽笔下的西湖与杭州滋养了很多读者。陈云飞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对她来说,西湖已经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是家门口的“诗和远方”。作为西湖文化遗产检测管理中心的主任,保护、管理、研究西湖就是她的日常工作,而她也在阅读王旭烽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西湖文化的认识。
浙江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王晓乐
王晓乐向读者分享了策划《西湖十景》的过程。她说,王旭烽一直致力于书写西湖,自己对“西湖十景”则是一见钟情。为了更好地呈现作品具有的文化意蕴,每部小说都加入了与“西湖十景”相关的地理人文的介绍与古诗词,如《四时幽赏》《西湖十景图卷》等古画,西德尼·甘博、马尔智、二我轩照相馆等老照片,以及杭州著名摄影师吴国方未公开的杭州影像。
除此之外,本套《西湖十景》也加入了王旭烽最新修订的创作谈。因此,这套书是集小说故事、民间传说、人文地理知识于一体的“文学+”书写。王晓乐说,如果有朋友来杭州游玩,那她一定会将“西湖十景”作为伴手礼送给他们。
王旭烽也回应了小说的议题,如《断桥残雪》展现的是“等待的意义”。读她笔下的西湖十景,能感受西湖绮丽的风光和杭州文化,与主人公一起经历人生的起落,也借此沉静下来,由故事探讨人生。
十个故事,十种解读西湖与人生的方式。在王旭烽笔下,一个个有关西湖、有关人的故事缓缓展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