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图书馆主办,钱报读书会协办的文澜读书岛“走读浙江”系列活动第二季于6月22日收官,这天,30余位书友在参观了萧山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杨之华纪念馆、衙前农村小学校旧址,祭扫了李成虎烈士墓之后,热烈地讨论了衙前农民运动中蕴藏的敢为人先的红色基因。
记住创造中共党史上“五个第一”的革命先烈
在建党103周年来临之前,文澜读书岛特意策划了“走读衙前”活动,组织书友阅读《秋之白华》《红色根脉探源:衙前农民运动》,参观衙前农民运动遗址,认识中国妇女活动家、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杨之华、衙前农民运动领袖李成虎,以及引领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中共早期党员沈定一,了解发生在我们家门口的一段尘封已久的红色历史。
劳月首先分享了他的阅读体会。他觉得,从《秋之白华》《红色根脉探源:衙前农民运动》这两本书和参观的这些遗址、展览中,可以深刻认识那个觉醒年代。20世纪的前30年,是一个天翻地覆、风起云涌的年代。它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混乱,但却产生了深刻影响后世的许多伟人、大师,奠定了现代中国发展的方向。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如饥似渴地吸收和践行来自世界的新事物、新思想。沈定一就是这样一位热诚接受新思想的志士,衙前农民运动就是这样一场新思想的生动实践。
他说,任何一种主义,都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发展完善,每一个人也在不断成长成熟。尽管衙前农民运动只延续了3个月,范围仅限于浙东地区,运动中也存在缺陷和不足,但衙前首先高举农民运动的大旗,为后来党的农民运动和农村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中共党史必须记上这一笔,每一个共产党员,尤其是浙江的共产党员,也必须记得这段红色历史。
劳月又指出,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分析一个人的变化,客观评价他的功过。
他强调,任何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人生的左转和右转都很正常。历史上有无数伟人,有的逐渐消失了光华,有的慢慢蜕变成凡人,有的走到了对面,更有的在磕磕碰碰中成长。沈定一的悲剧结局和杨之华的成长、李成虎的牺牲,都是历史的必然。正因为有这样戏剧性极强的演变,历史才具有丰富多彩的吸引力,才是一幕虚构艺术所无法展现的华丽大戏。
从衙前农民运动中寻找和传承敢为人先的红色基因
吴焕根从萧山区委编办退休以后专注于革命烈士诗歌、中共早期党史研究,著述颇多。他为现场书友分享了他阅读《秋之白华》的感受。《秋之白华》是瞿秋白养女瞿独伊和女儿李晓云编撰的瞿秋白与妻子杨之华的书信、诗歌、文稿集,展示了瞿秋白与杨之华的深厚情谊和崇高理想。杨之华出生于萧山坎山,与沈定一之子沈剑龙结婚后,走上革命道路。她的一生中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就是引领她走上革命道路的沈定一,第二位是在上海工作时期的上级向警予,第三位是后来的丈夫瞿秋白。
吴焕根
为研究中共早期党史和革命烈士诗歌,吴焕根走遍了全国各地,积累了不少关于瞿秋白、杨之华的资料。他认为,这三位导师对杨之华的人生起到了关键作用。沈定一把她带到上海《星期评论》周刊,给了她一个起点很高的平台,让她认识了陈独秀、俞秀松、邵力子等。向警予是她的上级和老师,介绍她入党,手把手帮助她成为工人运动、妇女工作的专家。瞿秋白更是在耳濡目染中帮助她成为忠心耿耿的共产主义战士。
沈兴法是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名誉馆长,退休以后负责红领巾路灯精神传承工作室的工作。他着重分享了对衙前农民运动精神的认识。他认为,衙前农民运动的精神是“敢为人先,永不满足”。当年沈定一邀请杭州一师风潮中的进步师生刘大白、宣中华、杨之华等人,在衙前开办农村小学校,宣传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让李成虎这样的农民懂得了“耕者有其田”的道理,去琢磨“谁是你们的朋友”“为什么吃不饱穿不暖”这样的问题,在全国率先举起农民运动的大旗,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广袤农村的全新道路。这就是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之后的“敢为人先,永不满足”精神的红色基因,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阅读分享会上,两位沈定一的后人沈红卫、任春一致感谢社会各界对衙前农民运动研究的逐步深入,让大家看到了真实的沈定一。他们表示,要像自己的前辈那样,守护好家乡,传承好衙前农民运动精神。
任春
来自萧山区检察院的检察官助理史光玉说,读了两本书,又参观了纪念馆,听了嘉宾和沈定一后人的分享,觉得脑海中这些历史人物慢慢鲜活起来,清晰起来。他表示,还要对衙前农民运动进行延伸阅读,从历史中真正了解萧山,了解衙前。
书友郎茂锋大学是学中共党史专业的。他从沈定一、杨之华、李成虎身上,看到了革命者的信仰、理想,令人崇敬。沈定一抛却万贯家财减租减息,组织农民运动,组织信用合作社,组织东乡自治,体现出对百姓的大爱和天下为公的胸怀。通过参观和阅读,我们的思想得到升华,精神得到洗礼。
书友章一峰说,很庆幸我们生活在和平盛世的时代,不再面对衙前农民运动那个时代的贫困、战乱和阶级对抗。但是,对历史的回顾,又让我们面临新的轮回,新的反思。阅读历史,正是为了反思当下,反思我们如何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应对新时代的新问题。
检察官助理洪骏从《秋之白华》中看到,瞿秋白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不仅是爱情和亲情,更有着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与忠诚。他是一个文弱书生,但他的内心十分强大,在威逼利诱之下,他宁愿牺牲自己,也坚决没有出卖组织。这是一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大爱无疆精神。他表示要延续红色根脉,传承这些前辈的优良传统。
书友邵宏达说,他是一个农民的孩子,深知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于是便对衙前农民运动的前辈们非常敬佩。他们“敢为人先,永不满足”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书友周婷说,阅读和参观让成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感受到那个年代的信仰的力量,感受到当下幸福的来之不易。动荡年代的革命志士对自己的信仰就是一种笃信。无论《秋之白华》里书写的信仰,还是爱情、亲情、友情,尽管充满了艰辛,但究其底色都是一样的温暖。放到现在也是一样,我们只有内心忠于理想,才能够活出本色,绽放自我。这就是今天的走读活动的现实意义所在。
书友郑炜炜很感慨,在100年前的乱世中,衙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农民运动,瞿秋白和杨之华能有这么浪漫的恋爱。他们与其说凭借着信仰,还不如说凭借对生活的热爱,对国家和家乡的热爱,坚持了下来。这让她更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去寻找自己的爱。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