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作为京杭大运河延伸段和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联通的通道,浙东运河也被纳入其中。
浙东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西起杭州西兴,经曹娥江至绍兴,再到宁波甬江入海口。南宋王朝定都临安(今杭州)时,浙东运河成为当时重要的航运河道,茶叶、瓷器等许多本土产品经浙东运河运到宁波,再走海上丝绸之路销往世界,越窑青瓷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浙东大运河宁波姚江段,图源视觉中国
瓷器之母:青瓷出浙江
浙江是青瓷的故乡,浙江上虞、慈溪、余姚一带古为越地,故称越窑青瓷。越窑最出名的烧造中心在浙江宁波慈溪上林湖地区,至今留存近200处窑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夏鼐先生指出,原始瓷后来在长江下游地区逐渐改善,终于在汉末出现了瓷器,成为中国文明的特点之一。公元2世纪的东汉时期,成熟青瓷最先由越窑烧制成功,这是中国制瓷技术成熟的标志,也是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的由来。越窑青瓷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南朝越窑青瓷莲花纹盘便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盘心五瓣花纹搭配弦纹,整体形如莲蓬。外围七组复线浅刻莲瓣纹,如水波荡漾开来。釉质光亮、开片细密,中心下凹、托圈凸起,形制与史料中的“茶拓子”基本一致,可看作是早期茶具的代表。
南朝越窑青瓷莲花纹盘,图源浙江省博物馆
类玉类冰:瓷青益茶色
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随着制瓷技术不断成熟,到了唐代,瓷器逐渐取代金银器和漆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最主要的材质,也大致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器格局。其中,“北白”是河北邢窑的白瓷,而“南青”指的就是越窑的青瓷。
唐人爱茶,饮茶之风的盛行也推动了茶器的发展。茶圣陆羽认为在茶器里越窑的品质优于邢窑,他在其撰写的《茶经·四之器》一章中写茶碗:“越州上……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并列举出“类玉、类冰、茶色绿”三条理由来论证“越优于邢”。唐代人们饮茶是将茶饼烘烤之后研磨成末,放入沸水中煎煮,再加香料和盐等调和后饮用。此时的茶汤颜色偏向于淡红,陆羽认为越瓷的青色更能使茶汤赏心悦目,时人便纷纷效仿。晚唐时期秘色瓷的出现更加推动了越窑青瓷的盛行,乃至远销世界。
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的越窑青釉带托盏,便向世人展示了唐朝十几种茶盏托造型中的一种。茶盏直口、深腹、圈足,茶托圆唇口、大折沿、内凹以承盏,宽圈足。茶盏釉色青中带黄,温润素雅。
越窑青釉带托盏,图源中国茶叶博物馆
名扬海外:溢味播九区
中国大运河由京杭运河、隋唐运河、浙东运河组成。除了具备与其它运河相同的内陆航运、灌溉、漕运等功能外,浙东运河因其终点在宁波甬江入海口,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还承担着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等作用。天时地利,越窑青瓷便乘东风名扬海外。
宁波港,图源视觉中国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便将越窑青瓷的珍品秘色瓷作为外事礼物送给日本皇室。据日本史书记载:日本宇多法皇在宫廷收藏的中国工艺品中有越窑青瓷的碗、罐、壶等。1998年,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附近海底发现一条沉船,被命名为“黑石号”,其发掘出的文物中有近200件晚唐时的越窑青瓷。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现藏于苏州博物馆,图源视觉中国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越窑青瓷在世界各国掀起追逐热潮的同时,制瓷技术也随之传播到各地,引起许多国家的效仿:如朝鲜半岛的高丽青瓷、日本爱知县的猿投窑乃至埃及福斯塔特(今开罗)遗址出土文物等,从器型、釉色、窑炉构造乃至成分都与越窑青瓷十分接近。远销世界的越窑青瓷不仅推动了世界制瓷业的发展,也将“中国茶”的美丽传播到世界各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