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的日子。
十年回望,运河边有哪些可爱可敬的人,他们对于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都做了什么,有哪些思考,对未来又有哪些展望?
潮新闻·钱江晚报联合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推出《运河人说》,带大家走近这些运河人。
来听一听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卢远征的分享。
当你走在拱宸桥西的桥西直街时,你会看到这样一块标志碑,上面以蓝色为基调的“运”字,将极赋动感的运河水和漕舫船通过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形式结合呈现,代表着大运河遗产的标识。大运河遗产标志碑及大运河遗产标识系统导则是卢远征所在的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
不仅是大运河遗产标志碑,卢远征和他团队的足迹遍及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等大运河沿线城市,大运河申遗前,做了大量的沿运河文物建筑、历史街区保护修缮项目,随着申遗工作推进,编制了全国大运河环境景观保护与协调导则,全程参与了大运河浙江段申遗的基础研究和遗产点段保护展示、环境整治等工作,目前正积极参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断探索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路径。
什么叫“活着”的街区
在卢远征看来,桥西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就是城市与运河“相伴相生”关系的当下呈现。
在杭州运河综合保护工程推进阶段,已经把打造大运河申遗样板地作为桥西历史街区保护整治的目标,保护传承一处历史街区,带动一片城市区域发展。
“桥西历史街区应该是一个活着的街区,随着大运河慢慢流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是卢远征每次走进桥西街区时所想的,也是在街区保护整治中不断践行的。
“有了这个目标定位,我们核心要做的就是体现生活的延续性。这个区域因为老房子比较多,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居住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要留住原住民,要把运河的文化内涵呈现出来,就必须解决与生活需求相关的问题,如通过老房子修缮改造、基础设施改善,提升原有建筑的安全性和宜居性。通过厂房、仓库等建筑改造,进驻三个博物馆,形成文化集聚地进行引流。在桥弄街、桥西直街等沿街商铺建筑中导入适宜的文化产业和商业业态,激发街区文化活力,使之成为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到了大运河申遗阶段,桥西街区申遗整治的目标更加明确,街区跟运河的历史文化脉络关系体现得更加充分。“在申遗整治的时候,我们首先对桥西街区沿线的河埠头作了全面梳理。船靠河埠头,人们上岸后进入街区,码头埠头是大运河与桥西历史街区的直接关联点,通过码头埠头的保留和修复,清楚呈现了大运河与桥西街巷体系的格局,更好地表达了桥西历史街区与大运河的关系,支撑了大运河的价值内涵。”
卢远征记得很清楚,国家遗产专家走到桥西历史街区的时候,都点头称赞,街区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而这种生活气息恰恰体现了运河和城市发展相伴相生的特点,体现了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种水到渠成的成就感
前后20来年参与了大大小小的运河相关项目,卢远征觉得,大运河很长,不同段落的运河有共性的价值,也有个性的特征,应在全面理解大运河各遗产点段遗产价值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特征和内涵,展现不同河段和遗产点的独特性,共同体现大运河文化的整体性。“不同的运河点段,在展示阐释其运河文化的时候,要从价值出发,要结合现状条件,要有针对性。”
比如凤山水城门,“如果仅仅只修缮好城门,那只是标本式保护。在申遗整治中要体现的是凤山水城门作为杭州城市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杭州城市与大运河的关联关系。通过凤山水城门的保护展示以及周边环境整治,结合标识说明,让游客来到这里,能直观感受到城内和城外的关系、运河穿城而过的关系,传达历史上走运河水路进城的场景,了解运河与城市相依的历史文化,系统呈现大运河遗产点价值内涵。
卢远征介绍到,浙江省古建院承担了大量文物建筑、传统村落、历史城区的保护传承工作,深度参与了多项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将工作的着眼点落在了更宏观更深远的文化和文脉传承上。逐渐形成了用前瞻性的视角去探索、实践的工作路径,大运河申遗工作同样如此。
卢远征关注的是整个申遗过程,不仅要体现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也要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认为对于自己、对于团队来说,其意义更大。“它是一件你愿意为此付出,去努力做好的有意义的事。就像桥西历史街区,在还没有明确中国大运河申遗的价值体系时,我们按自己对世界遗产公约的理解,开展相关工作,到申遗整治的时候,你发现前面的工作得到充分肯定,就会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成就感。”
近年来,卢远征及其团队也一直在参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工作。在整个过程中,他们的目标十分清晰,尤其针对浙江段,他们更关注结合大运河各点段价值和独特内涵,构建全面反映大运河浙江段特色、系统化保护与发展的路径。“这是我们在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持续努力的方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