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治愈情绪的才是真爱。这,是临床科学家胡新央的人生心得。作为心血管领域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副院长胡新央的真爱,是科学研究。
“医生要善于把临床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最终通过创新研究找到破解之道。”多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浙大二院王建安教授带领心血管团队勇攀医学高峰。作为王建安院士团队核心成员,胡新央也成长为一名令人瞩目的临床科学家。
专注于冠脉介入诊治以及心脏功能重建、发起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主笔撰写专家共识、逐步推动规范支架植入手术……胡新央和浙大二院心血管团队,多年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提及工作,当代年轻人总是困于内耗,胡新央却能在临床、科研中不断地获得能量与愉悦。临床医生、临床科学家、医院管理者,胡新央在三种身份中游刃有余。
她与团队在浙大二院的滋养下结出累累硕果,而她又致力于让这个平台更广阔更深远;她沉浸于医院创新向上的氛围,又精心孕育出更为浓郁的科研芬芳去感染赋能更多的年轻人。
她和医院育才爱才惜才的强磁场同频共振,成就了一段段“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的美好故事。
一场持续7年多的研究
改变了临床治疗规范
利落的短发、银白色边框眼镜、灰绿色职业套装,干练又不失柔美,这是胡新央给人的第一印象。她思维敏捷,自信坚定,尤其是谈及自己的专业时,语气中发自内心的热爱扑面而来。
在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都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是首要病死原因。心血管病学充满挑战,胡新央坚定地选择了这个方向,她带领着团队,像一粒种子,厚植在浙大二院这所百年名院的沃土中,向上生长,攻坚克难。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第三届“最美浙江人·最美科技人”……这些年来,胡新央斩获了诸多闪耀的荣誉,她带领团队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建树颇丰。
如何有效重建心衰后心脏功能?这是胡新央团队多年致力研究的核心内容,它和每一位心血管疾病患者息息相关。
很多人都知道,冠心病是因为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支架植入是治疗冠心病的关键措施。那么,冠脉狭窄到什么程度,需要支架植入呢?
“如果是严重狭窄,那毋庸置疑需要支架植入;但对于那些处于临界点的患者,是放还是不放,要怎么才能精准判断?这对于很多临床医生都是个困扰。”胡新央说。
临床上,对于血管病变是否需要放支架的评估有两种方法:功能学和影像学指导。影像学是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等影像检查手段,判断血管的狭窄程度、管腔大小;功能学则是通过血流储备分数(FFR)等方法来判断心肌是否缺血。
受访者供图
“对患者来说,这两种方法到底哪种更好?并没有相关随机对照研究可供作判断依据。”2014年,胡新央开始全力推动FLAVOUR研究。
这项国际多中心大型临床研究比较了两种评估方法下,支架植入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他们比对了1682位患者,结果发现功能学指导在不影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基础上,可显著减少不必要的支架植入。
这项FLAVOUR研究持续了7年多,研究结果直接改写了冠心病支架植入临床治疗规范,有效推动了支架植入手术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胡新央至今清晰记得研究出结果时,她内心生出的前所未有的喜悦感满足感。这也意味着,距离她的“万里长征”又近了一步。
从治愈一位患者
到治愈一类患者
从临床到科研,是胡新央的主动选择。
在我国,近5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患者死因是心梗及其后续心衰,重度心衰患者1年死亡率达50%。目前药物、介入治疗等综合措施已显示一定疗效,但无法逆转心力衰竭的进程。
“我碰到很多病人,到了心衰晚期,除了心脏移植,别无他法。作为医生,这种时候每每会有一种无力感。”让胡新央印象深刻的是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来就诊时,病情已经很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心脏移植则需要等候,“他父亲一遍遍来咨询,不愿放弃,但是又得不到想要的答案。”
有一天,胡新央查房后,站在这位年轻患者的床前,久久没有离开,“我当时就有很强烈的想法:如果能在科研上突破,找到新的治疗手段来降低心梗后心衰死亡率,就能帮助更多这样的患者。”
科研之路,漫漫又迢迢。
受访者供图
冠心病支架植入的临床研究开展得并不容易,它在国际多个中心同时进行,在国内就有9个中心,时间和地域跨度都非常大:制定方案、设计规则、统一方法、质量控制、随访、数据统计……每一步都要严谨、缜密。
在胡新央看来,这些都不算是临床研究最难的,“最难的应该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很多临床问题已经存在许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提出它们,并把临床问题转变成科学问题。 ”
胡新央及其团队总是能敏锐地从临床问题中找到研究方向。FLAVOUR研究最初针对的是血管狭窄度40%-70%的患者,研究成果出来后,他们又进一步拓展:血管狭窄50%-90%的患者,又适用什么指导方法呢?在历时4年的不懈钻研下,这项临床研究的结果也即将面世。
FLAVOUR研究是为了精准筛选出需要植入支架的患者,最终是希望能将治疗关口前移、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而在心肌梗死发生后,由于心脏的收缩舒张功能受到影响,不少患者会出现心衰。那么这种情况下,又如何减少心衰的发生、促进心脏的修复?
这是胡新央和团队在心脏重建方面的另一项研究。这些临床研究可谓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临床上有很多问题都还没有答案,只要具备了临床研究思维,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坚持不懈,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她看来,临床上为患者成功手术后,病人能很快好转,这是一种成就感;通过科研破解临床上的难题,受益的则是成千上万的一类病人,寻求的是更高的价值感。
真诚的热爱
是最大的内驱力
科学研究需要的是恒久的坚持、专注、付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在和年轻医生的交流中,很多人表示苦恼:临床工作繁重,如何分出时间搞科研?
“要有内驱力,你内心真的喜欢、愿意钻研,那你就一定有时间和精力。”在胡新央看来,科学研究,是一种生活方式。她每天都会提前安排好第二天的日程表,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以后,以小时为标准划分。
以最近一周为例,每周二上午是雷打不动的门诊日,其它时间,白天要查房、手术、处理各类管理事务,从周日到周三,每天晚上都有一场科研会议,结束时间不定。
每天日程满满的胡新央身上,极少散发出职场的紧绷和疲惫感,甚至不会让人觉得她是工作狂人,反而显得明快、轻松。
事实上,繁重的事务性工作,有时也会让胡新央感到疲惫。“但晚上回到家,翻翻文献,找到研究上的突破点,我会觉得特别放松。我多数科研都是在晚上完成的,因为这个时段,相对来说,是属于自己的。”胡新央笑言,要兼顾好临床和科研,就要付出休息时间。在她看来,科学研究,是一种生活方式。她对科研真诚的热爱,消弥了其中的波折、低落。
正是这样持之以恒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沉浸科研,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柳暗花明,收获一项项成果。
从临床到科研,依托浙大二院的平台,胡新央带领团队,深耕心血管领域,开花结果。
“我们医院一直推崇科学研究,有良好的氛围,在这里,无论是从事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都会被肯定和鼓励。”胡新央感叹,根植于这样的沃土,才能枝繁叶茂。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胡新央带出了一支和她一样热爱科研的团队。
胡新央(左三) 受访者供图
“临床研究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需要团队合作。我们这个团队,大家对科研都保有兴趣,节拍一致。”胡新央分享了一些趣事:洗脸、刷牙时,她灵感一现的时候,就算是在深夜,都会迫不及待地拿起电话和团队成员沟通,“他们也会很兴奋,我们在电话里都沟通很久,这种相互碰撞能让彼此都打开思路。”
耳濡目染之下,女儿高考7个志愿也都填写的临床医学。胡新央笑着说,“也有人提醒说学医太累太苦了,她却说,在我妈身上,完全看不出啊。”
打造高能平台
为科研助力加码
作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胡新央和团队交出了一张又一张优异的成绩单。作为管理者,胡新央则在不断地思考着,创造诸多辉煌的浙大二院如何在科研上持续发力、再攀高峰?如何能为同事们打造更高能的平台,为科研助力加码、激发学科潜能?
从临床走到科研的胡新央非常清楚同行们的痛点:需要有系统的方法论指导和专业平台支撑。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上,我们形成了基金项目申报全程服务和精细化管理的模式,从标书撰写到课题申报都会点对点指导,对于重点项目,都会有专人跟进。”每一个重大项目的申报,胡新央都深度参与,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
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她还在全院开展临床研究培训、创新大赛、发起创新俱乐部等。
“与基础研究相比,临床研究在国家层面获得的支持经费相对较少。然而浙大二院对临床研究支持力度非常大,在医院层面投入大量经费支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胡新央举例,浙大二院专门拿出几千万元资金推动开展RCT(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还启动“5510”工程,即用5年时间,每个项目资助500万元,争取形成10个创新中心等。
跬步千里,滴水汪洋。多年下来,浙大二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数持续领跑浙江、连续三年全国第2;“十三五”期间牵头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1项,全国领先。
在患者眼里,作为医生的胡新央,专业、细致、有情怀;在同事眼里,作为科研带头人的胡新央,追求完美,创新思辨,放眼世界。近年来在浙大二院,不断有同事获得各种科研成就,在国际领域崭露头角。
从临床医生到临床科学家,决心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也就能走多远。厚植在浙大二院这所百年名院的沃土中,胡新央正带动着越来越多的“浙二人”,保持热爱,向着心中的星辰大海阔步前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