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九天阊阖:丝绸之路上的长安”展,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正式开幕。这是“2024丝绸之路周”推出的主题大展,17家博物馆的210件国宝文物齐聚国丝,包括法门寺地宫、何家村窖藏、冯晖墓、韦洵墓等难得一见的珍品,一级文物达到50多件。
潮新闻记者 魏志阳 摄
开展前一天,魏祝挺,浙江省博物馆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副主任来看布展,参与策展的他,也为开幕后的导览做些准备。展厅隐藏着一条连通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动线,走沙州、瓜州、凤翔府,从展厅入口的含光门进入长安,再出河南府、汴州、泗州、楚州,来到扬州、润州、苏州、杭州、越州、明州。
走完这一圈,他来到门口的唐长安城布局图面前,突然想起了白居易的一首诗——卡住背不出来。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白居易接话了。1000多年前,他也曾这样俯瞰眼前的长安城,一激动,写了这首诗。
唐长安城布局图
在隋都大兴城基础上建立的唐长安城,堪称当时世界一流都市。唐长安城也是中国历代面积最大的都城,人口最多时超过100万,居同时期的世界之最。外国使者、商人、留学生、僧人,不远万里循着丝路,来到长安朝贡、经商、求学、巡礼,甚至世代定居。长安,也被称为“世界之都”。
白居易看了一眼魏祝挺,“魏兄,你和我见过的一个胡人很像。”
“怎么判断是胡人呢,你看,卷发。”魏祝挺走到展厅第一单元展出的一件酋首前,正在给我们讲解,他摸摸自己的卷发,“那我也是胡人。”
从长安到杭州,时空在一场展览中凝固,1000多年好像并不遥远。在白居易的上班路上,两人开始了一场聊天。
【1】
白居易:魏兄,真不巧,我正要出门呢,没法招待你到我家坐一坐。今天天气好,我准备在城里转转再去上班。你说你们管这个叫什么,city-walk?这种文字我不认识,想必也来自外蕃吧。
刚巧你从含光门那里过来,那一定见到鸿胪寺了。含光门进门就是鸿胪寺,主管民族事务与外事接待活动。
唐代国家强盛,外交就比较多,我们叫朝贡贸易,有进贡也有回赐。贡品有珍禽异兽、珠宝香料等,还有名马。入境后会由边境州县验收、打包、封印,再上报给鸿胪寺,专门有官员会检验估价。使者回国时,唐政府也要进行赏赐,锦、绫、罗、绣是基本款,不过,常有胡商混入使团或充当使者,借此获得巨大商机。
那一块外蕃人来来往往,长安人都习惯了。给你介绍一位代言人——章怀太子,他就曾掌管鸿胪寺,墓中有壁画《客使图》,大唐官员引导三位使节会见太子。左边第一位蕃使秃头,深目高鼻,身着翻领紫袍,足蹬黑靴,是东罗马人。中间一人头戴插鸟羽的“骨苏冠”,身穿衣襟镶红边的白袍,足着黄靴,是新罗使。右边一人头戴皮帽,身穿圆领袍,腰系黑带,外披灰大氅,下着毛皮裤,黄皮靴,是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靺鞨[mò hé]人。
唐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客使图》
魏祝挺:《唐六典》记载,大唐曾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八方蕃臣相继来朝。面向西方,东罗马帝国曾7次派使节前来长安,阿拉伯帝国至少36次与唐朝通使,波斯帝国曾29次派使者前来。面向东方,日本曾派出19次遣唐使团,新罗使节到长安89次。至于南方,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派使3次,林邑(今越南境内)派使24次,真腊(今柬埔寨)派使11次。长安城仅接待鸿胪寺就有外国人四千之众。
白居易:正是。别看外蕃人长得和汉人不一样,他们也可以入朝为官。平定安史之乱有功的李光弼李将军就是契丹族人。
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朱雀门外,就立了六十一蕃臣像,西侧32尊,东侧29尊,和真人一样大小,每尊石像身后都刻有国号、官职和姓名。有名可考的有36人,比如波斯都督波斯王卑路斯。有的铭文中出现“故突厥……将军”,说明他们中很多是在唐朝开拓西域时,做出贡献的各国藩王、使节和高级将领。
他们的装束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有翻领紧袖的,但全部双足并立,两手前拱,整齐恭敬。我的前辈王维老师写过金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描述了各国归命大唐、拱卫宫阙的场景。所以,你们杭州用这个名字做展览主题,甚好。
蕃酋像
蕃酋像头部
魏祝挺:但是,这些石像有个特点,无头。原因,学界有不同的观点。头像也不知去向,这个头像十分类似乾陵蕃臣像的风格,应该也是唐帝陵的蕃臣像。
除了乾陵,长安周边的其他地方也能见到外蕃首领的石像。在节度使张献甫夫妻墓里,出土了一个胡人残像,头发茂密、盘曲,你看它前额中分呈n型,数了数,前后共计12个卷涡。
白居易:魏兄,跟你的卷发还真的像。
魏祝挺(摸头):我可能也是胡人?好吧。这个胡人的手势,可能是一种礼节,现在我们可以当表情包。
酋首
【2】
白居易:长安城坊市分离。坊,就是居住区,市,可以买买买。我经常搬家,在长安先后住过常乐坊、永崇坊、新昌坊、宣平坊和昭国坊,都是在城东中部地区。
长安俗称“西富东贵”,兴庆宫在城东,这里达官显贵、文人墨客聚集,文化气氛浓。城西有西市,贸易繁盛,还有各类曲艺杂耍,极为热闹。我和小伙伴喜欢去西市淘宝,可以买到金银器、宝石、琉璃、香料和丝绸、瓷器、茶叶等,西来东往的货物在此中转、交易,所以我们也叫它“金市”,堪称世界级贸易中心,聚集了大量外蕃来的客商,其中最多的要数“胡商”,他们有波斯人、回鹘人、大食(阿拉伯)人,但主要是粟特人。
前些年西市出了一个奇人叫窦乂,他在南边买了一块大家用来倒垃圾的臭水坑,足有十多亩,在中间立了一根木杆,上面挂一面小旗,招呼人们投石块、瓦片来击木杆上的旗,击中的奖励煎饼、团子。
魏祝挺:类似我们的套圈游戏?
白居易:差不多。不到一个月,人们就把坑填满了。窦乂在填平的地皮上建商铺出租,这个地方现在叫“窦家店”,是繁华地段。
彩绘胡人立俑
魏祝挺:唐人买东西用铜钱,特别贵重的会用金子。白银不是货币,因为开采量小,大部分用于进贡和缴纳赋税。这块出自何家村唐代窖藏的“洊安”庸调银饼,就是证据了。
“洊安”庸调银饼
德宗以前,朝廷实行租庸调制,国民可以通过向朝廷上缴谷、绢布或金银的方式来代替庸(徭役)和调(丝帛)。“洊安”是岭南道的一个县,当时的岭南道是大唐最重要的金银产地。
白兄,你肯定知道泾原兵变,是你这个时代发生的轰动事件。主持国家税政的租庸使叫刘震——不是刘震云,他没能成功逃出长安,返回居住的兴化坊把家中的小件珍宝埋在地下。刘震做了叛军的命官,在唐军收复长安后被杀。这批珍宝直到1970年,也就是刘震夫妻埋下它们的1100多年后才被发现,就是何家村窖藏,这你就不一定知道了,它们是20世纪隋唐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去年有一部很火的电影《长安三万里》,你的前辈李白朗诵《将进酒》时喝的那只莲瓣纹金碗,原型也出自何家村窖藏。这次我们在杭州也能看到。
白居易:1100多年……兴化坊的人们单是知道这里住过一位租庸使,不曾想过大唐气象会以这种方式保存下去。
鸳鸯莲瓣纹金碗
金碗细部
白居易:西市以西,从开远门到金光门一片的里坊被朝廷用来安置突厥、粟特等各种胡人,方便他们入城后找地方落户。西域的来客主要进的就是开远门和金光门。长安不仅是世界之都,也是文化之都。在长安,各种文化都能找到自己的栖身之地。伊斯兰琉璃器来了,长安人喜欢;见到鎏金的佛像和十一面观音,长安人敬重;路过老君道馆,长安人知道这是皇室的先祖。
八瓣团花描金蓝琉璃盘
细部
鎏金铜佛立像-统一新罗时期
十一面观音头像
鎏金铜老君像
【3】
白居易:魏兄请,眼前就是义宁坊了,这里有一座大秦寺,寺中有一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魏祝挺:很多人看到碑刻,密密麻麻都是字,打个卡就走了。这里可不是打卡地,它记录了一段极其重要的历史。长安是一座文化之都,很多域外文化在这里与中华本土文化相融合,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和中西文明交流的深度,此地就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地标。
白居易:打卡是啥意思?我不懂,我只知道要读,即便它只是一块石头。
魏祝挺:我也同意,我们先读名字——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但这时候其实是东罗马帝国。景教,景教是唐代对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基督教的一支)的称谓,主要分布于波斯,以古叙利亚文为官方语言,也就是碑底部和侧面所刻的文字。而上面的碑文,以汉字书写,由波斯传教士景净撰写,吕秀岩书并题额。
贞观九年,景教僧阿罗本从波斯入长安,太宗命宰相房玄龄到城西郊列队欢迎阿罗本,并准许阿罗本在义宁坊建立大秦寺。玄宗为大秦寺的活动赠礼题字,肃宗在多地重建景寺,代宗为大家分发点心。大秦寺,就成了景教传教士在长安的活动中心。
这块碑文共计1780个汉字,加上数十个叙利亚文,记载了景教在贞观年间传入中国及其以后100多年流传中土的情况。
所以,这块碑,是中国现存最早直接反映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实物证据,为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宗教传播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景教碑》刻立60多年后,武宗灭佛,景教也受牵累,大秦寺被平毁,《景教碑》遂淹没无闻。那时候,你已经不在长安,退休去洛阳了吧。
白居易:没错没错。
魏祝挺:之后,时间又过了近800年,《景教碑》在明朝天启五年(1625)的初春,在西安附近的周至县重新被发现。我记得为官早期,你在那里(盩庢)当过县尉,可知道它是怎么过去的?
白居易:魏兄说笑了,这恐怕已是我的身后事。不知它现在藏于何处?
魏祝挺:现在,这块碑作为国宝级文物珍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现在也是世界四大名碑之一。它是研究唐代乃至整个中世纪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基督教在华传播以及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宗教互动的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它不仅体现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也是研究古代东亚与西亚地区宗教文化交流的宝贵材料。这次在杭州,我们可以看到复制品,同样很震撼。
【4】
白居易:魏兄,猜猜那一桌仕女在喝什么,茶还是酒?
魏祝挺:看她们微醺的样子,喝的应该是酒,中间那个大盆子就是盛酒的。中唐以前,酒具流行尊和勺。“元和初,酌酒犹用尊勺,所以丞相高公有斟酌之誉。虽数十人,一尊一勺,挹酒而散,了无遗滴。”中唐以后,流行用酒壶(注子),酒具的形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所以这画里的是中唐以前的场面。
白居易:不亏是魏兄。这里既有茶也有酒。仕女十人围着方桌而坐,桌子左下角的这位在煎茶,不过,桌子中间的两只大盆是用来盛酒的。中央四人分别吹奏胡笳、琵琶、古筝与笙,旁边站立二名侍女,其中一人在敲打牙板。看她们陶醉的表情!
唐人宫乐图
鎏金双鸯团花纹大银盆
魏祝挺:唐朝女子用大盆喝酒,确实有些豪放。
白居易:我们男子也有精致生活。长安用香风气极盛,刚才路过的公子哥袖间的银球就是香囊,上有镂空的缠枝纹,相当于一个随身携带的香炉。香囊形体小巧,内部有同心圆的两个机环和一个焚香盂,囊壁与外环、外环与内环、内环与焚香盂分别活铆,铆接的两个部件相互垂直。所以,不论香囊如何转动,焚香盂依靠自重和部件的联接方式,始终保持水平,令内置的香料与香灰、香火不外漏,原理与浑天仪相同。用你们的眼光看,这就是科学之美吧。
香囊
香囊内部结构示意图
魏祝挺:没错,香薰球还可以比作现在的陀螺仪。过去我们以为文献中记载的香囊都是丝质的,而把金属质地的叫做“熏球”、“熏炉”、“香薰”等等。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批文物中,有一大一小两枚银质圆形熏香器具,同在地宫的石刻《衣物帐》明确把它们记为香囊,这才把香囊与它指代的器物关联起来。
法门寺地宫是保存大唐文化精华的另一处发现,有“地宫一开,便是半个盛唐”的说法。在唐高祖赐名前,它叫阿育王寺,与宁波阿育王寺同等地位,位于岐山之阳。
白居易:法门寺地宫除了两件香囊,据我所知,还有一对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作为盛香的容器,宝子与香炉配套。法门寺的这两件银宝子,应是分立于五足银香炉两侧使用,这是大型香炉。佛教燃香常用小型,有柄香炉,也叫手炉,一些手炉还在柄上铸接了香宝子。
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
魏祝挺:这大型香炉的样子,也和钱镠母亲水丘氏墓中的青瓷兽足香炉的器型一致。宝子,是网络语言,我们现在网络上经常打招呼用的,在唐代,却是装香的容器,差别真够大的。
白居易:原来如此,我可以称呼魏兄为宝子?
魏祝挺:白兄,不可不可。
白居易:法门寺这件香宝子的特点,在腹壁,有四幅绘图,内容是郭巨埋儿、菩提悟道、观棋烂柯、四门游观。
【5】
白居易:魏兄从杭州来,少年时我在杭州居住过,长庆二年又离开长安出任杭州刺史,对这座城市十分挂念,可否请你说些杭州的事给我听?
魏祝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后,杭州成为大运河水系的关键节点。唐代以来,连通了杭州与长安的这条水陆交通线,承载着往返海内外的人员、货物,成为唐代以来中国沟通南北最为重要的生命线。
这件兽角形三彩来通杯,出自浙江云和,它的主人说不定与你一样,都曾在长安与江南之间往返。来通杯最早是用动物角制作的,由西域传入中国,后来由中国陶瓷匠人仿制成瓷器,有着显著的异域文化特点。杯口为椭圆形,杯身向上弯曲成弧形,远观犹如是一只飘逸、灵动的孔雀。孔雀尾部刻工精细,翎羽竞显。
唐三彩来通杯
白居易:眼前这几件白瓷,有些眼熟,是唐朝赏赐的吧?
魏祝挺:唐天祐四年,梁王朱温接受唐哀帝“禅让”,建立后梁,定都开封府,占有中国北方大部地区。自此,五代十国时期开始。
白居易:你说什么,大唐亡了?!
……
魏祝挺:907年,唐末纷乱,临安乡人钱镠趁势崛起,统一两浙,建立了吴越国,定都于杭州。杭州第一次成为都城,它打破了地方的均衡,从此成为东南第一州,傲视周围州郡。此后,历代国王奉行“善事中国”“保境安民”的国策。晚唐五代,江南地区仍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传承自唐代的越罗吴绫、越窑秘色瓷器、玉器名扬海内外。
你眼前的这几件白瓷,出自钱镠父母的墓中。
吴越国王室墓葬,主要分布在杭州和临安两地,经考古发掘的有钱镠之父钱宽、母水丘氏墓(补充知识点:有的书上会写成“水邱氏”。黎毓馨老师说,“水丘”才是正确写法,水邱是避讳的写法),第二代国王钱元瓘墓,还有钱元瓘正室恭穆夫人马氏墓(康陵)、侧室恭懿夫人吴汉月墓。随葬品以越窑青瓷、官款白瓷、金银器、玉器为主。
钱宽在唐乾宁二年(895)去世,光化三年(900)归葬临安明堂山。钱宽夫人水丘氏,死于唐末天复元年(901),也葬于同处。
钱镠在厚葬父母时,本可以拿出一套浙江本地越窑秘色瓷来,他却用了整套唐朝赏赐的定窑白瓷,瓷器和窑具上刻着“官”字。钱宽墓中出土的壶、杯、盘、碟等整套官款白瓷器,正是唐朝官方赏赐钱氏之物。这说明在晚唐,即使是浙江也认为白瓷是上品,是当时最好的瓷器,后来就没有这个概念了。也有可能,在那个特殊的阶段,浙东经历董昌之乱后,越窑的生产能力尚未恢复。可惜我和白兄都无缘见证这段历史,无法知道真正的原因了。
几年后,吴越国建立,浙江也就不再认为白瓷是上品了。再之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纳土归宋,和平统一,主动献上所属十三州八十六县之地。
白瓷“新官”款扣银花口盘
白居易(惊讶羡慕状):魏兄提到“秘色瓷”,就是边上这几件吧?你们江南也太卷了,我的老友稹宝子(元稹同学)刚从江南回来,他在那里做了六年浙东观察使,写越窑是“瓯凝碧玉泥”,这秘色瓷比我们见过最好的青瓷更像碧玉。这才过了几十年,你们又搞出了这么逆天的宝贝,越窑的技艺越发高超了,好,好。
五瓣葵口内凹底深腹秘色瓷碟
魏祝挺:秘色瓷的发现颇费了一番功夫。我们最早见到“秘色”一词是在晚唐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写得很有风神吧?后来的人们只知它是越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的瓷器精品,制作工艺秘而不宣,而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秘色瓷。直到1987年法门寺地宫打开,物帐碑对应上了13件被单独包起来的青瓷器,这才确定了越窑秘色瓷的标准器,我们之后才能确认吴越国康陵水丘氏等出土的就是秘色瓷。
白居易:原来如此。世事更替,我与魏兄相隔千余年,却有缘。这长安城我年少时就来过,30岁入长安考取功名,此后做官、生活,离开的时间少,在长安的时间多。而杭州,又是我的第二故乡,50岁来此地当官,之后再也没回来过。此番和魏兄在杭州偶遇,钱塘湖又在眼前,我似乎从未离开。对了,说到丝绸之路,我给浙江丝绸写过一首诗:“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哎,说来话长。前面就是宫门了,魏兄,我要上班去了,我们就此别过!
(部分图片由中国丝绸博物馆提供。感谢浙江省博物馆黎毓馨、魏祝挺对本次报道的支持)
【多知道一点——不止长安】
故事讲到这里结束了,但展览中还有很多第一次来杭州的明星文物。比如这两位贵客——唐代的韦洵与五代的冯晖。
韦洵是唐朝外戚大臣,豫州刺史韦玄贞长子,唐中宗韦皇后同母弟。这次展出的韦洵石椁,有7吨多重,第一次从长安博物馆出馆,便是来杭州。
唐中宗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韦玄贞配流钦州而死。韦洵之母崔氏,被钦州首领宁承兄弟所杀。韦洵和弟弟韦浩、韦洞、韦泚,都死在容州。唐中宗复位后,给韦家人加赠官职并厚葬,赠韦洵为吏部尚书、汝南郡王,遣使迎其丧柩至京师。改葬时,韦后为韦洵与萧至忠亡女举行冥婚合葬。唐睿宗即位,又令削平韦家人坟墓,百姓盗取宝玉略尽。萧至忠打开韦洵之墓,将女儿的棺柩归葬自家墓地。
韦洵石椁
冯晖墓文物是第一次出差公开展示。
冯晖是五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长期掌控北方的朔方军,从唐末一直经历了五代各朝。其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彬县,多次被盗扰,考古部门于1992年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五代时期的音乐、舞蹈、绘画和雕塑艺术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除了精美的壁画外,冯晖墓出土文物中最珍贵的,就是甬道两侧的50多块彩绘浮雕砖,上面刻画了28名男女艺人分两组演奏。演奏者的乐器种类繁多,经专家研究确认的乐器有方响、箜篌、拍板、腰鼓、琵琶、答腊鼓、笙、笛等,堪称一支演奏散乐的小型乐队。
演奏者按东西墓壁天然地分为两组,男方演奏者身体右倾,女方演奏者身体左倾,双方相互照应,在指挥(当时称“致辞者”)协调下,与舞蹈者配合。特别要提一下,女方演奏者中有两位女扮男装,在她们的对面相同位置,男方演奏者中有两位胡人。你能在展厅找到他们吗?
五代冯晖墓砖局部
这位女扮男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