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初夏时节,探秘钱江源

    潮新闻 记者 陆芳2024-06-21 05:40全网传播量20.1万
    00:00
    00:00

    近日,浙江衢州市开化县内的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创建区钱江源园区(以下简称“钱江源”),举行了一次媒体采风活动。

    钱江源地处浙皖赣交界处,面积约252平方公里。从这里流出的潺潺溪流,奔流不息,汇成了母亲河钱塘江,哺育了以钱塘江文明为核心的良渚文明。

    初夏时节,钱江源山峦叠翠、清泉汩汩,细密的雨珠落在林间,更显得山林之寂静与深邃。

    据悉,北纬23°到33°之间的植物群落类型大多为荒漠或稀树草原,而在中国长三角地带、浙皖赣三省交界处却生长着一片独特的森林类型。区域内保存着大面积、全球稀有的中亚热带低海拔典型的原生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其景观和生态系统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极为罕见。

    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处常务副局长汪长林告诉媒体记者,“钱江源地处中国东部,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类活动强度大、范围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人为干扰。但是钱江源仍保存着大面积、集中分布、呈原始状态的中亚热带低海拔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被誉为 ‘北纬30度线上的翡翠’”。

    根据最新科考数据,钱江源共有高等植物 2234 种、大型菌物 449 种、动物 2427 种。其中省级及以上野生珍稀濒危植物 84 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 1 种(南方红豆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 34 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4 种(黑麂、白颈长尾雉、中国穿山甲、黄胸鹀),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55 种,是一座天然的生物基因库。该区域是中国特有、世界濒危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麂、白颈长尾雉的全球集中分布区,也是国家Ⅱ级保护植物长柄双花木天然分布连片面积最大种群地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曾撰文指出,钱江源是开展生物演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区内生活着一种中国特有动物--黑麂,是研究哺乳动物染色体演化的天然实验动物。

    生活在钱江源的黑麂

    据悉,早在2016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启动时,钱江源就被纳入首批试点,成为长三角唯一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

    2021年6月,经全国关注森林活动执委会认定,入选全国首批26个“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之一。

    2021年10月,经科技部批复,“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功晋升国家级台站。

    2022年12月,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绿色名录,并于2023年7月被授予“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称号,获此殊荣的全国仅13家。

    2023年11月,浙江钱江源站(森林)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第一批共55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名单。

    2023年12月,“钱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与实践项目”入选我国山水工程首批15个优秀典型案例。

    2023年8月19日,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关志鸥在青海西宁举办的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上表示,继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之后,我国将稳妥有序推进设立黄河口、钱江源—百山祖、卡拉麦里等新的国家公园。

    当日,媒体记者来到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办公室里4位工作人员正在仔细地将面前的植物标本进行分拣、称重、装袋和标注。

    赖正淦指着一袋袋的标本如数家珍,“这是木荷,这是甜槠,这是马银花......”这位58岁的古田村村民早年间在外打工,后回乡成为钱江源的护林员,从事钱江源生态保护和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已经13年了,他熟知区域内各种植物和野生动物,是远近闻名的“农民科学家”。谈及这些年工作的变化,赖正淦感慨道“以前干啥都得人去跑,现在科技发达了,有了很多高科技设备,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据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通过遥感、林冠塔吊、红外相机、无人机巡查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构建起“天上看、无人巡、视频探、网格管”的全域生物多样性“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试点区全境、重要生态系统及关键物种的长期动态监测。

    植物专家王宁宁多年在钱江源从事研究工作。她说,在钱江源古田山原始森林建设的24公顷大样地,每一株胸径超过1厘米的植物都被标注了基本信息,一共有17多万植物个体。每隔五年进行一次“植物大普查”,跟踪记录植物生长情况,每次普查需耗费半年左右的时间。正因如此,经过20余年的努力,钱江源已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研究数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钱江源还把“环境教育立园”作为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原则和宗旨之一。2018年7月,全面启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合作,2020年8月,《钱江源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专项规划》结题实施,通过提炼生态和文化资源、提升自然教育设施、深化自然教育课程设计,构建起一套系统化、数智化、国际化的自然教育体系。先后开展“万名青少年走进钱江源国家公园研学”“小小公民科学家”等系列主题研学活动70余次,涉及人数5000人次,进一步开发国家公园的科教文化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