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岁的非洲少年阿布尔在苦难中成长,为了寻找多年前曾援助非洲的“中国妈妈”罗菲医生,阿布尔追逐中国猛士车并夜闯营地,由此认识了中国维和军人黎耀,一段非洲少年与中国维和军人的故事就此发生……
6月21日,浙江青年作家陈伟军推出长篇儿童文学新作《阿布尔的孙悟空》,以温暖亲切的笔触、巧妙独特的视角讲述中国军人在非洲维护和平、帮扶贫苦的感人温情故事。该书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并相继入选“百班千人”2024年学前及中小学生暑假分年级阅读推荐书目、2023年度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扶持项目、2024年度宁波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创作项目。
《阿布尔的孙悟空》陈伟军著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一段非洲少年与中国维和军人的故事 跨越山海彰显大国担当
《阿布尔的孙悟空》是青年作家陈伟军创作的第十二本长篇小说,写作视野跨越山海,联结中国与非洲,书写了从苦难交织的大地上演绎的一则温暖有力的故事。
陈伟军表示:“这本书和我此前所有的作品都不一样,我认为这是我创作上一次全新的探索与开始。我喜欢这样的挑战。”
《阿布尔的孙悟空》讲述了12岁的非洲少年阿布尔在战乱、贫穷、疾病等苦难生活中成长,为了寻找多年前曾援助非洲抗击病毒的“中国妈妈”罗菲医生,阿布尔追逐中国猛士车并夜闯营地,以惊险离奇的独特方式认识了中国维和军人黎耀,一段非洲少年与中国维和军人的故事就此发生。在小说里,早熟懂事的阿布尔,天真烂漫的小伊曼,勇敢坚强的维恩,执着艺术的达卡……一群热爱生活、渴望和平的非洲少年儿童群像跃然纸上。作品从小切口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人类命运的力量支撑,反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大主题,体现中国维和军人的大爱与担当。
陈伟军认为,“维和”不仅维护的是非洲人民的和平家园,更要细致入微地关注到他们的心灵世界。因此,小说在情节构思上呈现了主副线索明暗铺陈的方式行进,重点讲述的是中国维和军人黎耀和非洲少年阿布尔等人的温情故事,而六年前罗菲医生帮助非洲人民的感人故事则回忆的方式插叙进来,显得自然巧妙、情真意切。阿布尔最终明白了“孙悟空是你,是我,是我们每一个人”。铁骨而柔情的维和军人用一则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孙悟空神话传说,教会少年儿童探讨心目中的孙悟空形象,懂得善良与爱、责任与担当、规则与自由,为非洲少年儿童脆弱敏感的内心世界构建起强大的精神堡垒和崇高的理想信仰。
灵感来源于身边真实的感动 创作过程中被催泪无数次
这本小说的创作缘起,是陈伟军称来自七年前一份特别的感动。那天,他看到一家媒体推送了一篇来自维和警察妻子的演讲。那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文章,更是一位浙江省最美军嫂的真实心声。才看第一段,陈伟军眼里的热泪便几欲夺眶而出,等到全部读完的时候,泪水早已湿了一大片。
“那位演讲者是我的高中同班同学。印象中,她温婉知性,但篇演讲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她:勇敢坚强,心怀大爱。她和无数值得致敬的维和军嫂一样,当她们的丈夫在大洋彼岸为和平而努力奋斗着,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支撑起家里家外的一片天。她的丈夫曾赴利比里亚维和,荣获联合国和平勋章。那份感动让我特别想用儿童文学的方式去表现维和军人的刚毅和背后亲人的柔情。”陈伟军说。
陈伟军
从那天开始,陈伟军就有了一个想法,想写一本中国维和题材的作品。为了写好这本小说,他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查阅、搜集大量资料,尤其是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三十多年来涌现的一批先进人物和感动事迹,还有非洲异域的环境特点、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他时常能够将自身代入其中的情境,去尝试感知真实人物当时的心理与感受。
在《阿布尔的孙悟空》一书中,很多故事都是有真实的现实基础。当被问及小说人物是否有原型时,陈伟军表示,小说中“阿布尔”“黎耀”等人物都是经过多个现实形象进行组合再生成,他想通过这本小说致敬的人物绝非只是个体形象,而是人物群像。在写作过程中,陈伟军被自己的文字催泪很多次,一边写,一边落泪,甚至几度以为自己身处其中。哭得最伤心的一次,莫过于写到“罗菲医生”牺牲的情节。而这个细节取自真实事件,在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三十多年间,已有十多名维和人员付出了青春而宝贵的生命。他说:“我有好几天没有办法从这份沉痛中走出来,于是中间停笔了一段时间,才恢复情绪继续写下去。我想,只有感动我自己,才可以感动更多的读者。”
用“孙悟空”神话故事 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
在构思和创作小说的过程中,陈伟军始终都是思考一个问题:应该怎样去通过中国维和故事去表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他坚信,中国维和军人除了给非洲大地带去了物质、基建、医疗等实实在在的帮助,也一定会在文化交流、精神支撑等更高层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慰藉着非洲少年儿童敏感而饱受生活创伤的内心。
突然,“孙悟空”的形象浮现在陈伟军的脑海里,他欣喜地认为中国神话形象“孙悟空”可以是中非文化交流的代表。孙悟空故事中的自由与规则、善良与爱、责任与担当,会给非洲少年儿童带来思考和感悟,也同样值得中国孩子们学习和回味。于是,在小说《阿布尔的孙悟空》中,“孙悟空”成为中国维和军人带给非洲少年儿童重要的文化符号,从“阿布尔”喜欢孙悟空故事、感悟孙悟空形象到最终去真实生活中寻找身边的孙悟空,这是一种心灵的成长,也是中国维和力量给予他们的精神支撑。
《阿布尔的孙悟空》陈伟军著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孙悟空是一个象征符号,是中国文化里有关英雄人物的其中一种解读。孙悟空不是单指某一个人,他可以是这世间无数值得尊敬的人。那些勇敢的、有爱的、善良的人们都可以是孙悟空。”这正是陈伟军想在这本书中表达的有关“孙悟空”的深意。
除了孙悟空外,小说里还提到了精卫填海、女娲造人、愚公移山等中国神话故事,它们无一不在传递着“人定胜天”的坚定力量;小说还巧妙地借助罗菲医生这条线索则表现出中医的神奇魅力,同时用“孙悟空”这一形象重点写到了京剧《大闹天宫》,借此将戏曲表演、脸谱等中国京剧文化得以展现。
陈伟军说,这些元素在小说中的体现绝非是生硬的植入,而是与故事情节融合在一起。正是由于“阿布尔”等非洲少年儿童对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心生好奇和敬意,才有了他们渴望寻找孙悟空的动力和后面的故事。在小说中,添加这些中国元素能够丰富情节内容,向全世界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们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有一种“文化自信”的骄傲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汤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