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这堂“再读《之江新语》”分享课,让我们学到了什么?

    潮新闻 记者 葛熔金 薛昊悦 黄云灵 通讯员 刘晓朋 2024-06-20 00:17全网传播量111.2万
    00:00
    00:00

    “领导干部为什么要做到‘三个跑遍’”“总书记为什么要给垦荒队员后代写信”“感谢信上为什么盖着97个印章”……6月17日下午,在浙江省委党校举行的“再读《之江新语》”分享课上,主讲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党委书记姜军抛出了40个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看似独立的小故事,都与《之江新语》密不可分。

    “再读《之江新语》”分享课上。

    《之江新语》对于参与分享的“2024年第二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修班”学员而言,是一本再也熟悉不过的案头经典。习近平同志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自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232篇短论辑录成书,其清新的语言风格、严密的逻辑思维、生动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省域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我们要如何读《之江新语》?分享课给我们一种启发,学习《之江新语》应充分认识其中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尊重历史、把握规律、与时俱进,坚持问计于民、科学决策、实践检验。

    《之江新语》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思想之美、语言之美、文字之美,更在于它的前瞻性、战略性和深刻性,这在浙江发展过程中已被充分证明。分享课通过“‘传家宝’和‘基本功’”“绿水青山 金山银山”“赓续千年文脉”“从城乡统筹到一体化发展”“垦荒精神永不老”“基层治理和平安浙江”“首倡总结推广义乌发展经验”“民呼我应 民呼我为”以及“党员干部要‘慎独’”等9大主题及40个问题,对此进行了清晰的阐释。

    浙报集团“八八战略”新闻特展中,《之江新语》是重要展陈组成。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分享课充分结合2023年8月起在浙江日报设立的“第一视点”专栏的报道内容。这是一个循迹溯源、探索在省域层面讲好总书记故事的专栏,报道中诸多事件的发展进程、当下呈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和实践的鲜活例证和生动缩影,也印证了《之江新语》的历久弥新、常读常新。

    伟大思想不断焕发新活力

    2023年8月14日,首个全国生态日前夕,“第一视点”推出开篇报道《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余村十八年》。浙报集团记者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安吉余村蹲点1个月,忠实记录当地探索绿色发展之路的故事。这些故事的背后,是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调研,9天后在“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此后多次撰文阐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进一步为绿色发展指明方向。

    2023年8月14日,浙江日报开设“第一视点”专栏并推出首篇报道。

    分享课从《之江新语》系列短论讲起,结合余村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通过“总书记到余村是调研生态建设吗”“‘两山’转化通道是什么”“余村靠什么成为青年人才向往的地方”等问题,串起余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发生的精彩蝶变。比如,余村农家乐并不是建成后“自动”客满,村民为招揽游客花了大量心思;如今的余村已经是“跳出余村发展余村”的大余村,靠着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探索吸引青年入乡创业就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再读《之江新语》,再看余村发展,我们可以感受伟大思想持续引领伟大实践,并在伟大实践中不断焕发新活力。

    垦荒精神永不老

    “大陈岛垦荒背景是什么”

    “总书记为什么要给垦荒队员后代写信”

    “总书记为什么重视垦荒精神”

    “大陈岛怎样进行青春接力”

    围绕以上4个问题,课上分享了“第一视点”上个月刊发的《大陈岛的时代问答》,回望垦荒历程,续写新时代海岛的发展答卷。

    青年垦荒队员在凤尾山上挥锄开荒,揭开了大陈岛垦荒的序幕。(资料照片)

    60多年间,每一代年轻人都发扬着属于自己的垦荒精神。他们探索一项意义深远的“垦荒”——零碳海岛建设,经过上千个日夜奋战,大陈岛上34台风力发电机2009年底终于开始转动。激动的老垦荒队员,把风电场建成的消息,写进了给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信中。2010年4月,习近平同志给老垦荒队员回信,他充满感情地说:“我一直惦记大陈岛发展和岛上的干部群众。”

    面对渔业衰落探索可持续的“养海耕海”之路,“垦二代”、60后陈招德联合岛上12位渔民成立合作社,克服种种困难,让大陈岛成为国内最大的大黄鱼铜围网养殖区,“大陈黄鱼”也成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梦想的召唤下争当新时代的垦荒者,“垦三代”、80后孔庆磊看准岛上4新变化,回乡投资近500万元打造高端民宿,去年春夏时节每间定价一两千元仍然供不应求。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岛上。在大陈岛95后宣讲员王秋怡眼中,垦荒精神不是符号,而是这些鲜活的、真实发生在岛上的故事。

    大陈黄鱼丰收。拍友 潘侃俊 摄

    再读《之江新语》,重温《越是艰苦环境越能磨炼干部品质》《困难之中见精神》等文章,我们会更加明白垦荒精神何以“永不老”。

    一任接着一任干

    《之江新语》中,有多篇关于“为民办实事”的短论。分享课上,杭州市西湖区翠苑一区的故事被重提。这里曾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的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联系点。2003年,习近平同志先后3次到翠苑一区调研,提出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十六字谆谆嘱托。

    《之江新语》中,有多篇关于“为民办实事”的短论。

    “年岁大了买菜做饭不方便”“家里人少,每次做了也吃不完”……在走访社区居民家庭时,退休教师郑祖华等老人提到的这些困难,引起习近平同志关注,当即建议为老年人建一个食堂。施工期间,他还亲自到现场察看工程进展情况。2003年9月26日,社区托老所和老年食堂落成。此后,多所老年食堂陆续落成。为让社区老年人吃上卫生、可口的饭菜,翠苑街道还邀请特一级厨师到老年食堂指导,请社区老人到食堂当评委。

    翠苑街道邀请社区老人到食堂当评委。(资料照片)

    如今,“民呼我为”已是浙江为民办实事的金字招牌。“第一视点”在浙江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20周年之际,不仅讲述了20年来一个个具体故事,还勾勒出历届省委、省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块一块补短板的清晰脉络。

    再读《之江新语》,品味“民呼我为”,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也能更加清晰地感知浙江如何一张蓝图绘到底。

    “分享课让我了解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到良渚成功申遗,从大陈岛垦荒精神到西湖‘会所风’是怎么刹住的,从‘后陈经验’到义乌发展经验等很多背后的故事,内容精彩纷呈、生动鲜活。同时,也让我了解浙报集团持续传承弘扬《之江新语》实践探索,从循迹溯源中发掘到的生动故事。很多细节都是第一次听到,无论是对个人政治素养提升,还是对指导工作实践,都很有启发。”现场学员表示。

    还有学员表示,分享课从多个角度归纳梳理《之江新语》中部分内容,并且通过结合新闻报道等进行解读,角度新颖独特。特别是从“第一视点”的现实发展角度再切入,让人更能直观理解《之江新语》蕴含的方法论,也更加彰显了《之江新语》作为经典的重要价值和深刻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