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自然基金有导师制,除此之外,导师制可否延长两三年,指导我们的从医之路?”
“从医学博士到临床医生再到临床科学家,感谢医院为我们设计的这条成长之路,可否给予更具体的个性化指导?”
……
深夜10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16楼会议室,一场有关青年理想、理想青年与 “浙二梦”的思想碰撞还在热烈进行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教授,与三十余名青年医学博士深夜彻谈,在场青年直呼“振聋发聩”“是炸裂般的感觉”。
受访者供图
历经波澜壮阔的155个春秋,浙大二院创造了数不尽的辉煌。璀璨星河中,最为闪亮的是一张张熠熠生辉的卓越者面孔:他们中,有杏林翘楚,也有医学泰斗,有学科奠基人,也有领域开拓者。正是这些名医名士,披荆斩棘,勇攀高峰,在开创、颠覆、革新中,不断地铸造卓越,成就百年名院。
光阴流转,薪火相传,“建设世界一流医院”成为浙大二院锚定的新目标。路在何方?王建安的答案是:锻造国际话语权卓越人才梯队,建设全球医学人才的培养基地。各学科板块的高端人才,必是引领浙大二院迈向未来之境的高能级驱动力量。也正因此,他比以往更迫切地期望年轻人们尽快成长,传承接力,共筑伟业。
海纳百川,卓越人才万里归途
归国两年多,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鲁勤教授感觉每一天都很充实。在这里,她积极为临床医学团队传输临床研究的理念和方法。
鲁勤是临床医生也是临床研究科学家,在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医学院La Pitié- Salpêtrière医院从事临床医学和临床研究多年,这是法国规模最大的医院,她在业内已颇有建树。
“我和浙大二院合作交流多年,他们那些年会定期派人来学习。因此,我对浙大二院急诊科比较了解,也喜欢这里的环境和氛围。”鲁勤坦言,如果不是浙大二院的盛情邀请,自己不会下如此大的决心回国工作,“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并不容易,我希望能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带回家,推动祖国相关事业的发展。”
万里归途,士志于道。作为优秀引进人才,鲁勤在浙大二院找到了新起点,也推动着医院急诊医学科的临床研究更上一层楼。
海纳百川,双向奔赴。这样的动人篇章,在浙大二院已上演多次。
2021年,“中国肺移植第一人”陈静瑜担任浙大二院副院长,并领衔组建医院肺移植中心,带领团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在发展临床技术的同时,陈静瑜带领肺移植中心不断推动肺移植的科研建设,他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研究报告,为全世界疑难肺移植患者手术提供参考。
而随着肺移植技术的发展,陈静瑜还着力培养青年一代,团队中已有多位外科医生可以独立开展常规的肺移植手术。
“我们重点引进顶尖人才、领域内的一流人才,尤其是临床+科研高手这类双栖型人才。”王建安院士表示,“浙大二院能够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也期待他们推动医院迈上新的台阶。”
全程培育,人才梯队后浪追逐前浪
在人才建设上,浙大二院有一张清晰的金字塔型路线图,依次是:学科带头人培养、杰出青年科学人才培养、优秀青年科学人才、青年博士培养。
医院有着完善的全程人才培育机制,不仅要引进金字塔顶端的卓越人才,还要建设强有力的人才梯队。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万丈高楼起于平地。建设世界一流医院,青年何为?在浙大二院,被梦想点燃的青年们,激情满怀。
五四青年节期间,浙大二院青年联合委员会(青年理论学习研究会)成立,下设6个分会,希望青委会引领青年扬起理想之帆,发挥青年的活力与创造力,助力后浪成长成才。同时也让青年广泛地参与到治院、办院的过程中来,实现有计划、有活动、有参与、有建言,激发医院发展不竭动力。
王建安教授与三十余名青年医学博士深夜彻谈后合影
从参加深夜座谈到牵头成立青委会之人文分会,心内科90后医生柯昌乐真切地感受到,在浙大二院,青年人真的可以“海阔凭鱼跃”。“夜谈中,王院士以诚相待,对年轻医生提出的在发展中的困惑、对医院人才培养的建议等,他都一一认真听取,甚至在现场办起了公,直接解决了不少问题,这真的让我们很感动。”
“金字塔只有塔顶,肯定是不牢固的,每一层人才都不可或缺,不能出现断层,这样医院才能可持续发展。”王建安表示,作为管理者,要争做“猎头”领导,放眼全球,招纳培养跨界跨科的全方位人才,形成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目前,浙大二院已经汇聚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青等多类高层次人才127位。在他们的领衔之下,各学科呈百舸争流之势,同时传承孵化出了多位优秀梯队人才。
精准发力,激活一池春水
人才驱动,是创新驱动的底层逻辑。浙江省委新春第一会强调,要把人才作为强省之基、转型之要、竞争之本,持续释放各类人才集聚的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
群贤毕至,鸾翔凤集,又该如何激活这一池春水,发挥澎湃动能?浙大二院瞄准每一位人才的自身特点靶向,精准赋能助力发挥最大价值。让热爱临床者有手术台、热爱教学者有讲台、热爱研究者有实验台、热爱管理者有管理平台,让浙二人在发展大局、事业全局中更好地找准定位、激发潜能、发挥才干。
去年,柯昌乐医生完成了自己在脂肪肝治疗方面持续多年的一个科研项目。“医生们在临床工作之余还能有科研产出,这得感谢医院的种子基金和科研轮转的支持。”种子基金是医院资助青年医生进行科研项目的专项基金,在柯昌乐看来,它能帮助像自己一样的青年医生打开科研之路。
“此外,医院还有‘临床科学家培训专项’,有短期阶段性的方法培训,也有长期项目导向的国际培训;以及博士后培养计划,医院给钱、给时间、给资源鼓励医生做临床研究。”这期间,柯昌乐申请到了医院的种子基金以及3个月的科研假期。
在培养、服务医学人才的成长与发展之途上,浙大二院有着极其完善的制度保障。比如为科研人员搭建小动物/大动物实验室的研究平台、临床研究平台、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平台等,形成完整的研究链;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成立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办公室、创新俱乐部,举办创新大赛等。
同为90后、浙大二院神经外科史利根医生也深刻地感受到医院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
在导师和科室的支持下,史利根读博期间前往美国匹兹堡大学进行联合培养,这段经历成为他科研路上的宝贵财富;他被选拔为医院临床青年拔尖A类培养对象,可以有一半时间做科研;科室为他配备多名研究生,让他建立起自己的科研团队。
厚植沃土。史利根2022年获得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2023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成长速度令人瞩目。
浙大二院的基金墙 受访者供图
拥抱世界,沉浸顶尖医学院取经学习
今年下半年,浙大二院神经外科严锋主任医师将赴澳洲乔治研究院开始为期一个月的临床研究方法论学习。
这是浙大二院精心定制的“百人千万”系统临床研究方法论专项培训,鼓励大家“走出去”,到一些国际顶尖医学院参加学习、培训。
“我们鼓励临床医生成为临床科学家,着眼于临床问题,解决临床问题。”王建安说,临床研究是讲究方法的,并且要建立理念,“到世界顶尖医学院沉浸式取经学习,是个必要的过程。”
王建安坦言,并非所有临床医生都要成为临床科学家,但对有志于此的,医院会尽力创造条件。
85后严锋是浙大二院最年轻的主任医师,他是中国医师协会周围神经专委会委员,主持3项国家自然基金。早在2023年,严锋就到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交流学习了两个月,“深度了解到了高水平临床研究如何开展。”
这次到澳洲学习,严锋肩负“重任”,因此更加充满期待,“会带着科室的一些临床研究项目,希望通过交流能将其做得更完善,有利于成果产出。”
立体滋养,全视角人才战略面向未来
万里归国的鲁勤谈及自己这两年在浙大二院的发展时,直言被这里的氛围感染;新生代的史利根也多次表示,因为身处医院神经外科这个优秀的团队,才能如此快速成长。
如果说资金、平台是吸引人才、助推人才成长的“硬核”,那么文化、氛围就是“软实力”。在浙大二院,这样的“软实力”无处不在。
在浙大二院门诊大楼,有一面挂满人物照片的墙格外引人注意。这是医院的基金墙,这面墙每年都会更新,上墙的是前一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
2023年,浙大二院获批2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已连续3年位列全国第二,连续13年领跑浙江。基金墙彰显的正是浙大二院由来已久的基金文化。
“我们并非为了追求基金数量,而是把申报基金的过程当作培养医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以此培养其科学思维与研究能力,从而在全院营造崇尚科学的浓厚氛围。”王建安解释,多年以来,浙大二院已经形成了“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进行申报的基金文化。
这也正是浙大二院立体滋养高端人才的一个缩影。“选人才、引人才、育人才、用人才、成人才、推人才、尊人才、厚人才、颂人才、留人才”,王建安在不断地探索、论证、共情中,构建起了360度全视角的人才战略。
“既要筑巢引凤,又要暖巢留凤,更要固巢育凤。”王建安恳切地说道,“我们一直致力于让人才更受尊敬、更有梦想,对人才进行全链式融合服务,坚持用一颗心感动另一颗心,让每一位人才都能与医院互为成就。”
谋人才,就是谋未来。浙大二院,正日益成为引得全球医学最强大脑纷至沓来的强磁场。
聚天下英才,续百年华章。一支勇担高质量发展重任的高层次人才战队已然秣马厉兵,蓄势待发,将为人类医学发展作出更多闪耀的“浙二贡献”。
值此浙大二院建院155周年之际,潮新闻钱江晚报将推出“浙二卓越人才图谱”系列报道,逐一对话医院各个领域的卓越人才,展示他们如何在与医院双向奔赴中成就一份份“浙二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