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 图源: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6月13日,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公布决赛名单,江苏17岁的中专生姜萍以第十二名的成绩晋级。与之并肩的,是北大、清华、麻省理工、剑桥等世界知名高校的学生。
“数学天才少女”姜萍迅速走红网络,屡上热搜,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关注、讨论和追捧。短视频平台上,与姜萍父亲的偶遇也能成为热点,姜萍的家乡、姜萍的学校校门……与她相关的东西都能成为看点。
姜萍集“中专生”与“数学天才”的标签于一身,形成极大的“反差感”。公众惊讶的同时,更多的是钦佩、崇拜。也为这位“数学潜力股”被成功发掘出来,感到欣喜和欣慰,被她打破刻板成见追求心中所爱的坚定执着所感染。
我们相信,一开始公众对姜萍的关注,是发自肺腑的,媒体的报道,也都出于公共性视角的考量。但凡事过犹不及,随着姜萍的热度越来越高,流量越来越大,声名越来越盛,事情好像有些变味和走偏了。
现在的姜萍,好似被卷进了网红化浪潮之中,一言一行都要被聚焦、审视和放大,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成为舆论焦点。蹭热点、蹭流量的炒作接踵而至,甚至不乏过度抬高与捧杀,“香港中文大学已经向姜萍递出橄榄枝并开出全额奖学金”等谣言的出现,就是直接体现。无形中,社会和舆论正不断放大对姜萍的“期望值”。她,正在被推上“神坛”,成为互联网新的“造神”对象,这背后的冲动与行动,值得担忧和警惕。
泼天的追捧和泼天的质疑,是“关注度” “注意力”的一体两面,二者在现实中,会相伴相随。例如,本周六就是姜萍参加的这个数学竞赛的决赛时间,倘若到时其比赛成绩不理想,或者此事本身再出现其他所谓“反转”,与公众想法期待有落差,恐怕之前追捧得有多高,之后拉踩得就有多深。
互联网时代,造神有多快,毁神就有多快。而“毁神”,某种程度上也是“造神”所产生的蝴蝶效应。“造神”,亦或“毁神”,都不正常,既伤害姜萍,也在侵蚀我们这个社会的“健康肌理”。可当潮水退去,又有谁会在意这些呢?这应该不是我们想要的未来与走向。
那么,把姜萍拉回“人间”,保持清醒,理性围观,避免对姜萍本人及其家人朋友的过度打扰,多些尊重、包容与理解,给她更多空间、更大自由,才是社会该有的积极心态。此外,社会还当担负起这样的责任,尽可能为她的成长成才,创造和提供更多有利条件,真正呵护好这颗“数学种子选手”,让她能够沿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继续在数学的海洋里尽情徜徉,享受数学的快乐。
姜萍的老师王闰秋也公开呼吁:希望大家少给她贴一些“天才少女”这样标签,应该还给她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让她去更好地准备决赛。如果最后没有获得理想成绩,希望大家不要苛责她。王闰秋以及每一个心怀善意的人,都不忍心看到,这么一个数学好苗子,在众声喧哗中,被影响乃至摧残抹杀。
17岁数学少女“横空出世”,舆论的聚光灯,更多还是要聚焦于,这一案例所引发的关于当前教育机制和环境的思考。比如,社会应该怎么做,如何搭建平台、创新机制、创造机会,才能使得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不让短板拖后腿,不断拉高他们的上限,避免陷入被埋没的窘境,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能给他人乃至社会,带来不一样的色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