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川端康成诞辰125周年。
凭借三部代表日本美学的巅峰之作——《雪国》《古都》《千只鹤》,川端康成在1968年成为日本首位、亚洲第二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诺奖评委赞其“以非凡的敏锐和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接受记者采访
川端康成在半个世纪里,共创作了500多部小说,还有上千篇散文、随笔、评论和杂感。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你连指尖都泛出好看的颜色。”
……
时至今日,川端康成已然成为国内知名度最高的日本现代作家之一,他作品中凄美、孤独的东方美学,不仅感动了无数读者,同样影响着许多中文写作的作家。
【流落人间的孤儿】
川端康成的整个童年仿佛都在为成为世间最彻底的孤儿做准备。
“我的祖父于1914年5月24日死去……在祖父死去之前,祖母在我8岁时死去,母亲在我4岁时死去,父亲在我3岁时死去。唯一的姐姐寄养在姨母家,在我10岁左右时死去。”在《独影自命》中,川端康成用冷峻的笔调一一历数了童年与至亲的生离死别,偌大的天地只剩下他孤零一人。
随后,川端康成寄住到了亲戚家,但死亡的阴霾仍未离他远去。作为家中唯一在世者,他还需要不时代表家里参加亲戚的葬礼。以至于表哥常戏称他是“参加葬礼的名人”,表妹则嫌弃地说道:“哥哥的衣服净是坟墓味。”
敏感的内心和冷酷的现实,使得川端康成转向文学中寻找宣泄。中学时期,川端康成就开始不停地创作,1916年,在《团栾》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小说《肩扛恩师的灵柩》,并入选《文章世界》投票选举“十二秀才”,川端康成开始在日本文坛崭露头角。
1920年,川端康成考入了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系英文学科,结识了许多有志于文学的同窗,并复刊了《新思潮》杂志。大学毕业后,川端康成走上专业创作的道路。他与横光利一等人共同发起了一份叫《文艺时代》的新刊物,在发刊词中,这位青年人野心勃勃地写道:
“《文艺时代》诞生的目的,是新作家对老作家的挑战,可以说它是一场破坏既有文坛的运动。”
曾主编过《川端康成文集》的日本文学研究专家,翻译家叶渭渠在撰写《川端康成其人与文》一文中写道,川端康成的性情被孤儿的气质扭曲,心中充盈令人窒息的忧郁。
叶渭渠认为,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初期就十分鲜明地表现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和艺术特色,并逐步形成他的独特风格。在创作实践的全过程中,他的风格虽然还有发展,其作品的色调也有些许改变,或浓或淡,但并没有断层、没有根本变化,他创作初、中期所奠定和完成的基本特色是:孤独的主观感情色彩、忧郁的感伤抒情情调、人情与人道主义精神,以及虚无与颓废的思想等。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热”何以经久不衰】
对于广大中国读者而言,川端康成有些姗姗来迟。
尽管早在1934年,川端康成的小说就被翻译进入中国,但当时其作品以孤儿体验和阴郁的伤感为主,并未形成影响。
直到1978年《外国文艺》杂志第一期译载了川端康成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和短篇小说《水月》,1981年,随着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雪国》等作品,川端康成的作品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流传并红极一时。
80年代正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黄金时期,莫言、贾平凹、余华、苏童、王小波、王安忆等人,无一不受到他的启发和影响。
莫言曾多次表示,川端康成是他的老师,对他的写作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将《雪国》视作自己写作道路上的灯塔。
“读了《雪国》后,我才明白了什么是小说,我知道了我应该写什么,也知道了应该怎样写”。甚至还没读完《雪国》时,莫言就迫不及待地写下了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的开头:“高密东北乡原产白色温驯的大狗,绵延数代之后,很难再见一匹纯种……”
而余华也将川端康成视为自己写作上的第一位老师,他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当我23岁刚刚开始写作时,最早对我产生影响的作家是川端康成,他教会了我如何用一种很丰富的方法去写细部。那个时候我就一直模仿他……川端的作品笼罩了我最初三年多的写作,那段时间我排斥了几乎所有别的作家。”
作家冯唐则在读完《千只鹤》后,感慨道:“一上午读完,天忽然阴下来,云飞雨落,文字在纸面上跳动,双手按上去,还是按不住。”
为何川端康成的小说至今仍能经久不衰?
浙江省作协主席艾伟将他的作品与《红楼梦》类比,认为二者都高度凝练了本国文学之美,文化之美。
“我记得中国一位海外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我在世界各地游历的时候,我的行囊里背着故乡。这个故乡是什么呢?就是《红楼梦》。’为什么是《红楼梦》而不是别的书呢?因为《红楼梦》当中有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有着我们民族曾经有过的优雅的生活方式。我们这个民族的建筑美食诗歌华章,都蕴含在这部小说里。这里,至少表明我们评价小说的一个指标:一部小说能不能带着读者回家。艺术和文学作品其实是人类的家园,每次阅读的过程都是一次回乡之路,那是一个宁静之所,是我们梦想的某个地方。而这个梦想的地方一定是有来历的,它一定是建立在传统之上,有着我们所有人的乡愁。”
艾伟表示,川端康成小说里的日本传统,那些纤细的美感,意淫的哀伤,对自然变化敏感的咏叹,直抵日本民族传统中优雅的美质。因为川端的写作,日本民族的美质被凝聚了起来,全世界的人很多是通过川端的小说迷恋上日本的生活方式的。这就是一个艺术作品的世界影响力。
川端康成
【重读川端康成,感受文字中“无限的活”】
1899年,当时命运迥然不同的中、美、日三国分别诞生了一名伟大的作家:老舍、海明威、川端康成,但这三位作家最终都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
1972年4月16日下午2点45分许,川端康成淡淡地对家人说了声“我去散步了”,便离开了镰仓的家。当晚,助手在工作室中发现了他。他躺在被子里,口衔煤气管,枕边放着刚开封的威士忌酒瓶和酒杯。没有留下遗书。
但他的遗书或许早已写在作品里了: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尽管已经离开52年,但“川端康成热”在文学领域并未褪去,或许当我们重读川端康成作品时,他才得以在文字中实现“无限的活”。
《伊豆的舞女》【日】川端康成著 叶渭渠 / 唐月梅 南海出版公司 新经典文化出版
在乍晴乍雨的伊豆山道上,来自东京的少年偶遇一群巡回艺人,被其中天真未凿、憨厚娇美的小舞女薰子吸引。薰子歌声婉转动人,舞步轻盈优美,少年被她纯真的美震撼,薰子也渐渐对少年生出眷恋。离别的时刻近了,却留下一曲世上最美丽的初恋。
《雪国》【日】川端康成著 高慧勤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雪国》讲述了坐食祖产、以研究幻想中的西洋舞蹈为乐的岛村,三次造访北方雪国某温泉村,与当地的艺伎驹子、火车上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发生的故事。
川端康成细致地描绘出安详纯净的雪国图景:厚厚的雪层、伏在大地上的低矮房屋、北方夜空璀璨的银河,以及因为爱情热烈燃烧的雪国女子。岛村虽然被驹子吸引,但在追求虚无之美,一心认定所有事情不过徒劳而已的他看来,驹子的美丽、她的一腔爱意、种种舍己为人的牺牲都毫无意义……
《千只鹤》【日】川端康成著 叶渭渠 南海出版公司 新经典文化出版
主人公菊治深陷太田夫人(父亲的情人)的温柔乡中,而后将情感转移到太田夫人的女儿文子的身上。情感纠葛,纷纷扰扰,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菊治不知该做何抉择。最后,文子选择了离开,而菊治与雪子共度余生。
《古都》【日】川端康成著 叶渭渠 / 唐月梅 南海出版公司 新经典文化出版
古都京都,被织锦商户收养的千重子出落成了美丽的少女。祇园节夜里,她遇到山村姑娘苗子,惊讶地得知两人是孪生姐妹。她们互相思念,却因身份悬殊无法相认。姐妹俩淡淡的哀愁,织入京都的四季美景……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史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