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结束,山东青州博物馆一份400多年前的科举考卷再次冲上热搜。今天,当我们有幸凝视万历皇帝朱批“第一甲第一名”时,依然能深切地感受到当年金榜题名、大魁天下时的状元郎,那般的慧如泉涌与意气风发。
无疑,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选拔人才制度。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开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结束,历经近1300年。这期间共产生了654名(一说777名)状元,可谓凤毛麟角,其佼佼者如贺知章、柳公权、王维、张孝祥、文天祥、胡广、杨慎、翁同龢、张骞等,后世记住了他们。
古代科举考试规矩多而复杂,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也称殿试)。乡试每三年考一次,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从形式看,乡试可以看成是我国古代“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走进古徽州,今由黄山市管辖的黟县、歙县、休宁等地,迎面扑来的是浓浓的书香气息。被称为“中国第一状元县”的休宁,曾经从这里走出了19位状元,可见,齐云山麓,曾经藏龙卧虎。可以说,状元是古代读书人悬梁刺股孜孜以求所能得到的最高奖赏和回馈。这块神奇古老的土地,钟灵毓秀,曾养育出如朱熹、胡雪岩、戴震、胡适等历史名人。
从休宁往南走,没多少时间,就来到了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所在地黟县宏村。在宏村,不可不去它文脉绵长的南湖书院,它是徽商“贾而好儒”的见证场所。古时候,这里的人们在经商、做官之余,喜欢读书育人。民国时期先后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外交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的汪大燮,就是在南湖书院接受的启蒙教育。
汪大燮。
书院大门外有一个木栅栏门楼,先后悬挂着“南湖书院”和“以文家塾”的牌匾。正厅志道堂,是讲学的地方,后进为文昌阁,上有圣贤先师孔子的画像,学子们在这里敬拜老师。西面启蒙阁,是读书的课堂,后进为会文阁,可以读书会友、讨论学术。观摩穿行每一间厅堂,触目即是的楹联,与古建筑,尤其是耕读传家的优秀传统文化水乳交融,早已积淀成了宏村的精魂。
无论南湖书院,还是志诚堂、承志堂、乐叙堂,教育勉励警醒自己与后人的劝读联尤为醒目,体现着传统的耕读传家理念,比如,“读圣贤书行仁义事,立修富志存忠孝心”;“修身践言深究圣指,案经考典率由旧章”;“德律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先万世”;“非因报应方为善,岂为功名始读书”;“两条正路曰读曰耕,二字箴言惟勤惟俭”;“诗书执理,孝弟力田”;“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等楹联,浓墨重彩地吟咏并传承着家族世代的家风、家训。
林林总总的楹联中,南湖书院志道堂的“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给我有独辟蹊径之感。我理解其原意可能是想告诫世代子弟,唐诗汉赋是华夏的根和魂,我们不但要打小去熟读,而且要从这些经典瑰宝里领略出含英咀华之审美愉悦来。看来古人也是不赞成读死书、写八股的。
林语堂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辩论使人敏思,写作使人严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书,是一种别样的优雅。让我们以优雅之仪、放飞之态、感物之心去读书吧。想来,这大概是此次宏村之行关于读书的收获了。
2024年6月13日
草于西溪云心阁
“转载请注明出处”
葳蕤陈风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