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农不可①丨根植越剧之乡 守护百年曲调

潮新闻 何泠瑶 吴鹤鸣 文/视频2024-06-14 01:30全网传播量23.6万

【开栏语】

赓续文脉,何以浙江?这片拥有“万年上山、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韵、百年红船”的厚重历史土地,承载着灿若星辰的文化资源。此刻,浙江正全面实施文化基因激活工程,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新的生机。

回溯浙江浩瀚的历史长河,那些历经岁月荡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旧熠熠生辉。农业银行履行国有大行责任担当,在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积极投身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断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支持历史经典产业塑造新辉煌。

今天,潮新闻·钱江晚报携手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共同推出“非农不可”系列报道,我们将走遍“浙”里,与那些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希望通过我们的笔触,展现这些传承人的守正与创新,聆听他们内心的渴望与坚持,书写浙江非遗因时而变、向新而行,焕发新生的过程,解码农行金融助力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2024年6月14日《钱江晚报》9版


尺调弦下哀婉情,起调拖腔意无穷。

几曲小调似水,传颂百年江南。1906年,越剧在绍兴嵊州诞生,当时称为“小歌班”,后传遍全国,改称越剧。

2006年,越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饱受一方水土的滋养。最近,越剧《新龙门客栈》爆火“出圈”,浙江大地涌动着“村戏”热潮。

今天,我们回到越乡嵊州,重走越剧之路,追寻其起源、传承、创新的足迹,而每一次变迁里,都有农业银行的身影。

这些年,农行人见证了一个村落的重生、一个产业的腾飞和一座小镇的焕新,而他们自己,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人。

越剧小镇全景图

一个村因越剧而“重生”

百年流变,乡音不改,一方戏台,曲声依旧。

嵊州东王村是越剧发源地,村口树下、祠堂门前,河边浣洗的阿姨、放学归来的孩童,只要有兴致,任何场地都是舞台。

然而,脚下的舞台很小,心中的舞台却很大。2017年,一座占地850平方米的新戏台竣工,飘荡起婉转的戏腔。越剧的曲曲传唱、生生不息,背后有一帮坚守的人。

哼了一辈子越剧的村民李秋顺,致力于推广越剧老调,“让成千上万的观众来村里看表演,是村民们的梦想,但要组一个民间越剧团并非易事,资金不足,村民空有一把好嗓子,没法施展。”

因为常跟村里戏迷打交道,农行嵊州崇仁支行网点负责人张赛帅发现,他们大多是个体户,剧团资金不多,如果没演出就没收入。2022年,嵊州崇仁支行放了第一笔5万元的“百花贷”信用贷款,支持一支当地民间剧团。“百花贷”正是为解决越剧产业融资难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了“启动资金”,一帮业余爱好者聚拢了,买戏服、挑乐器音响,剧团张罗了起来。很快,有同样爱唱戏的村民来农行咨询。

甘霖镇东王村古戏台上精彩演出

张赛帅从小听过越剧,开始深入研究这行当,请教民间艺人、研究生意模式。他发现,除了政府补贴,有时候办喜事也会付钱请他们唱戏,“他们有盈利空间,一般一两年就能还完贷款。”

让张赛帅更骄傲的是,他在村里见证了越剧的一次“重生”。这几年,在政策和金融支持下,嵊州的村民唱戏热情高涨,自发形成了100多个戏迷角,每逢节假日,越剧迷们慕名赶来。这些民间表演多是50岁左右的村嫂,专做小规模演出,虽然上了年纪,但演得很卖力,一晚上能唱三小时。

“越剧不仅受到国家支持,老百姓也喜欢,我们很乐意支持民间越剧团,通过创新金融产品,让‘非遗’蓬勃发展。”张赛帅说。

一个产业因越剧而“腾飞”

越剧火遍了大街小巷,而离东王村25公里的黄泽镇,有一个产业因越剧而崛起。

在美春戏具公司的车间,机器发出轰隆声,在真丝布面上飞快运转,十二个线头同时翻飞,不出几分钟,就绣出一朵精美的牡丹花——绣出了繁花,也绣出了一个繁荣产业。

曾是农行嵊州临城支行网点负责人的高建国,是看着他们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十多年前的美春戏具是个家庭小作坊,只有40平方米。后来戏服厂搬进新厂房,有了规范的流水线生产。

黄泽镇上,慢慢聚集了二三十家戏服企业,分工做帽子、鞋子和衣服。彼时的美春戏具还没名气,场地是租的,还缺钱买设备。当高建国看到火热的车间、繁忙的工人,他看见了希望。厂长姚益力告诉他,订单排到了几个月后,赶都赶不过来。

很快,公司得到来自农行的30万元贷款,姚益力买机器、招工人,生意蒸蒸日上。

疫情期间,越剧演艺一度中断,公司没了订单,库存却堆积成小山。在最艰难的日子里,高建国和公司保持线上联络,他惊喜地发现,厂里没有沉寂,反而开了网店,线上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农行嵊州市支行客户经理走访戏具生产公司车间

2021年,公司搬到更大的厂区,又得到农行130万元贷款。厂里还接单做各类地方戏服、国风服饰,销量在蹭蹭上涨。

有一件事,高建国觉得很自豪。他发现以前来镇上买戏服的都是上年纪的老戏迷,现在下单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年轻”。“这两年市场扩大了,随着国风、民族文化兴起,戏服产业也跟着腾飞,农行是在我们背后推了一把力。”姚益力说。

如今,农行已成为一方文化的守护人。绍兴分行为越剧相关产业和个体户提供的贷款超过2000万元,大多集中在越剧之乡嵊州。

一个小镇为越剧而“焕新”

“十八里相送到长亭,你我鸿雁两分开。”一幕戏曲作罢,阵阵掌声响起。

在嵊州越剧小镇,雕梁画柱的古戏楼里正在上演《十八相送》,咿呀词曲直抵人心。

扮演梁山伯的袁广玲,是越剧小镇第一批的专业演员。她说,从2018年开园以来,人们做了很多创新,戏服绣花更简约,唱词也更现代。

走在小镇里,处处能感受到古老的越剧,换上了新容颜。白墙黑瓦之间,搭起快闪舞台,越剧演员从人群走出来,和观众零距离互动。

开园之初,越剧小镇运营方负责人陈艳玲直言“压力很大”,除了前期数亿的建设投入,每一场演出都在“烧钱”,演员、舞台、设备都是不小的开支。

越剧+文旅,真能做起来吗?最初,嵊州市支行对公分管行长张李锋有些担心,但他观察后发现,小镇在不断创新中,慢慢有了造血能力。

这几年,小镇还创新了“文旅+农业”模式,为镇上居民配送自种的蔬菜瓜果。“我们想通过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人住到小镇来,把越剧文化传承下去。”陈艳玲说。

“靠农业和文旅紧密融合,小镇有了稳定的现金流,能让越剧更好地发展。”在小镇走了无数趟之后,嵊州农行人有了底气,做了第一笔1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支持小镇建设。

嵊州”村村有戏“活动现场

如今,小镇营业额逐年增长,人气也越来越旺。“有了农行的支持,我们能不断创新运营模式,把产业越做越大。”陈艳玲说。

作为一方乡土文化,越剧和文旅的碰撞,还有更大的想象力。

“我们正在将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到越乡文化振兴的方方面面。”嵊州市支行行长李武民说,在 “嵊州·中国唐诗之城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启动后,支行为项目授信固定资产贷款8亿元,今年已发放首笔固定资产贷款350万元。

根植越剧之乡,守护百年曲调。越剧的风貌几经更迭,而农行的坚守一直未改。

(本文图片由被采访方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