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湖畔春晖行
杭州市滨文小学 归修敬
上周六,我们一群热爱诗词、文学的少年,跟着潮新闻·钱江晚报的老师们一同参加了“2024年浙学少年团文化寻根·约会古今浙学名家走进上虞”活动。旅途中的见闻很多,其中春晖之行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春晖中学坐落在象山之麓、白马湖畔,依山傍水,幽静怡人。站在青砖黛瓦的春晖中学校史馆前,我的心中充满期待:我们会看到、学到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呢?
听了介绍之后,我了解到:春晖中学的前身是1908年由上虞富商陈春澜创办的春晖学堂。“春晖”的“春”取自创始人陈春澜的名字,又由“春“字延展开来,引用孟郊《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的“春晖”一词,意思是希望为乡亲们带来如春晖般的明亮与温暖,同时告诫学子们要饮水思源。学堂创办十一年后的1919年,年事已高的陈春澜为了却平生心愿,再捐十五万银元,委托乡贤王佐和近代著名教育家经亨颐续办春晖中学。
春晖中学之“所以设在白马湖者,是想感化乡村”,“至少,先使闻得你钟声的地方,没有一个不识字的人”。在曾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校长的经亨颐的感召下,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等挚交、爱徒先后到春晖中学任教,又吸引了蔡元培、黄炎培、胡愈之、陈望道等许多大先生来此地讲学。一时之间,群贤毕至、雅集湖畔,做出了许多教育界、文化界的创举,为这个宁静、美丽、远离尘嚣的乡村中学带来了完全不同寻常、不同以往的思想和风气。
一边听着老师的讲解,我心里一边想:“原来我寒假里看的《爱的教育》是夏丏尊在这里翻译的”,“原来‘子恺漫画'是在这儿形成风格的”,“原来朱光潜是在这里受了影响和鼓励开始学习写作的”,“原来《雷雨》的首演竟然也是在这儿”……这一点一滴的想法渐渐积攒成了大大的感慨:难怪这次出发前,妈妈告诉我民国时有“北南开,南春晖”的说法,春晖中学的确是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一所学校!
了解了春晖校史,我们步出校园北门,跨过春晖桥,来到了春晖中学文化名人旧居带。一座座粉墙青瓦的小屋朴实无华,却又带着各自主人鲜明的性格特点,讲述着他们在白马湖畔曾留下的故事。
李叔同的“晚晴山房”在抗战时曾经倒塌,后来按原样重建。院内有他的雕像,栩栩如生;屋内有他与弟子丰子恺一同创作的《护生画集》,简单通俗,却韵味深长;二楼门上贴着一副对联:“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据说李义山的这两句诗最为李叔同所喜欢,这应该就是这禅居得名的由来;墙上则贴着他的代表作《送别》,原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也是春晖中学的毕业歌。
夏丏尊的“平屋”正对着白马湖。“平”字取“平凡”、“平淡”的意思,夏丏尊只愿教书写文,不愿当官立名。与青山绿水为伴,与良师益友为邻的他,在春晖中学尽情播撒着爱的教育的种子。“平屋”内挂满了挚友亲朋所赠的字画,我想这一定是因为他平生的赤诚热肠和深情厚谊为朋友们所深切的爱戴。
我最喜欢的是丰子恺的“小杨柳屋”。据说丰子恺最喜爱杨柳,他自己设计的小屋,墙角种的那棵杨柳树,是他初到白马湖时问田间种柳人讨来的,小屋也因此得名“小杨柳屋”。屋内四处挂满了子恺漫画,这些画的风格与众不同,很多画中人只有轮廓,没有表情,草木山川也往往是寥寥数笔,却让人有许多画外的遐想。一间里屋被改造成了陈列室,里面放着一架年代特别久远的老钢琴。这架琴的样式很特别:它的上门前部是用玻璃做的,只要一弹应该就能看到琴键击弦的变化。打开的琴键盖下,琴键已经高高低低、残缺不全,我心想:“它会不会就是丰子恺当年为春晖校歌《游子吟》谱曲、教学生们弹唱《友谊地久天长》的那架琴呢?”
心里正这么想着,耳边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时,我突然想到:这动人的旋律在白马湖畔已经传唱了百年。百年前,一群意气风发的有识之士为着共同的教育目标相聚春晖中学;百年后,他们筚路蓝缕,推行新教育、传播新文化的精神仍像春晖一样照耀着我们,鼓励着我们与时俱进、继续前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