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共忆历程 同绘未来 20年创新不辍——乔司“平安建设”打造综治样板

    潮新闻 通讯员 范建荣 吕波 修家荫 倪国建2024-06-12 13:08全网传播量10.1万
    00:00
    00:00

    编者按:

    今年是平安浙江建设二十周年,同时也是乔司街道首创全国镇街综治中心二十周年的重要时刻。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我为您想想,您为我想想”这富含互谅互助精神的十字金句,不仅醒目地镌刻在综治中心调解庭的墙体上,更深深烙印在每一位乔司人民与基层工作者的内心深处。作为“全国乡镇级综治中心”首创地,二十年来,乔司街道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打造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乔司样本”,这也是乔司街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一份责任担当。

    可以说,乔司街道综治中心这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不仅是平安乔司建设成果的有力见证,更是平安浙江宏伟蓝图中乔司模式的成功探索和智慧结晶。

    社会治理,重在基层,难在基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新时代“枫桥经验”已然成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

    发动和依靠群众是“枫桥经验”的精髓所在、灵魂所指。多年来,街道一直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积极践行“八八战略”,传承、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平安创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推动乔司发展成为全国首个乡镇综治中心首创地、网格治理先发地、整体智治标杆地。

    日前,“花开中国——百家融媒体‘枫桥经验’60周年调研行”采访组走进乔司街道综治中心,探访乔司街道近20年来如何立足需求,创新发展“枫桥经验”, 为“平安建设”打造综治样板——

    大胆革新 首创乡镇级综治中心破难题

    一头接轨杭州主城,一头连着临平副城,素有“活水码头”之称的乔司街道,是临平的“南大门”,也是“南融”的主阵地和桥头堡,地理位置优越且交通便利。

    “外来人口多”“小微企业多”“征地拆迁多”构成了乔司街道的“三多”特征,导致各类矛盾纠纷频发,给基层社会治理出了不少难题。 2001年,乔司被列为省重点整治地区。

    社会稳定大局与经济建设同样重要,两手都要抓、都要硬。为应对新局面、新问题, 2004年,乔司街道率先建成全国首家集合综治办、联调室、信访办、司法所、巡防大队、流动人口管理办、警务室等部门“七位一体”的乡镇综合治理中心,开始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综合体系建设。当年,乔司就摘掉了省重点整治地区的帽子。

    该体系的建设,使得社会治理涉及的平台、业务、资源实现聚合,促成“一站式”管理服务,让老百姓能够“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而“一个指挥室、四个平台和多个网格”组成的“1+4+N”工作体系,则有效推动矛盾化解下移、关口前移。2004年至今,街道通过“集成、网格、融合、联动、精细、数智、智治”等七个阶段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形成系统丰富的“乔司经验”。

    2004年,时任中央政法委书记的罗干同志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陪同下,莅临指导乔司街道综治中心并给予高度评价,进一步激发乔司干部群众的积极性。2019年,街道传承全国首个镇街综治中心的优势,率先在全市完成“一站式”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中心主要入驻12个部门站所、20项职能,设立19个服务窗口。累计接待群众办事10万余人次,窗口事项办结率和满意率100%,获得全国首批“百家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省级示范“共享法庭”等荣誉。

    “多亏了老杨,这件事情终于有了着落。”当场签订了搬迁补偿款人民调解协议后,两位当事人握手言和。

    原来,高某和俞某都是乔司人,两人属于承租方与被租方关系,因为拆迁补偿问题高某和俞某始终无法达成一致,于是二人来到乔司街道综治中心,走进纠纷调解中心寻求帮助。受理后,接手该案的调解员杨金泉团队对事件来由进行了全面梳理,仔细核对拆迁安置资产评估报告书及资产清单明细,并到房屋所在地进行现场勘察,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后,杨金泉约两位当事人前往调解中心商讨解决方案。“起初双方当事人情绪比较激动,意见分歧较大,调解工作一度进入了僵局。”杨金泉说,为了尽快解决纠纷,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杨金泉立刻采用了“背靠背”的调解方式,充分了解当事人诉求,反复交换双方当事人意见。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调解,双方就补偿款达成一致,最终拟定了矛盾纠纷化解方案,高某和俞某当场签订人民调解协议。就此,这件搬迁补偿纠纷得以成功化解。

    20年来,乔司综治工作中心不断拓展服务管理功能,由“七位一体”拓展到“8+X”工作模式,使得综治工作中心成为和谐稳定维护中心、民情信息收集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群防群治指挥中心、新居民服务管理中心的“五大中心”。综治组织也由向村(社区)逐步发展到向企业、市场、重点地区的三延伸,形成“按级落实、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综治工作网络。

    此外,乔司还设立了由首问负责制、领导包案制、督查督办制、信息反馈制、情况通报制、责任追究制等组成的“六项工作制度”,按照“简单问题当场办,一般问题周内办,疑难问题联合办”的要求,确保了工作高效运转。

    图片由乔司街道提供

    因势而变  数字改革为“枫桥经验”注入新动能

    因势而变、应势而动。抓住数字化改革的契机,乔司利用“数字变革”撬动“现代治理”,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乔网智治-云上中心”应运而生。该平台建立起集党建、治理、经济、城管、公共服务于一体的五大“数字驾驶舱体系”,囊括红乔先锋、共富关怀、警源管理等九大特色应用场景,由此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一网智治”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

    “一旦平台上出现警情,相应的警情数据能立即上传到‘云上中心’数字治理平台,同步语音通知综治队。”乔司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警源治理场景,纠纷化解从线下转到线上,不仅加快了预警分析研判的速度,使得街道辖区内警情、火情、城管等突发情况实现实时监测和高效流转,系统还实现“统一入口”汇聚信息、分析研判、事件流转、跟踪反馈的闭环管理,高效统筹各类社会治理、服务管理力量,确保了指令畅通、调度有力。

    去年6月15日试点以来,乔司街道综治中心通过云上中心“找个说法”已受理各类矛盾纠纷370件,其中通过“中心码”受理37件,法律咨询253件,劳资纠纷80件,化解率100%,群众满意率100%。

    传承全国首个镇街综治中心的优势,理顺与各部门条块关系、细化明晰职责边界, 乔司率先在全市完成“一站式”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便民服务“最多跑一次”和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20年来,乔司综治工作完成了“党建指引集成治理—党建助力网格治理—党建协同融合治理—党建引领联动治理—党建加持精细治理—党建统领数字治理”六个阶段的迭代升级。

    图片由乔司街道提供

    不懈创新  以“融治理”探索“三治融合”新路径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初心所在、力量所系。针对街道流动人口管理特点,乔司积极吸纳社会组织力量,创新基层民主自治的方式方法,通过培育和发展流动人口临时党支部等组织,把流动人口能够自己办的事交给流动人口,把社会组织能办的事交给社会组织,在化解矛盾纠纷中发挥了有效作用。

    与此同时,乔司通过基层宣讲、志愿服务等方式激发德治力量,为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打下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在乔司,说到“乔司好声音”宣讲团,人人都要竖起大拇指。宣讲团成立于2013年,是浙江省最早成立的镇街一级理论宣讲团,“成团”十年,团队总人数已超过2600余人,其中不乏“新乔司人”的身影。多年来,宣讲员们以饱满热情走近群众,谈初心、讲政策、说发展,以身边的变化反映国家的好政策,以小故事讲好大发展,以共情产生共鸣,为促进干群之间、新老乔司人之间的“融心”注入了强劲活力。

    社会治理,重在基层,难在基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2004年以来,乔司街道一直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指导为第一动力,立足全国首创优势,坚持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通过“集成、网格、融合、联动、精细、数字、智治”七大治理模式的演进,推动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形成了系统丰富的“乔司经验”,全域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2023年以来,街道始终坚持先行先试,纵深推进党建统领网格智治,重新划分网格,选优配强“1+3+N”网格力量,全面提升专职网格队伍能力。积极探索勤务区改革机制,创新“1234”小脑+手脚工作法,有效提升警网协同效能。聚焦“带好、用好、管好”一支队伍,积极打造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新格局。创设“3+3+1”工作模式,全力化解征地征迁矛盾纠纷。抓好下沉法官、调解员、专业力量等“三支队伍”建设,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早在小。

    抓源固本 构建“3+X”多元化解纷新模式

    近年来,乔司街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多元化解、闭环处置,扎实推进警源、诉源、访源“三源”融合治理,积极发挥人民调解、社会组织等作用,构建“3+X”多元化解纷模式,全面提升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

    街道先后荣获“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示范乡镇(街道)、“维护稳定工作先进单位”、“示范综治工作中心”等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以及全国首批“百家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全省第二批示范“共享法庭”,杭州市第二批“小脑+手脚”示范街道。

    图片由乔司街道提供

    警源治理

    抓好数据互联互通,全面做优“小脑”。依托“小脑+手脚”警网协同运行机制,建强指挥“小脑”,设置6名专职力量24小时运转,全量归集警网协同、“临平码”、“12345”等系统数据,承担指挥调度、沟通协调,信息研判、事件流转、监督考核等职责,实现“统一入口”汇聚信息、分析研判、事件流转、跟踪反馈的闭环管理,并建立“1310124”处置机制,统一指挥调度“手脚”力量,切实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能闭环”。

    深化勤务机制改革,全力配强“手脚”。街道以网格为基础,科学设置4个勤务区,进一步归整原有巡防队伍,组建4支共29人的综管队伍,统一制服、装备和车辆,开展业务技能、出警规范等培训,承担被动指令、主动出击、即时即处等职责,同时建强基层调解队伍,进一步整合矛盾纠纷调解力量123人,村社网格力量151人,对“现场未办结的矛盾纠纷类警情引导村社二次调解,实现兜底支撑,确保案结事了。

    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全时蓄势“赋能”。制定《乔司街道勤务区工作处置流程图》,采取流动巡逻与定点查纠、点线面相结合的勤务模式,大大提高了见警率、提升了管事率,缩短了接处警时间;如近日,勤务区工作人员在某小区巡逻时,听到争吵声,我们队员迅速赶至现场,详细了解事情原委并开展调解,避免了矛盾的进一步升级。

    诉源治理

    乔司街道借力“非诉解纷法官全域指导”,深化诉源治理,共享法庭先后入选第二批省级示范、第三批市级共富试点。2023年街道共享法庭接受法院引调案件1316件,接受法院引调率100%,累计成功713件,诉前调解成功率达到54.17%,诉源治理工作排名全区第一。

    发挥综治中心阵地作用。传承全国首创优势,整合13个部门站所、20项职能,设立公共法律服务、诉讼服务等19个服务窗口,实现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完成1个街道级、19个村社级“共享法庭”建设,设置巡回审判数字法庭、大中小调解室3间,打通“访—调—仲—诉”全链条。其中,巡回审判数字法庭按照民商事标准法庭进行布置,并与区法院审判系统实现对接,可满足绝大多数案件的开庭审理要求。

    健全非诉纠纷解决机制。邀请下沉法官参与街道面上的日常纠纷调解,法官融网入格,网格员、调解员可通过“共享法庭集成应用2.0系统”发起在线调解,由结对法官线下或远程指导、“线上+线下”司法确认。调解成功的案件,由结对调解员、法官督促当事人自动履行。设置诉前辅导功能,对原告诉讼风险较大案件,由调解员、法官积极引导当事人以最适宜方式解决纠纷为符合援助条件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如街道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下沉法官多次现场指导并提供法律意见,指导化解涉众涉稳纠纷300余件 同时引进第三方律师团队参与搬迁谈判、签约等环节,提供法律咨询、代书、调解等服务,又快又稳推进攻坚任务。

    推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加强与城建、劳动、公安、房管等部门联动,建立矛盾纠纷通报机制,联动纠纷涉案部门共同调处解决,不断提高各部门对调解工作的重视程度和配合能力。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效衔接,推动更多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

    访源治理

    加强信息预警研判。健全“排查+预警”机制,通过网格化排查、部门联动排查等多种形式深挖风险隐患,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同时,对排查研判出来的各类隐患和风险点,制定应急处置预案,通过综合治理和专项治理,努力做到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2023年共排摸出涉稳风险人、事共计78件,累计预警231件。

    聚焦初信初访源头化解。(提升初信初防办理质效。)牢固树立“初信初访不出街道”的理念,建立健全“信访代办+访调对接”工作机制,通过“事前对接,及时预警防范、事中对接,协同攻坚化解、事后对接,开展疏导教育”三步走,推动信访化解与人民调解深度融合、无缝对接,从而提高初信初访化解力度。2023年,街道电网信、访初次化解率达98%,四级走访量同比下降35.62%。

    推进信访积案动态清零。严格落实领导包案制,定期召开信访联席会议,对信访事项化解进行专题调度,对职权划分不清晰的疑难复杂诉求,通过联合会商研判,共同研究解决措施,确保信访问题办理。2023年成功化解领导包案件24件,“十大领域”国重件和积案5件,一批拆迁类和涉房类群体性纠纷得到妥善处置。

    图片由乔司街道提供

    整合资源 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纠纷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类型多样化、诉求复杂化”的特点。面对新形势,乔司街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以综治中心为载体,以“三源治理”为抓手,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社会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信访化解与人民调解深度融合、无缝对接,全面提升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

    优化阵地、深度融合,构建访调对接新格局

    完善“一厅多能”服务阵地。立足综治中心,按照“大口进入、分类处理”的原则,实行“统一受理、分流交办、分析研判、协同处理、跟踪督办、办结反馈”的闭环处置流程,将矛盾问题有效化解在萌芽状态,大大提升初信初访处置率、办结率。2023年,街道电网信、访初次化解率达98%,四级走访量同比下降35.62%。

    拓展“二庭一调”功能阵地。建成1个街道级、19个村社级“共享法庭”、巡回审判数字法庭,引入社会组织辅助调解,打通“访—调—仲—诉”全链条,化解“疑难杂症”。2023年全街道共受理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694件,通过社会组织调解非正常死亡事件37起,征地拆迁纠纷150余起,为维护社会平安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发挥“律师在场”专业优势。街道着重发挥律师专业优势,在领导约访、部门联合接访中安排法律顾问参与,对信访问题从法律角度提出专业解决建议,为接访领导妥善解决信访案件提供决策参考;并为信访群众解疑释惑,引导他们依法解决涉法涉诉问题。2023年,律师参与接访信访事项1026件,化解967件,化解率94.2%。接听主任公开热线520人次,化解率100%。

    创新模式、全域指导,打造多元解纷强劲引擎

    下沉法官团队,试点未访解纷。街道探索“化解关口前移,法官全域指导”机制,法官融网入格、第一时间帮助调处涉稳风险事、协助全域整治、发送预警信息等,把纠纷化解在源头,把“初访”挤压到“息访”。将“调解优先”贯穿到“信访法治化”全过程,力争信访事项既做到依法办理,又实现“事心双解”。

    分类细化纠纷,多元分层解纷。探索“访调、诉调、警调、民调”为主的“四调对接”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模式,根据矛盾纠纷类型,由不同专业调解人员组成不同“套餐”进行联调,为群众提供专业化、精细化解纷服务。截至目前,街道共有人民调解委员会23个(街道1个,村社19个,三鑫园区1个,驻派出所1个,访调对接1个)。专业调解委员会2个(劳资纠纷、妇联)。

    实施精准指导,联动高效解纷。网格员、调解员可通过“共享法庭集成应用2.0系统”发起在线调解,由结对法官进行线下或远程指导、“线上+线下”司法确认,调解成功的案件,由结对调解员、法官督促当事人及时主动履行。2023年街道共享法庭接受法院引调案件1316件,累计成功713件,诉前调解成功率达到54.17%,万人成讼率56.47,同比下降4.72%。

    结语:今年是平安浙江建设20周年,也是乔司综治中心成立20周年。作为全国首个乡镇综治中心,乔司街道创新不辍,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实现了综治机构由散到合、防范队伍由弱到强、社会治安由忧到安的转变,引起国家、省市级媒体的广泛关注,乔司“样本”、乔司“经验”以及取得的成果被大力宣扬和推广。

    未来,乔司也将继续擦亮综治中心这把“钥匙”,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多“乔司样本”。下一步街道将深化科技支撑,不断完善“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径,把“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落到实处,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社、矛盾不上交”,为加快打造杭州城东新中心营造稳定社会环境、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建设平安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

    周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