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浙江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美美与共 毕业寄语题扇展”在该校图书馆“弘文馆”四层亮相。此次展出的题扇,将作为毕业礼,赠送给该学院今年毕业的学生,“为每一位毕业生个性化定制一把扇子,由我为每一位毕业生题写一句赠言,把学生的名字融入进去。”浙江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院长吴重生表示。(视频报道点这里)
展出开始后,记者走进四层的复式书房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条蜿蜒起伏的白色展台,上面排列着近两百把扇子,扇面上是为每个毕业生定制的寄语,位于展台一角的展板上悬挂着由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宣勇题写的“美美与共”匾额。
浙江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美美与共 毕业寄语题扇展”。潮新闻记者 于诗奇 摄
“我的名字叫苏航,所以这把扇子题的是‘一苇航之,苏杭可达’。融合了我的名字,同时也有对我的期许和祝福,我觉得特别有纪念意义。”该院2024届毕业生苏航向潮新闻记者展示了独属于自己的扇子,并希望自己能带着这份期待,在未来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即使是用一根芦苇作船,也要坚定地航行下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个谐音‘苏杭’,苏杭是人间天堂,也隐喻着美好的生活、美好的境界,希望学生可以抵达自己人生的美好境界。”浙江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院长吴重生向潮新闻记者阐释了眼前几幅扇面的题字,“‘子怡’寓意‘你开心快乐’,孩子的开心快乐也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还比如这位同学叫‘温安格’,我就想到了温故知新,所以我题写的第一句便是‘温故知新君需记,格物致知安此身’。”吴重生说,每个人的名字都是有独特意涵的,会一生相伴,“所以我希望这位同学牢记‘学而时习之’,经常‘温故知新’,用这样的哲学思维、人生理念去安身立命,这一定会助力其事业蓬勃,生活幸福……”
吴重生(左一)为该院毕业生阐述扇面上的寄语。潮新闻记者 于诗奇 摄
引经据典、妙用“谐音梗”,吴重生为每个毕业生都撰写了独一无二的寄语。他介绍,今年是第一次尝试将传统文创的形式融入其中,也是首次举办这样的毕业主题展览。
“我们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为每一位毕业生个性化定制一把扇子,一面印上文化和旅游学院的标识,一面由我为每一位学生撰写一句赠言,这个赠言要把学生的名字嵌进去,体现学院对学生的美好祝愿。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体现母校对每一位同学的关心和祝福。”吴重生说,当同学们离开母校进入社会,这份祝福也会一直陪伴着他们。
创意很美好,但要付诸实施并不是件易事。临近期末,学院工作很忙,吴重生只能挤出时间完成。他希望把对每一位学生的重视落实到行动上,因此撰句不能潦草,要力求有新意、有深意。
浙江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美美与共 毕业寄语题扇展”。潮新闻记者 于诗奇 摄
潮新闻记者了解到,前不久,浙江省图书馆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陈丰松应邀至浙江外国语学院参加《中国哲学结构意涵》讲座,他在得知文化和旅游学院的毕业礼物创意后,欣然应允由他一人承担全部题扇内容的书写任务。陈丰松的书法龙飞凤舞,笔力遒劲,与寄语内容相得益彰。
浙江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党总支书记范芸芸则会同校方有关部门落实场地,最终圆满完成了这一次别开生面的展览。
布展期间,恰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会长陆地教授和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副院长高秀芹教授来浙外为文旅师生作专题讲座,两位教授现场观摩后对学院育人的用心用情十分赞赏,认为题扇寄语创意别出心裁,颇具意义。陆地教授也欣然为本次展览题字。
吴重生院长(左二)与陆地教授(左三)、陈丰松研究员(右一)合影。图源:学院供图
“‘美美与共’和我们学院‘诗与远方’的主题不谋而合,我们也希望毕业生们能带着属于自己的扇子,秉承师长的祝愿,走得更远、走得更好,去探索世界、发现世界、改变世界,要有更远大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范芸芸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