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9日潮新闻推出《7天支教费超万元,大凉山沦为“公益秀场”?起底“支教研学”产业链》的独家调查报道以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下称“凉山州”)的商业“支教研学”乱象迅速成为舆论焦点,相关话题跃居热搜榜首。
6月12日,潮新闻记者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凉山州教育和体育局已对此报道给予高度重视,并在全州范围内紧急开展对以“支教”名义进行的各类“研学”和“公益”活动的专项排查,同时迅速制定并出台了《凉山州教育和体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社会支教管理的通知》等相关文件,以维护支教活动的公益性和教育质量。
文件截图
凉山州教育和体育局相关负责人郑小华向潮新闻记者表示,潮新闻的独家调查揭开了凉山州“支教研学”这一多年痛疾,尽管此前规定原则上不接受低于一学期的支教志愿者,但实际操作中不排除一些商业机构和学校私自对接或组织“夏令营”,校长也难以甄别究竟是公益还是生意,“6月11日,凉山州出台了相关文件规定,重点监管‘支教研学’,新东方、英孚乐游等品牌关联的商业机构将被列入支教黑名单。”
热搜第一!“商业支教”引热议:山区成“镀金”地?
微博热搜截图
6月9日,潮新闻独家揭露,一些研学机构将“大凉山孩子”包装成“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并借此推出了所谓“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的研学项目,价格普遍在8000元至11000元之间,有的甚至高达40000元。
这些项目的宣传视频中,频繁出现孩子光着脚、身背干柴走山路,以及挖土豆、生火做饭等镜头,意图通过渲染悲情博取公众同情。而这些“被参与”到这些项目的大凉山孩子,则奔波于各种“公益课堂”和“免费夏令营”之间,应对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的“支教研学团”。
据了解,有些孩子一个暑假要接待五六拨“支教研学团”。由于“支教”群体流动性大,孩子们的课程难以连贯,具体学到了什么,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大凉山“支教研学”宣传。短视频平台截图
报道发布后,“大凉山支教7天费用上万”“莫让公益支教变成花钱买证”等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超过1亿次,引发网友广泛讨论。有网友感叹山区成了“镀金”之地,有网友计算发现部分“支教”费用每小时高达178.5元,更有网友质疑这笔高额费用的去向,呼吁严查是否存在利益输送。
热议背后正是一场“擦边”公益的“商业狂欢”,这不仅暴露了研学市场的混乱,也让被“支教”的孩子们承受了不必要的“悲情”和“苦难”。凉山州支教,本应是传递爱与知识的桥梁,如今却沦为某些商业机构牟利的工具,这一现象值得全社会深思和关注。
教育主管部门发文:规范凉山州支教,严查利益链
面对乱象,合法合规的支教项目该如何保护,滥竽充数、商业化的支教活动又该如何打击?6月12日,潮新闻记者获悉,针对“大凉山支教7天费用上万”的商业“支教研学”乱象,凉山州已全面启动排查工作,并于11日印发《凉山州教育和体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社会支教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根据《通知》要求,严查“支教研学”商业行为被列为重点工作。各县(市)迅即对2023年1月以来,接收州内外“支教研学”的情况进行排查,主要是排摸“支教”派遣方基本情况、“支教”派遣方招募人员情况、是否向参与人员收费以及费用收取情况等。
此外,《通知》明确,经过核查涉及“支教研学”商业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一律列入黑名单,不再接收相关单位和个人支教申请。原则上,各县(市)非必要情况不接收时长低于一学期的短期支教,不在寒暑假开展支教活动,不以“支教”名义与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公益活动”。此外,相关部门要落实社会支教活动审核、接收、派遣责任,坚决杜绝未经审核人员开展支教工作等。
接到《通知》的凉山州某公益组织负责人陈健向潮新闻记者表示,“有些商业机构将公益支教商业化,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他们原以为支教是一项纯粹的公益活动,是凉山州展示自身变化、吸引更多关注的重要窗口。他们期望志愿者们能通过支教真正了解凉山州,传播其真实面貌。
经过潮新闻的报道,相关部门已高度重视凉山州“支教研学”乱象,并正在积极排查和打击商业“支教研学”行为。郑小华向记者透露,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保障学生的假期休息,凉山州教育主管部门并不鼓励短期支教。他解释说,比如学生都放假了,一拨人来支教,学生和老师都得被叫回来配合,对此有些家长也有意见。不过,不排除一些机构私自对接来到凉山州,所以相关利益输送也被列为本次重点审查范围。
网友评论截图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陈健系化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