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让乡村产业项目真正“融”起来!海宁这样做

    潮新闻 记者 褚晶君 通讯员 宋伟锋 孙海燕2024-06-12 08:19全网传播量10.2万
    00:00
    00:00

    “有专门部门负责管理,材料又简化,以前2个多月办不下来的证,现在1周就拿到手。”包王村党委书记严云飞是海宁盐官镇钱江潮稻米全产业链项目的负责人,前段时间一并拿下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这让项目的开工时间比预期提前了近两个月,可以顺利赶在晚稻收割前投入使用。

    据悉,该项目属于海宁首个乡村一二三产融合项目,规划用地35亩,总投资1亿元,目标建成大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之所以能够这么顺利,得益于海宁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切实解决了项目想早开工早建设的急迫问题。

    相较于一般项目用地,乡村产业融合项目土地用途,可能包含一二三产,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产品初加工、冷链仓储等的混合融合产业用地。“由于用地性质比较复杂,各项审批业务都在各部门,这导致申报一个乡村产业融合项目,往往需要申报方跑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建、环保等多个部门。”海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一项创新工作,在此之前,融合项目一直存在“去找谁、谁负责、谁来管”的问题,才会给企业带来“跑腿的烦恼”。

    为此,海宁市成立市乡村产业融合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并出台《海宁市乡村产业融合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建立项目库,优化项目管理。市乡村产业融合小组相关负责人表示,由小组对申报项目进行统一审核评估,将符合条件的乡村产业融合项目入库统一管理,免去了申报方多个部门来回跑的问题,也为项目审批“瘦身提质”。目前,海宁共有7个项目入库,涉及用地119.81亩。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素保障是绕不开的话题。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海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安排2600亩的建设用地空间规模,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强化乡村产业融合项目要素保障。目前,海宁共有208个项目已纳入规划,涉及用地1280亩。“我们每年单列不低于5%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优先保障符合条件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用地。”海宁市资源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当改革突破逐步进入深水区,难啃的“硬骨头”也越来越多。其中,项目配套的村庄规划因耗时长、门槛高,涉及部门和环节众多,一直都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海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先规划、后建设”,是融合项目建设的基本原则,但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往往存在村庄规划编制任务繁重、地方财政压力大、基层规划管理能力不足等现实情况。

    因此,海宁在全省率先出台《海宁市“通则式”乡村规划管理规定》(以下简称“通则”),提出对于没有需求、不具备条件的村庄可通过“通则”来“按图索骥”进行各类开发建设活动。

    “今后,在城镇开发边界外未编制村庄规划的区域,根据不同乡村建设项目类型,可以直接依据“通则”或编制规划落实方案,代替村庄规划,作为核发规划许可的依据。”该负责人表示,编制村庄规划的周期和报批流程较长,往往需要一年时间,而编制规划落实方案只需要半个月时间,这大大缩短项目落地时间,帮助项目尽早开工建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