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一经提出,便成为中国经济热词。“新质生产力”是指通过创新、科技、人才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型生产力。在职业教育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引入,意味着教育模式的创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教育质量的提升。
把脉发展大势,谋定可期未来。加快“青春之城”建设,培育新质生产力,上虞职业教育如何发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吸引力和贡献度,上虞职教人信心满满。在大有可为之际,行大有作为之事,上虞职业教育聚焦重点,汇聚合力,正在打出漂亮一招。
2024年浙江省暨绍兴市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中,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峰等领导参观我区两所职校展区。
以升学通道的多元畅通 助力学生追寻梦想
中本一体,为新质生产力“注活力”!日前,上虞区党建引领校地融合发展推进会上再传职教喜讯,机器人工程“3+4 中本一体化”省级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成功签约,标志着我区职校学生“就读中职、直升本科”的通道得到了进一步拓宽。
“我们的一体化办学优势正在逐步显现。去年,区职业中专争取到了智能制造‘3+4’中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省级改革项目。今年,区职教中心争取到了机器人工程‘3+4’中本一体化省级改革项目。上虞在畅通学生升学通道的高度和宽度上,已经走在全省各县市区前列。”区教体局职成科科长汪月忠介绍,“中本一体化”俗称“3+4”,前3年在中职学校完成中职阶段学习,通过“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全省统一考试后,直接升入本科院校绍兴文理学院对口专业学习,学制四年,毕业后取得全日制本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实现中本贯通,联合培养,一体化管理。
机器人工程“3+4中本一体化”省级改革试点签约仪式
“3+4”中本一体化省级试点项目接连落户,是上虞推进职普融通,打通中职直通本科“断点”,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项重大举措,是通过“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一项创新探索实践,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成长成才渠道。
绍兴文理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陈文平表示,无论是智能制造专业,还是机器人工程专业,都是面向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设置的优势专业。学生用7年时间学习一个专业,不仅能打下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能培养出符合行业、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应用型人才,更有利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有信心,通过与上虞两所职校的合作,把这些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工程师!”陈文平说。
升学已然成为上虞中职教育的主流方向。据介绍,2024年,我区将实施长学制办学(含3+4中本、区域性中高职、3+2中高职)共34班,招生人数占招生计划72.8%,实施单招单考高职高考,共14班,招生人数占招生计划27.2%。也就是说,入读我区职校的学生,都有机会通过另一个“赛道”走向梦想中的高等学府,最终成为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首届智能制造“3+4中本一体化”新生开班仪式
西南石油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博士一年级在读的金安杰,就来自我区职业中专。从进校时文化课基础薄弱,到在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迎头追赶,通过单招单考高职高考考上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又通过专升本再次提升学历,并从大学生、研究生,一路走到了博士研究生,实现了人生“逆袭”。
“在区职业中专的日子是我最难忘的,老师们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是他们抚平了懵懂的我身上的戾气,让我想明白了自己到底想要怎样的人生,鼓励我只要上进努力。”回望来时路,金安杰感慨,“时光不会辜负任何努力的人。”
在中职学生群体中,这样的“逆袭”的故事正在不断发生,越来越多的学生像金安杰一样,从中职学校起步,如愿走上求学之路。面对我区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趋势,我区两所职校也正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大局,以敢闯敢拼的锐气,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提高适应性和贡献度,为中职学生和家长提供越来越多的升学选择。
以高含金量的专业加持 勾勒师生成长曲线
“去年,我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含金量’很高,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展现了我们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其中,我们在18个赛项中获绍兴市一等奖,获省一等奖3个、省二等奖1个、省三等奖10个,还斩获了国家级金牌4块、银牌5块、铜牌2块(含行业赛事奖牌),尤其是区职业中专建筑测量团队和区职教中心的新能源汽车团队均是第三次获得全国技能大赛金牌。”区教体局职成科相关负责人高兴地说。
区职业中专建筑测量第三次斩获全国金牌
闪光的获奖成绩,背后是优质的职业教育,是日益强大的师资力量!
区职教中心的“金牌团队”——新能源汽车团队,背后有一位年轻教师执着的身影,他便是将“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优秀教练”“全国优秀指导教师”“新时代浙江工匠”等诸多荣誉收入囊中的任城龙。
曾是区职教中心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一名普通学生的任城龙,始终坚信“只有自己技术过硬,将来才能拥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权”。正是这股韧劲,支持他在校期间刻苦钻研,多次代表学校出征省赛、国赛取得佳绩,也得到了被保送至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深造的机会。之后,专业技术扎实的他又频频斩获国赛大奖。毕业后,他毅回到母校成了一名汽车维修专业教师。
区职教中心新能源汽修第三次蝉联全国金牌
从职校学子到职校教师,任城龙将自己在成长路上接收到的光又返还到了学生身上。每一次选拔备赛期间,他都与学生同吃同住,“5+2”“白+黑”通宵达旦地操练技能,查漏补缺。近三年来,已培养全国技术能手、省技术能手8人次,指导200余人次在全国、省级技能大赛中屡屡获奖。
任城龙是上虞职业教育教师的杰出代表,这样有理想、有能力、有追
求的教师,在两所职校里还有很多。更可喜的是,越来越多职校教师敢于在国家和省市三级教学能力、信息化说课、“多彩课堂”和班主任能力“四项”职校教师大赛等成长舞台上亮剑。
来自区职教中心的阮祺、张聪俐和区职业中专的虞婕等3位教师分别斩获英语、信息技术、语文全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一等奖的优秀成绩。区职业中专的屠玲芳和区职教中心的朱建杰分获机械、电子技术全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典型案例二等奖好成绩,区职业中专的周天予、刘润芳、陈淑丹、楼浩斌等四位教师团队摘得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国赛银牌,阮祺、张聪俐两位教师在全国信息化优秀典型案例中还进行全国集中展示和汇报,好评如潮。除此之外,我区职教教师们还斩获了省“多彩课堂”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在省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得了3个二等奖,在省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中夺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2个,在省班主任职业能力大赛中取得二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职校教师“工匠型”底色得以擦亮!近三年共培育全国技术能手4人,全国优秀指导教师4人,省技术能手5人,浙江工匠3人,浙江青年工匠4人,浙江省“百千万”技能人才9人,绍兴市拔尖人才2人,绍兴市青年拔尖人才1人。职业中专的工程造价教学团队获省首批中高职一体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烹饪专业资源库建设进入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
以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 助推实现教育共富
充分挖掘人口的教育红利,无论对个人发展还是“青春之城”整体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区教体局充分利用职校等教育资源,着力体现民生实事“七优享”工程新担当,创新推出社会培训“三化”暖心增值服务,即聚焦培训项目多元化、聚焦培训受益最大化、聚焦培训机制长效化,有效整合社会培训力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2023年,社会人员学历技能双提升行动惠及25900人次,完成率达156.52%,职业技能培训、成人高中培训、成人大专以及以上学历提升培训和老年教育四大项目,好评率达99.8%,以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有效助推实现“教育共富”。
“区职业中专为我们‘送教入企’,2023年我公司有75名员工参加了双证制培训,拿到了高中文凭和有机合成工技能证书。这对企业跟上安全生产和产业发展真的有着切实帮助。”绍兴众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科长袁建华不断点赞培训服务优效高质,“学历+技能双提升行动,真正为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升办了一件大实事、大好事!”
该校培训工作分管负责人张水俊介绍,学校全年完成省市“七优享+民生实事”工程社会人员培训13652人次,完成目标任务率达159.9%;完成成人双证制培训806人,完成率为134%;完成高技能人才培训443人,完成率为110%,获评上虞区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先进集体。
化学检验员职业技能社会培训
东西部协作,不以山海为远。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者,我区两所职校还积极参与东西部战略协作,先后与青海海西州、四川小金县、四川金口河区、云南瑞丽等合作,为西部输送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助力教师培训,帮助培养学生。近年来,两校还与中西部对口学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通过专业共建、产教融合等方式,深入实施“蓝鹰工程”,打造东西部教育协作示范项目和典型样板。
区职教中心2020届汽车维修与应用专业1班的杨金清,来自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作为交流生的他倍加珍惜学习机会,在区职教中心领导和老师的倾心关怀下,很快适应了异乡求学的生活,不仅成为班级的组织委员,还报名参加了校汽车竞赛小组。经过辅导老师的指导和系统性的培训,他在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长风学霸拉力赛”中喜获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与防护岗第一名的好成绩。拿着汽修维修工技能等级证书,去年,他如愿走上了心仪的工作岗位。“感谢我上虞的老师们,是你们让我有了家的归属感,教会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会刻苦努力,希望5年之内我能有一家自己的小小车行,用扎实的技术,早日回报社会!”杨金清说。
职业教育,要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打头阵、当头雁,就要在求“新”提“质”中,努力打造一支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劳动者大军。这是上虞职业教育的必思之问、也是必答之题。
中式烹调师培训
2024年3月,我区两所职校在省“双高”“1+4”(1所高水平学校、4个高水平专业)项目建设圆满收官,区职业中专完成249个任务点,建成25项国家级、58项省标志性成果,圆满收获全省高水平学校良好的终极评价;区职教中心完成241个任务点、建成29项国家级、39项省标志性成果,圆满收获全省高水平专业优秀终极评价。一个个数据、一项项成绩,勾勒着我区职业教育清晰的发展曲线和上扬轨迹,也汇聚着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职教力量,将为“青春之城”建设提供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