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玉映金辉,良渚三星堆双星耀长江

    潮新闻 记者 吴桥 周丰 潘骏 通讯员 黄圆圆 徐颖2024-06-10 23:01全网传播量23.5万
    00:00
    00:00

    今年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撞上了端午假期,这让本就很热的博物馆景区提前迎来大人流。6月5日下午,位于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内,人流如织,一个又一个研学团队,在研学老师的带领下,来此寻访神秘的古蜀文明,而此刻,一场有关良渚和三星堆的文明对话,正在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展开。实证中华文明5000年的良渚,和创造璀璨“青铜时代”的三星堆,它们有着什么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怎样共同书写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绚丽篇章?

    一件玉琮的超时空旅行
    它的轨迹生动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性

    今年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物和文博系统的主题为“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玉映金辉”良渚·三星堆文化交流活动恰逢其时,话题也是从文物与文明开始,说的是一件文物,是如何串联起不同时期的文明的,这件文物,就是从三星堆3号祭祀坑出土的刻有神树纹样的玉琮。

    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考古发现表明,玉琮是良渚文明的首创,在良渚文明之后,玉文化辐射到了很多地方,南到了广东,西北到黄河上游甘青地区。三星堆出土的这件刻有神树纹的玉琮正是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的形制。

    齐家文化玉琮 视觉中国

    良渚博物院执行院长马东峰说,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对琮进行了改制,“本来琮外面是有点弧形,然后到了齐家文化的时候,它就变成了非常直。这是一个演变的过程。”脱离了良渚社会和文明的实体之后,齐家文化的玉琮和良渚的玉琮相比,文化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三星堆的这件玉琮,它的“长相”是齐家文化的,但是上面刻上了三星堆的最重要的精神崇拜符号——神树。同样是对玉尊崇,把神树刻上去了,就成为了带有三星堆“精神内核”的器物。

    良渚玉琮 视觉中国

    从距今5300年到4300年的良渚文化,到距今4000年的齐家文化,再到距今3200年到3000年的三星堆(三号坑),从长江下游的良渚到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再到长江上游的三星堆,这件玉琮的超时空旅行轨迹,无比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和包容性。

    三星堆神树纹玉琮 潮新闻记者 周丰摄

    在三星堆博物馆,这件带神树纹的玉琮被放置在“天地人神”展厅,和镇馆之宝青铜神树一起。

    三星堆青铜神树 视觉中国

    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朱亚蓉解释:“神树是古蜀人心目中一个沟通天地,连接人神的登天之梯。在三星堆遗址中,已经出土的大大小小的可以辨识的神树至少有8棵,而且这种神树作为一种独特的符号,出现在了其他的器物上。说明它是三星堆祭祀体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崇拜对象,同时也是三星堆人用作人神交流沟通的一种工具。”

    神树和琮有异曲同工之处。琮本身就是良渚先民沟通天地的一种法器。良渚玉琮中间是一个空洞,很多考古专家认为那个洞就是一个旋转的神树,也叫作中轴,人就是通过旋转的中轴和天进行沟通的。从这个象征意义来说,神树和琮是一致的。良渚时期比较大的玉琮上面还刻有神鸟,三星堆的神树上面也有神鸟,两个地区都把鸟看作是人和神沟通的使者。“文明是在不断变化的,在演变的过程,我们能看到交融、碰撞、创新、继承。虽然良渚和三星堆差了2000年,距离有1500公里,但我们能看到对世界对自然理解的共同性,这也证明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的特质。”马东峰说。

    有“不约而同”也有包容并蓄
    它们见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能把良渚和三星堆联系在一起的,并不只有玉琮。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朱亚蓉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良渚和三星堆的关联。“我们的遗址其实是非常相似的,都是属于这种古城遗址。”良渚是王城,三星堆其是古蜀都邑,朱亚蓉认为,两者在筑城的方法和技术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性。她还提到了玉锥形器:“玉锥形器是在三星堆仁圣村墓地是出土的,属于三星堆比较早期的文化遗存,它的时间跟良渚更相近一些,形式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看出三星堆跟良渚之间的文化联系。”

    良渚遗址公园 视觉中国

    曾有人因为三星堆出土文物奇特的造型而觉得它是天外来物。当我们把它放在中华文明的浩瀚之书中,一起翻阅,就会发现,三星堆绝不是横空出世,它在中华文明中自有来处。

    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朱亚蓉说,从三星堆现在出土的器物类型来说,70%以上应该都能找到相似的。包括三星堆的陶器、玉器,绝大多数的器型,都能够在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找到出处。比如三星堆的玉璋,受河南二里头文化和陕西石峁文化的影响;玉戈在殷墟也有,有领玉璧与安阳殷墟的同类器物相似,三星堆的铜器,大量的有中原和长江中游地区特色的尊、罍的出现,都反映出三星堆文化的采纳和创新。“很多人觉得三星堆的人头像面具很独特,但是其实包括在良渚文化,他的神人、神徽中,其实已经有了这种神面的图像化的一个表现。在(石家河)后石家河文化里的玉神人也是大量的出现,只不过在三星堆用青铜铸造出来了。”


    马东峰表示,以前国人一般认为黄河才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但良渚、三星堆、金沙、石家河等遗址的发现,说明了早在5000多年以前,长江流域就已开始了文明的孕育;到了青铜时代,更是诞生了三星堆这样奇特灿烂的青铜文明,“它们共同见证了长江对中华文明甚至世界文明的贡献。”不仅如此,距今约5300年至4300年的良渚遗址,正处于中华文明起源时的满天星斗时期,它发达的稻作农业以及水利系统等,折射出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特点;而三星堆文明处在青铜文明时期,它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和创新创造以及文化的对外传播,对今天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价值重大。

    文明不仅仅在过去,更在当下
    长江流域两大文明这样守正创新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必然要找到与当代文化精神价值相适应的最大公约数。

    朱亚蓉用“守正创新”四个字,归纳了三星堆实现考古成果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式。“三星堆文化的辉煌灿烂,源自开放包容的底色。现在,我们在保护好、研究好遗址和文物的基础上,也继续秉持开放姿态去拥抱新科技、新理念,融合多学科、多平台,运用数字化修复、展示和利用等方式,寻找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利用和现代化表达。”

    三星堆博物馆方舱模型图,用数字手段展示了方舱考古的方式,和文物出土及碎片拼接的方式 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文化资源作为一个地区的宝贵资产,从“保下来”到“活起来”,让文化IP寻求更多文化价值空间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三星堆和良渚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2023年7月,良渚核心色彩发布,运用在运动装、职业装、礼服、家居产品等现代生活品的设计中,并与国内知名服装品牌对接走向市场。目前,良渚已打造了良渚王、良渚色、亚运等共600余款产品,同时余杭区还推出文艺创作基金和微短剧基金,鼓励策划漫画、舞台剧、纪录片等文艺作品用于推广良渚和余杭形象。

    三星堆文创 视觉中国

    而在三星堆博物馆,可以看到茶歇区、文创馆和博物馆展区一样人头攒动。游客点一份“堆堆堆”咖啡,品“三星堆味道”,也通过盲盒、书签等文创产品沉浸式体验古蜀魅力。玩变脸、秀茶艺、吃火锅、打麻将……三星堆文创产品融合本地生活特色,吸睛十足。今年“五一”期间,三星堆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收入超400万元,同比增长66.83%。

    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江红所说,良渚和三星堆,在文化IP打造上,正朝着这样一条道路前进——站在现代和未来的高度,让古代文明的历史符号、精神价值结合现代社会的精神价值诉求,创造更大的空间。

    良渚文化大走廊上未来乡村大草坪公园 良渚管委会供图

    与此同时,以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廊道式建设模式,也正在两地展开。作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中的重要节点,三星堆成功创建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未来“三星堆+”这个文旅融合生态圈,将为三星堆周边,包括广汉,德阳乃至成都周边等带来辐射带动作用。而良渚文化大走廊则将通过“廊道式”发展模式,推动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径山文化、苕溪文化、千年古镇文化、非遗文化等文化瑰宝串珠成链。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关乎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构建,也关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文明因互鉴而发展”,良渚和三星堆,跨越三千里,在文明交流中,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更多研究方向。


    “转载请注明出处”

    黄葆青

    相关专题
    “玉映金辉”良渚·三星堆文化交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