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跃文酝酿三十年、构思近十年,创作、出版最新长篇小说《家山》。在这十年间,他搜集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方志,多次重返乡间田野做实地勘察,娓娓道出那些鲜活的故事,写到动情处多少次泪湿衣襟。54万字的《家山》是一部生生不息的民族史诗,写出了一个族群甚而是整个民族繁衍生息的蓬勃的生命力量。
《家山》的魅力何在?
乡土小说如何谋篇布局?
文学如何反映现实和历史问题?
6月12日(周三)19:00-21:00,鲁迅文学奖得主王跃文将携《家山》在朵云书院·黄岩店二楼报告厅(桔源街161号)分享小说创作心得,畅谈乡村文学叙事!
嘉宾简介
王跃文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著名作家,出版有长篇小说《家山》《国画》《梅次故事》《亡魂鸟》《朝夕之间》《苍黄》《大清相国》《爱历元年》,中短篇小说集《漫水》《无雪之冬》,散文随笔集《幽默的代价》《喊山应》、访谈录《王跃文文学回忆录》《无违》等。其中《大清相国》被翻译成日文出版,小说集《漫水》被翻译成英文出版。先后获鲁迅文学奖、吴承恩长篇小说奖、湖南省青年文学奖、湖南省文化创新奖、湖南省文学艺术奖,以及《当代》《小说选刊》《中国作家》《中篇小说选刊》等刊物文学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其作品既有对现实生活的艺术表达,又有对历史长河的人文发现,也有对原乡故土的深情回望,在文坛和读者中享有盛誉。
相关图书
《家山》
作者:王跃文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2-12
一日,沙湾首户佑德公去县里打听儿子劭夫在军队的消息,不意遭逢“马日事变”后县知事被杀事件,劭夫避过身祸回乡休假,与村上同道兴办乡村小学,佑德公义救“红属”,扬卿主持修建红花溪水库,齐峰、克文组织人民武装迎接解放,由此展开大革命时期到新中国建立二十余年波澜起伏的一部地方史志。抽壮丁、大洪水、征赋纳税、乐输抗捐、生老病死,桩桩件件演绎一方乡土的民风民情民心。小说得方言古语之神韵,承中华文化之浪漫精神,细密编织沙湾村耕织劳作的日常生活。夫妻父子邻里,悲喜忧欢哀乐。小说在极其世俗然而又充满诗性的生活图景中不时鸣响着冲突、争斗的命运变奏……
“无双毕竟是家山”。一部《家山》,是对故乡的漫长回忆,是和父老乡亲隔着山水的欢谈,重新发现并确认了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指归。
学者推荐
中国我们的乡土,在巨大的历史变革中,怎么创造一个新的生活,我们在创造这种新的生活的时候,创造资源在哪里,我们怎么有力地运用这种传统资源,王跃文的创作给予了提示。——李敬泽
充分显示了王跃文的艺术自信。整部小说采用了日常化叙述,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生老病死,娓娓道来,不疾不缓。就在这日复一日的普通生活中诗意和痛感跃然纸上。——牛玉秋
王跃文显然比周立波要幸运,他不必去压抑内心的浪漫主义情绪,因此他的作品更加强烈地体现了湖湘文化的浪漫主义特征。——贺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