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追踪这家百年老店的第15个年头,“振兴祥”依然不焦虑

    潮新闻 记者 赵茜2024-06-08 01:12全网传播量21.9万
    00:00
    00:00

    6月8日,又是一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每一年临近这天,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都会奔赴一家名为“振兴祥”的中式服装店,和店主来个“约会”,从2010年算起,今年是第15个年头。今年“约会”的人变成了我和老板包文其,一个第一次跑这家店的新记者,一个是重出江湖的百年老店店主。

    去年是老包的女儿——第七代传人包蕾妍在“管家”,今年她生孩子在休假,“退休”的老包再次出山,担起了店铺掌门人。

    同样在今年,振兴祥迎来一个喜讯——被商务部正式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店铺显眼的地方,挂起了中华老字号的牌子,老包说,“中华老字号”的称号,花了将近半年时间才评下来,“老字号,首先要有历史,其次要有产品和品牌。评价标准非常严格,评完之后每三年还要考核一次。振兴祥有127年历史了,我相信这个店我们一直会开下去,展销和活动也会持续做。”

    对旗袍了解不多的我,振兴祥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我追着老板问东问西,从过去问到现在,从传统问到新潮,试图回答一个问题:背着“老”字的中华老字号,是如何走向新的时代潮头的?

    服装店里的“老古董”

    推开振兴祥大门,玻璃展柜内一件深蓝色的旗袍进入我的视线,“这件衣服模仿的是上世纪初的版式,过去是大户人家主妇穿的,和现在旗袍不太一样,很宽松,全部是手绣,旗袍上镶嵌滚宕工艺都有,这么多年就剩了这一件。”包文其告诉我。

    类似这样的“老伙计”,振兴祥里还有好几件,大多数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制成的。“以前的衣服不同于其他物品,很难保存。这几件衣服是客人把它们放进了樟木箱里。”

    说到这里,包文其想起,之前店里来了一对外国夫妇,看上了摆在中间那件“古董”,“他们问这件织锦缎毛皮旗袍卖不卖,我说不卖,卖了可就没有了。”

    1995年,包文其从丝绸公司调到杭州利民中式服装厂担任厂长,在此之前,他在杭州天水丝织厂、杭州丝绸工业公司、杭州幸福丝织厂积攒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大家心目中的技术权威。

    29年过去,谈起“利民”的历史,他依然有说不完的话。“早些年外销很多,上万人的工厂都有,现在这种规模的厂已经很少了。当时所有的服装店都是前店后厂,前面店铺的老板负责接单,后面的徒弟和师傅负责加工。服装的形式没有现在这么多,但供不应求,想来做衣服的人得先排队挂号子。1985年我们去北京展销的时候,柜台差点都挤塌掉了。现在时代变了,把所有服装厂都停掉,库存服装可以穿三年。”

    向前追溯,“利民”最早由三个合作社组成,每个合作社就有30多家成衣铺,近百家成衣铺组成了这家中式服装厂,相当于杭州市上城区所有产业部和技术师傅、技术精英都到了服装厂里。“当时的环境下,裁缝属于比较好的行业,其他行业都要经历风吹雨打,我们不用。再加上制衣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古代就有‘黄帝垂衣裳而治’的说法,所以我们的工作被视作高档的工作。”

    这样一个行业里,要把技术保留下来,主要靠师傅带徒弟,“现在比方说你聪明,去买两本书,就能把衣服做起来,那时没有什么学习资料,要做裁缝必须拜过师傅,师傅要收徒,还得看这个人灵不灵活,聪明不聪明。”

    从历史角度来看,以技术为导向的生产造成了制衣师傅相对保守的工作模式,“那时,师傅都很敏感,很少交流,害怕被别人学去自己没饭吃了。”包文其回忆,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合作社时期,大家意识到一盘散沙的路子走不通了,才把看家本领拿了出来,汇总到厂里,这也为日后“利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合作社变成了集体所有的杭州利民中式服装厂,1998年改制为股份合作制,最后又变成了股份有限公司,一年年传承下来,发展越来越好。”

    没文化底蕴,就不能算中式服装

    “旗袍内敛、含蓄、温柔,却处处显示出东方女性高贵、华丽、飘逸的气质,她不张扬,却能于无声处透出绝色风情,她不暴露,却自有一种掩饰不住的魅力。”言语间,能感受到包文其对旗袍的浓厚感情。

    包文其手指的地方,摆着三个模特,身上都穿着经典款式的旗袍,旗袍表面除了钉扣子的线,没有一根明线,全部都是手工缝上去的。

    “有人说,买了旗袍穿的次数不多,不像流行的西式时装,可以经常穿。但西式时装过时也快,不像旗袍,只要你身材不变,再把衣服做得经典一点,不要太花哨,哪怕放十年再拿出来,也是流行的,这十年里你穿旗袍的次数肯定比一年里穿西式时装的次数多吧。到国外也是一样的,可能你花几万块买一件奢侈品,穿出来效果还没有旗袍好。”

    十几年前,中式服装走俏海外,振兴祥以外销为主,2008年开始减少了外销,“我们服装有个特点,不像其他,是常服。所谓常服,就日常穿的服装,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人把我们的服装都作为礼服,一方面表现他的个性,另一方面展现他对中国文化的爱好,但经济不好,需求也就少了。”

    不过,即使转作内销,还是有很多海外顾客慕名而来,“他们主要觉得我们的衣服穿起来舒适、讲究品质。我们做的不仅仅是衣服,还是艺术品。”

    也是因为这种“精神气”,店内的客源一直很旺,覆盖全国各地、各个年龄层,“有的顾客年龄很小,只有十八九岁,去国外读书前来做旗袍;还有顾客专门来为子女定做婚服……”

    很多客人来了一年又一年后,还带来自己的小姐妹,“有人说旗袍很挑身材,其实没讲究,来我们这的顾客有人胖有人瘦,都能带一身合适得体的衣服回去。合适得体,是中国人对服装的最高标准了。”

    也有客人因为时间关系来不了现场,每到新品上市,都请包文其拍个照给他,挑一挑款式,“我们有个承诺,如果收到衣服之后觉得不合适,可以拍个照片或视频给我们,我们负责到底。但我们很少遇到修补衣服的情况。”

    振兴祥的衣服到底好在哪?说到这里,店员想起一个“小插曲”,“我们经常碰到,有客人在别的地方买了衣服,穿着来我家看了之后,订了两件,把她穿的衣服脱下来拿去退了。主要一比较,衣服的内外都有很大差别。”

    在包文其看来,中国文化是比较含蓄、内敛的,旗袍作为国粹,如果被改得中不中西不西,没了文化底蕴,就不能算是中国的衣服了。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中式服装的美,2013年时,包文其想做个中式服装的博物馆,但一直没做起来,他说,主要是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做个专业博物馆没那么简单,投入非常大,要租房要装修,服装还要恒温储存,对博物馆湿度也有要求。像我们下面的服装都放在樟木箱里,如果放外面留不下来的。如果我们真租了房,也有问题,如果哪天房东涨价不租了,你说这个博物馆我们是撤掉还是不撤,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

    大的做不了就做小的,现在振兴祥的一楼,有一个微型的展区,柜台内摆着制衣的工具,“这是粉饼、这是粉线袋、这是火熨斗……”包文其一个一个给我介绍。

    经典永远不会过时

    往振兴祥二楼走,会经过一面挂满照片的墙壁,照片旁的墙面上题着几个大字——

    “扬吾民族正气,兴我中华之光”

    包文其说,这是著名艺术家马季先生写的,他们把字复刻在了墙上,“当时他想做一件用于舞台表演的长衫,找到利民服装厂,我们给他做好后寄到了北京,他非常满意,特意给我们写了这句话予以勉励。”

    楼上就是试衣、量身定制的空间,柜子里挂着一件件包裹着塑料袋的中式服装,包文其拿出几件最新款,其中还有现在最流行的马面裙。

    穿在模特身上的一件蓝色旗袍吸引了我,我问这是不是最新的款式,店员纠正了我的说法:“最新款是新时尚的讲法,我们是越简单越古朴越好,一件衣服可能30年前就流行,30年后再看还非常好看,经典永不过时。”

    我好奇,做这样一件衣服,要花费多少时间?包文其说,一般要一个星期,纯手工制作的,得一道一道流程走下来,“现在做的衣服,款式会稍有不同,我们会用最新的面料,再融合当下流行的花色。既延续过往的经典款式,又不过时。”

    纯手工的制作自然也导致了一个问题,振兴祥无法像其他店铺一样走量。

    之前我的同事不止一次问过包文其,要不要做网店,他每次都回答有打算,却一直没有付诸行动。今年我又把问题抛了过去,他说:“主要是购买高端服装的顾客对网店还不是很信任,而且其他衣服尺寸差两三厘米都不要紧,但我们的服装不行,最好还是通过宣传让大家了解到我们的店铺,吸引他们到实体店来买。”

    宣传很重要,但主要还是靠衣服自己的“功底”,包文其想得很清楚,现在已经不是供不应求的年代,只有顾客觉得衣服好,才会有回头客,“但凡把一个人的衣服做坏,他就会给别人‘避雷’。”

    正是因为这份清醒,振兴祥的口碑一直都在,“你去问杭州70岁以上的人,哪里旗袍做得好,人家都会说利民。很多外地来的人,在杭州有亲戚,问他们去哪做旗袍,他们都会推荐利民。”包文其有些自豪。

    他记得,青年路振兴祥开张的时候,有人专门拿了3件衣服过来,都是很早的时候在他们店里做的,“客人有一张发票,显示加工费多少。做这衣服的阿强师傅当时还在,他看到就很开心,哎,这不是我做的嘛。杭州这样的人很多,很多年纪大的人都有压箱底的旗袍。”

    现在,店里很多师傅都退休了,他们有的做到了七八十岁,眼睛花了才停手,“留在利民的老员工基本都是四五十岁的样子。”包文其说。

    “现在厂里有多少人?”我追问。

    “几十个,比起80年代人最多的时候,少了百来号人。”他回答,现在振兴祥以高端定制为主了,大批量的生产会在厂里打好样,然后发专门的加工厂加工,对人员的需求就没那么大了。

    为什么能把做衣服这件事一直坚持到今天?我又问。

    包文其回答:“我们都对中式服装有一种情怀,这种文化绝对不可能消失,所以才能坚持下来。服装是中华文化很重要的一块,我们见面第一眼,看到的也是你的服装,它就像一个标签,会影响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某种程度上说,服装也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审美以及时代的繁荣程度。”

    记者手记:

    临出门,我问包老板,现在属不属于“半退休”的状态?

    他答,差不多,迟早要彻底放手的。“女儿经营思路和我有不一样的地方,她生活的时代、受到的教育、感受到的文化都不一样。我现在肯定会对她造成一定影响,要换成她的思路,很多东西肯定会发生变化,以后我就会把店慢慢给她了。”

    会不会因为经营产生争执?老包说,一般不会有,如果有分歧,大家都会摆事实讲道理,“你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肯定要衔接,只要大家目标一致,想把这个店做好,就行了。”

    对于退休之后的生活,他也还没有什么想法,“反正现在我也走不了,要等女儿完全运转起来,我还有个国家级传承人的身份在那里,以后可能还会搞一些活动。”

    这次采访前,因为对旗袍不太了解,我也有过疑问,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以小众的旗袍为主业的振兴祥到底有没有生存的空间?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服装市场,这样一家服装店的经营人会感到焦虑吗?这次采访给了我一个阶段性的答案。我想,产品无论小众与大众,高端还是日常,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和客户群,就像一件衣服不可能适合所有人,对于振兴祥这样的“老字号”而言,要把口碑传承下去,绝不是随波逐流做快消,而是在已有根基的基础上,以多元的营销方式加强与顾客的情感链接,一步一步壮大品牌影响力,让更多人看到中式服装的底蕴与内涵。

    (部分图片由振兴祥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人文读本|檇李的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