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哪一个爱最深?

潮新闻 叶抒2024-06-07 03:08全网传播量10.1万
00:00
00:00

(一)空难

1931年11月19日早上8:00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起飞,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的演讲会。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幸撞山,当即坠入山谷,徐志摩与两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第一个得到徐志摩空难消息的是陆小曼,因为她是徐志摩的妻子。陆小曼闻讯无法接受,不相信徐志摩已离她而去,将报信人赶出家门,用自欺欺人的方式,应对突如其来的变故。

陆小曼指望不上,报信人只好掉头找张幼仪。作为被徐志摩抛弃的前妻,按理说她没有义务,更确切地说,她不适合出面去处理徐志摩的后事,但她还是挺身而出,操办了整个丧礼。

徐志摩。据CFP。

(二)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农历1896年腊月初一)出生于浙江海宁硖石镇,属猴。父亲徐申如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硖石首富。

1910年,徐志摩考入杭州府中学堂。

张幼仪,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1900年出生,属鼠。父亲张润之是一位儒医兼商人,在当地颇受尊重。

1912年7月,江苏都督程德全在苏州创立“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张幼仪是该校的第一届学生。

1913年,张嘉璈在巡视杭州府中学堂时,发现才华横溢的徐志摩,便将妹妹张幼仪的终生托付徐志摩。

接到徐家的庚贴,张家请命婆对八字,命婆掐指一算,张徐两家门当户不对。鼠(张幼仪)猴(徐志摩)犯冲,若是狗猴配就好了。

张家看好这门亲事,给张幼仪虚报了两岁。

徐志摩思想新潮,追求的是“婚姻自主”,因父母做主,心底便生抵触情绪,随手给张幼仪贴上“乡下土包子”的标签。

1915年,徐志摩中学毕业,“新潮”的徐志摩与“土包子”拜了天地,时年,一个19岁,一个15岁。

据张幼仪口述,侄女张邦梅记述的回忆录《安之如仪》说,新婚夜,两人没有对话,“我们之间的沉默,就从那一夜开始”。

徐志摩一直对张幼仪实行冷暴力,“却愿意与她有肌肤之亲”,1918年长子阿欢(徐积锴)出世。

那时子女婚事,基本都是“受之于父母”,徐志摩如此,鲁迅亦如此。

鲁迅的新婚夜比徐志摩更“冷”,新娘的头盖布都不愿揭,抱着棉被哭了一个晚上,“脸被印花被染成靛青色”,第二天搬进书房,几天后去了日本,朱安守了一辈子活寡。

1920年,在美国待了两年的徐志摩去了伦敦。徐家命“土包子”出国为儿子伴读。

张幼仪与徐志摩。

《安之如仪》曰:两人乘飞机由巴黎飞往伦敦,以前我从没搭过飞机,因为晕机吐在一个纸袋子里。我吐的时候,徐志摩就把头撇过去,嫌弃地摇着头说:“你真是个乡下土包子。”没多久,他也吐了。我带着小小的怨气,轻声说:“哦,我看你也是个乡下土包子。”

在伦敦,24岁的徐志摩遇见17岁的林徽因。在康河两岸,徐志摩与林徽因一起谈论天上的星星,雨后的虹,康桥的梦……

“在这世界上,他最想做的事便是摆脱我,却败给了我的肉体,并对我们要在一起这件事感到气馁。”《安之如仪》说。

“土包子”又怀孕了。

徐志摩说:“赶快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张幼仪怕。徐志摩冷冷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赶快离婚,不然,林徽因就回国了”

张幼仪没有答应。

徐志摩一走了之。

鲁迅对许广平说:“她(朱安)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太太。这是母亲送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赡养义务,至于爱情,我并不知。”

徐志摩托朋友捎话:“愿不愿意做徐家儿媳,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

徐志摩疯狂追求林徽因,林家认为徐志摩过于轻浮,不如梁思成踏实。林徽因心里矛盾,不知该如何处理,当她得知徐志摩已有妻子,便断然抽身,她不愿作第三者。

1921年10月,林徽因随父回国。

1922年初,孤身一人的张幼仪产期临近,二哥张君劢将妹妹接到柏林。

2月24日,张幼仪在柏林产下次子彼得(徐德生)。

3月,徐志摩至柏林,与张幼仪签订了离婚协议书。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签罢协议,徐志摩去医院看小彼得,“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9月,徐志摩回国,10月抵达上海,不久去了北平。

1924年4月,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

1924年6月,北京,印度诗人泰戈尔(中)在景山庄士敦家拍摄合影。林徽因(前排 左一)、徐志摩(最后排 左一)。据CFP。

6月,林徽因随梁思成赴美攻读建筑学,此时张幼仪早被自己遗弃,徐志摩的心里空落落的。

陆小曼随之登场。

陆小曼 ,1903年出生,名眉,江苏常州人,书香门第,近代女画家 ,谙昆曲,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表达能力。1922年与王赓结婚。

王赓,江苏无锡人。1923年任交通部护路军副司令,同年晋升陆军少将。

陆小曼追求的是缠绵悱恻,卿卿我我;王赓性格内敛,为人勤劳踏实,甚至有些刻板。婚后的陆小曼感到孤独。

据说徐志摩结识陆小曼,缘于胡适。

刘海粟来北平探望胡适,胡对刘说:“海粟,你到北平来,应该见一个人,才不虚此行。不见王太太,等于没到过北平。”

“王太太”是谁?王赓妻子陆小曼是也。

徐志摩也想一睹“王太太”芳容,三人一起至王家,徐刘初见陆小曼,皆被这位北京名媛惊倒。

陆小曼喜欢画画,欲拜刘海粟为师,刘让其画一幅习作看看。陆小曼不愧为才女,随手一涂,画作即成。刘海粟见之赞赏不止,当即收其为徒。徐志摩一把握住刘海粟的手,激动地说:“海粟,你真有眼力!真有眼力!”

徐志摩就差没说:“小曼,我教你写诗。”

王赓与徐志摩均是梁启超弟子,算是同门师兄弟。

师弟因此经常拜访师兄,给孤独的陆小曼送去莫大的安慰。两人一起打牌、看戏、跳舞、游玩。

陆小曼《爱眉小札》序:“无意间认识了志摩,叫他那双放射神辉的眼睛照彻了我内心的肺腑,认明了我的隐痛,更用真挚的感情劝我不要再在骗人欺己中偷活,不要自己毁灭前程,他那种倾心相向的真情,才使我的生活转换了方向,而同时也就跌入了恋爱。”

1924年底,王赓奉委为哈尔滨警察厅厅长,只身赴任。临别时师兄委托师弟代为照顾夫人。

诗人经常给陆小曼写诗,爱慕之意溢于言表。陆小曼回应:“摩!第一个人从一切的假言假笑中看透我的真心、认识我的痛苦……我自从认识了你,我就有改变生活的决心。”

那段时间,《小曼日记》里尽是徐志摩,王赓的名字被“他”替代:

“可恨昨天才写得有趣的时候,他忽然回来了……”

“前两天写得好好的,他又回来了。本来这几天因为他在天津,所以我才得几天清闲的日子。”

“我现在才知道夫妻间没有真爱情而还须日夜相缠,身体上受的那种苦刑是只能苦在心,不能为外人道的。”

至此,陆小曼心里全是徐志摩,王赓回家竟成“可恨”。

徐志摩说“恋爱本是光明事,为什么要这样子偷偷的,多不痛快!”

1925年春节,师兄终于发现师弟给自己戴了绿帽,勃然大怒,扬言要崩了师弟。

徐志摩逃亡欧洲。

3月19日,张幼仪与徐志摩的次子彼得(徐德生)殁于德国柏林,3月26日,张幼仪在儿子的葬礼上见到徐志摩。

当年离婚协议书上,徐志摩承诺儿子的五千元赡养费,至今半个子儿都没到位。

伤痛让人清醒,张幼仪忽然明白,人生任何事情,原来都要依靠自己。别人的怜悯,搏不来美好的未来。离婚丧子之痛,让张幼仪一夜长大,“乡下土包子”,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张幼仪将自己的一生分为“去德国前”和“去德国后”——去德国前,凡事都怕;到德国后,变得一无所惧。

徐志摩在欧洲足足呆了五个月,胡适来信:“你回来吧!王厅长决定不杀你了。”

8月,徐志摩返国。

胡适与刘海粟在上海功德林饭店设宴,邀请了陆小曼母女、王赓、徐志摩以及他们共同的一群好友。

宴席上,刘海粟大谈人生与爱情,强调夫妻要建立在情投意合的基础上。王赓登时明白,原来这是一场“鸿门宴”。王赓举杯说:“愿我们都为自己创造幸福,并为别人的幸福干杯。”又对陆小曼说:“如果你觉得与志摩在一起幸福,我愿离婚,我祝你与志摩以后得到幸福,手续我会在几天后办好。”说完,王赓推说军务忙,离席而去。

几日后,王赓因代表北洋军阀购买军火之事出了问题,被关押审问。

狱中,王赓收到陆小曼的离婚协议。在人生最灰暗的时刻,他在协议书上签了字。

签完字,陆小曼发现自己有了王赓的骨肉,便悄悄去做了流产手术,身体本就羸弱的陆小曼,从此丧失了生育能力。

1926年夏,八弟张禹九将张幼仪接回上海,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

徐志摩与陆小曼。据CFP。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事传到老家海宁,徐家父母坚决反对。

胡适、刘海粟再次出面周旋。徐申如勉强答应,同时提出三个条件:

第一,结婚的费用,由徐志摩自行解决;第二,婚礼介绍人必须是胡适,证婚人必须是梁启超;第三,婚后必须好好过日子,不可再胡来。

1926年10月3日,北京北海公园,一代风流才子徐志摩和京圈名媛陆小曼在这里举办了盛大的婚礼。

到场的200多位嘉宾中,有主持人胡适、证婚人梁启超,伴婚人金岳霖,以及清华国学院著名导师赵元任、陈寅恪等重量级人物,婚礼阵容十分豪华。

然而,梁启超的新婚祝词让宾客惊愕不已,更令徐志摩十分尴尬。

梁启超以师长的身份训诫道:“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上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所以结婚又离婚。所以以后要痛自悔改。”

“请老师不要再讲下去,顾全弟子一点面子吧。”徐志摩央求。

梁启超说:“我希望这是你们最后一次结婚。”

婚礼前夕,王赓也收到徐志摩的请帖。他曾想去婚礼现场送上自己的祝福,但是好友们还是将其拦下。王赓寄去贺礼及一封信,贺帖上他亲笔写下:“苦尽甘来方知味”。这七个字是对陆小曼的祝福,也是王赓的自嘲:陆小曼跟他是苦,跟徐志摩应是苦尽甘来,终于可以品尝爱情的滋味了。

信是写给徐志摩的:“我与小曼离婚,内心并无成见;小曼爱你,你此后务必对她始终如一,如有三心两意,给我知道,定会以激烈手段相对的。”

当年上海报纸对此事的报道标题是“王赓让妻,气度非凡;志摩娶妇,文德安在”。

11月,徐志摩携陆小曼回海宁硖石老家与父母同住,徐家父母对这个儿媳并不满意。

1927年,一对新人移居上海。风云际会上海滩,很合陆小曼的胃口,她如鱼得水,开始了她的社交生活,频频光顾舞厅戏院,和上流社会的公子小姐们厮混。

陆小曼从小就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中,花钱一直就大手大脚,她和徐志摩结婚后,又住在上海的豪华公馆里,家里顾有仆人、司机、丫鬟等,陆小曼不仅擅长交际,还很喜欢购物。

此时,徐志摩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两校均为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徐志摩的财源怎样?月工资500大洋,另加父亲300圆的生活补助。当时一个普通家庭每月20块大洋足够了。

然而,陆小曼一人每月要花掉几百大洋,凭徐志摩的实力很难撑得起这个家的开支。

此时,陆小曼结识了翁瑞午。

翁瑞午是世家子弟,擅长书画诗文,好戏曲,且得名医丁凤山真传善推拿。陆小曼唱戏累了,他就为其酥经松骨。陆小曼患有哮喘和胃病,病情发作时疼痛难忍,翁瑞午让她吸食大烟减轻病痛。从此陆小曼与大烟结缘,也离不开翁瑞午,两人双双躺在床榻上,吞云吐雾。时序轮转,当年陪伴“王太太”的是徐志摩,如今陪伴“徐太太”的是翁瑞午。

好事的小报刊登《五大姐按摩得腻友》,影射二人的关系。

绯闻满天飞,徐志摩提醒陆小曼“受朋友怜惜与照顾也得有个限度,否则有界限不分明的危险”。

陆小曼置若罔闻。

1930年底,徐志摩前往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陆小曼不愿离开上海,他只得在北京与上海之间来回奔波。

为了省钱,徐志摩借住胡适家,衬衫领子发黄了,也舍不得买新的。徐志摩的亲朋好友纷纷劝陆小曼,希望她能够节俭一点。徐志摩也多次劝说陆小曼,“一定要节约”。

陆小曼悠悠地抛出一句:“既然养不起我,为何当初还要娶我!”

徐志摩哑口无言。

此时“土包子”张幼仪事业蒸蒸日上,任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和云裳公司总经理。她似乎颇具商业头脑,在股市获利颇多,为前公婆在自己居住的隔壁盖了房。

徐志摩给前妻写了一封信:“我们在上海的生活是无可说的,……我也闷得慌,破客栈里困守着,还有什么生活可言。”

张幼仪领会徐志摩的意思,立即为他寄钱,为了顾及其面子,说:“这钱是父亲留在这里的,就是方便你来用!”自此,“土包子”一直为“新潮”的前夫“补助”生活费,一如发放工资,月月不断。

鲁迅不爱“母亲的太太”,却一直负起“赡养义务”;徐志摩反其道而行之,每月接受“徐家儿媳”的“补助”。

在胡适眼里,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风景”只可观赏,做老婆就不适合了。

1931年初,徐家二老回到硖石乡下小憩。4月,张幼仪突然接到老太太病危的消息,说老太太一直呻吟着要见她,命她即刻启程返回硖石。

徐志摩是徐家的独苗苗,本来照顾双亲是儿子与媳妇的责任。

张幼仪算什么?若插手,弄不好还会得罪陆小曼。张幼仪未现身,徐家乱成一锅粥,电话一个接一个,最后,张幼仪以干女儿的身份走进徐家。

老太太与徐志摩先后去世后,孤零零的徐申如跟着干女儿一起生活,直至1944年辞世。

11月初,徐志摩在北平办事,陆小曼给他发了十几条电报,催他赶紧回沪。

11月11日,徐志摩抵达上海。因陆小曼吸食鸦片一事两人吵了一架,负气出走。

11月13日,徐志摩回家,又是吵架。据郁达夫回忆:“当时陆小曼听不进劝,大发脾气,随手把烟枪往徐志摩脸上掷去,徐志摩连忙躲开,幸未击中,金丝眼镜掉在地上,玻璃碎了。”

11月18日,徐志摩原本计划搭乘张学良的专机前往北平,参加林徽因19日的演讲会,因飞机改期,改乘19日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的邮政飞机去北平。是日,徐志摩去友人张歆海家闲聊,说自己若出事了,陆小曼就要做风流寡妇了。

原本玩笑,竟一语成谶。

1920年,林徽因在伦敦。据CFP。

(三)哪一个对徐志摩爱得最深?

11月19日中午,林徽因收到徐志摩在南京登机前的电报:下午三点飞机抵达北京南苑机场,请派车接。

梁思成在机场等到四点半,不见人影。向机场打听消息,机场回告:济南大雾,估计飞机没起飞。

20日早晨,北京(晨报)报道了昨天济南坠机的消息。

梁思成立刻去胡适家打探消息,大家都有点紧张。急忙打电话给航空公司,又拍电报给南京机场,给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也拍了电报。

各方信息汇总:徐志摩搭乘的“济南号”飞机在济南撞山,机毁人亡。

当张幼仪得知徐志摩遇空难的消息时,逼迫自己冷静下来,立即安排八弟带着儿子阿欢去济南认领徐志摩遗体,自己赶忙操办前夫的葬礼。

葬礼现场肃穆。

蔡元培挽联: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如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张幼仪挽联:

万里快鹏飞,独憾翳云悲失路;

一朝惊鹤死,我怜弱息去招魂。

陆小曼挽联:

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

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林徽因送的花圈中心镶嵌徐志摩的照片,那是她多年的珍藏。

徐家不让陆小曼参加徐志摩葬礼,葬礼前夕,陆小曼突然闯入,发现徐志摩身上穿的寿衣是传统的中式衣服,提出:“把志摩的衣服换成西装,他一生最反对封建,不能让他穿着中式衣服下葬!”

有朋友劝陆小曼:“这是她(张幼仪)的意思,你还是不要管了!”

陆小曼随即走到张幼仪身边说:“你根本不懂我的摩,请给他换成西装!”

张幼仪冷冷回了一句:“痴心妄想!”

当时在场的人,都是徐志摩的亲朋好友,他们都觉得是陆小曼间接害死了徐志摩,没有一个人赞同陆小曼。

向来锦衣玉食的陆小曼,生活陷入困境。经济不能独立,人格也难以刚强,不久就与翁瑞午同居,生活费用全靠翁瑞午“包养”。

徐申如派人为陆小曼送去300元,附带纸条:“如翁君已与你同居,下月停止了。”徐家与她就此断了关系。

徐志摩生前的朋友们,对陆小曼很不满,“不能让他在地下难堪”。大家商量,公推胡适作为代表去和陆小曼谈一次。

胡适一直暗恋陆小曼。

陆小曼和王赓曾有一本纪念册,上面有各路名人的题词,胡适题了一首诗人莪默的诗:“要是天公还了卿和我,该把这糊涂世界一起打破,再锻再炼再调和,好依着你我的安排,把世界重新改造过。”

胡适来到陆小曼的住处,坐了半天才开口劝她:翁瑞午是个浮浪子弟,有妻有子,你与他这算什么关系?

陆小曼淡然回应:“只要他对我好,我不在乎名分。”

胡适说:“只要你离开翁瑞午,与他断绝关系,你的一切我包了。”

陆小曼摇了摇头。

半个月后,胡适又给她写信,信中提出三个条件:第一,要她戒掉抽大烟的嗜好;第二,让她与翁瑞午断绝往来;第三,让她速去南京,由胡适安排她的新生活。

陆小曼连信都没有回。

王赓从报纸上看到了徐志摩飞机失事的消息,立即赶到北京探望大病不起的陆小曼,他诚挚地向陆母表达了自己想要和小曼复婚的意愿。陆小曼拒绝了,但王赓对陆小曼始终葆有一份关怀和爱。

此后,陆小曼与翁瑞午一起生活了30年,虽然自陈“并无爱情,只有感情”,但是她的后半生,容颜渐损,缠绵烟榻,多愁多病,翁瑞午也没有嫌弃她。除了工资,还变卖祖产供养她,这份感情,也难得。

苏雪林见过陆小曼,说她“穷无所归,依瑞午为活……翁瑞午站在她榻前,频频问茶问水,倒也像个痴情种子”。

张方晦回忆:“我见到陆小曼女士的时候,她只不过50岁出头,但却瘦弱苍老,颊萎腮瘪,口中只剩一二余齿,跟我心目中的陆小曼形象反差实在太大。”

1931年12月7日,林徽因在《北平晨报》发表《悼志摩》:“一月十九日我们的好朋友,许多人都爱戴的新诗人,徐志摩突兀的,不可信的,残酷的,在飞机上遇险而死去。志摩……死……谁曾将这两个句子联在一处想过!他是那样活泼的一个人,那样刚刚站在壮年的顶峰上的一个人。朋友们常常惊讶他的活动,他那像小孩般的精神和认真,谁又会想到他死?”

1935年12月8日,林徽因在《大公报》上发表《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今天是你走脱这世界的四周年!朋友,我们这次拿什么来纪念你?去年今日我意外的由浙南路过你的家乡,在昏沉的夜色里我独立火车门外,凝望着那幽黯的站台,默默的回忆许多不相连续的过往残片,直到生和死间居然幻成一片模糊……”

林徽因给胡适的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变。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志摩也承认过这话。”

林徽因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她在小说《窘》作如此说明,“发乎情,止乎礼”。

1947年,病重住院的林徽因,托人捎话给张幼仪,希望能见一面。

《安之如仪》中有如下场景:

见面的时候,她虚弱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望着我们,头转到这边,又转到那边。她也仔细地瞧了瞧我,我不晓得她想看什么。也许是我人长得丑又不会笑,……虚弱的林徽因拉住我的手,断断续续说道:“终于得见了,幼仪,我欠你对不起,但我不后悔。”

“我不后悔”四字,暴露出她至死对徐志摩的爱。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逝于北京同仁医院,享年51岁。墓碑上篆刻“建筑师林徽因墓”。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哭着说:“是我害死了志摩!”从此告别娱乐场所,开始整理徐志摩遗作:

1931年12月,《云游》出版,陆小曼作序。

1932年,陆小曼写《哭摩》祭奠她的爱人。

1933年,《眉轩琐语》在《时代画报》第三卷第六期上发表。

1936年,出版《爱眉小札》。

1947年3月,《志摩日记》《徐志摩诗选》由晨光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1965年4月3日,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唯一的遗愿想和徐志摩合葬,被徐志摩儿子拒绝;同时翁家也不承认陆小曼的身份;最终由堂侄和堂侄女出资为陆小曼安葬,墓碑上刻“先姑母陆小曼纪念墓”。

张幼仪1922年与徐志摩离婚后,独自打拼多年,直到1953年,在香港疗养时遇到苏纪之医师,两人生出好感。张幼仪写信给美国的儿子徐积锴,想听听他的意见。

徐积锴立刻回信:“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读完来信的张幼仪感动不已,她欣慰儿子的理解和支持,也欣慰自己晚年遇到了爱情。

1968年,张幼仪赴台找梁实秋和蒋复璁,希望他们编纂徐志摩全集,资金由她出。1969年《徐志摩全集》出版。

侄女张邦梅探望独居的张幼仪,两人聊到纷纭往事,张邦梅心生好奇问道:“您爱过徐志摩吗?”

张幼仪停顿良久,才缓缓开口:“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那么多,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也没跟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可称为‘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张幼仪的人生,侄女张邦梅的一段话,无疑是最好的注解:“她曾奉父母命嫁给徐志摩,之后又忍受了离婚之苦,并变成了一位兼具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坚强女性。她为自力更生、寻求自我所做的奋斗,是我一生的学习典范。”

1988年1月,张幼仪在美国纽约离开人世,享年88岁。墓碑上刻有四个字:“苏张幼仪”。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