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钩沉 | 屈原是怎么成为端午节代言人的?

潮新闻 记者 宋浩2024-06-06 23:43全网传播量10.3万
00:00
00:00

端午节又快到了,粽子你吃甜的还是咸的?

传统习俗,端午吃粽子、系五彩丝、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这些民俗增加了节日氛围。

视觉中国供图

民间传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希望江中鱼虾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寄托了人们对屈原的情感。

其实,在屈原之前的春秋时期,就有了“角黍”——人们用叶子把黍米包成牛角的形状,用来祭祀。

VCG41N689444868.jpg

视觉中国供图

除了屈原,各地过端午,有不同的纪念对象:山西、河北一带纪念晋国的介子推(?-前636年),江浙一带纪念吴国的伍子胥(?-前484)——这两个人的年代都比屈原(约前340-前278)还早。

那么,屈原是如何成为端午的代言人的呢?

五彩丝和粽子

端午节与祭屈原,最晚在东汉末年就挂钩了。

唐代欧阳询编写的《艺文类聚》引用了东汉学者应劭的《风俗通》,书中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与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

应劭,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流行五月五日在手臂上系五彩丝,一是避祸、辟邪、避不详,保护人远离瘟疫,二是因为屈原。

VCG211153759929.jpg

从五彩丝这一习俗看,屈原与端午的融合,最晚从东汉时候就开始了。而以粽子纪念屈原,最晚到魏晋就有了。

南朝时的浙江人吴均,在志怪笔记《续齐谐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书中说,战国末年开始,楚人就以竹筒粽祭屈原。东汉年间,屈原还曾显灵,从水里出来跟楚人说:家人们,你们年年投的粽子,都被水中蛟龙偷走了!以后请大家别用竹筒粽,改用楝叶和彩线包裹吧,这是蛟龙害怕的两样东西!

当然,志怪小说过于玄幻了,是文学的加工。但是,以粽子投江中纪念屈原,最晚在吴均生活的南朝时就有了。

视觉中国供图。

唐代《襄阳风俗记》中,也有大同小异的故事,说“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带五色丝、吃粽子,是一直延续到隋唐的习俗。

赛龙舟与屈原

赛龙舟风俗主要流行于河流纵横的南方。最晚到唐代时,赛龙舟才被屈原承包。

南北朝《荆楚岁时记》说,竞渡是为了救投水的屈原:“屈原死于汨罗,时人伤之,竞以舟楫拯之,因以成俗。”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竞渡曲序》中说:“竞渡始于武陵,至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招屈之义。”唐代人一边赛龙舟,一边喊“何在”,就是为屈原招魂的意思。

视觉中国供图

但当时,不同地区代言赛龙舟习俗的人不同,有的地方是屈原,有的地方认为与越王勾践有关。

唐代《岁华纪历》一书说,赛龙舟“因勾践以成风,拯屈原而为曲”。

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提到唐代刘异的《事始》一书。书中记载:竞渡起源于越王勾践。

可见,赛龙舟是越王勾践和屈原的共同冠名,以屈原为主。

到宋代,文天祥有《端午感兴》:“流棹西来恨未消,鱼龙寂寞暗风潮。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当时宋代面临蒙古铁骑,国家岌岌可危。因为这一层关系,爱国诗人文天祥有“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叹息。

宋代、清代,官方一度禁止赛龙舟。因为民间频繁组织这类活动,“废业耗民”。有时赛急眼了打起来,“往往斗伤致死”。但屡禁不止,可见这一习俗深入人心。

端午祭与官方推动

五月五纪念屈原,不仅是民间习俗,历代官方也规定了祭拜——这让屈原进一步成为端午的主角。

《旧五代史》记载,后晋天福二年(937)夏五月,“丙辰……磊石庙旧封昭灵侯。”五月丙辰,即五月初五。官方对屈原加封“昭灵侯”,建庙祭祀。

这很好理解,屈原忠君爱国,有委屈自己受着、不诽谤君王,保持“众人皆醉我独醒”,国家灭亡,投水以殉。这是值得褒扬的榜样。

唐玄宗天宝年间,祭祀屈原增加为法定祭祀内容。《唐会要》记载,对圣贤、忠臣,要设立祠堂,地方长官每年两次去祭拜。到明代朱元璋时候,官方有明确的圣旨,五月五日要祭拜屈原。

历代对屈原不断加封,宋代封为忠洁侯,后来又封清烈公。元代,把宋代两个称号合为一体“忠节清烈公”。屈原是儒家君子的模范。

视觉中国供图。

与屈原相比,伍子胥差一截了——同样因为小人诋毁、不被君王理解,他最终与君王反目成仇,预言吴国必将被越国灭亡。同样是爱国主义的榜样,与伍子胥相比,屈原简直是君王心目中的完美臣子。

除了官方对屈原的肯定,屈原本人的影响深远也是重要原因。

不被君王理解,他自比香草、以美人比喻君王,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读书人没有不读《楚辞》的,没有不懂“香草美人”的。

《楚辞》甚至成为了人们取名的宝典——自古有“男诗经,女楚辞”的说法。比如:

朱自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卜居》)

戴望舒(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离骚》)
南怀瑾(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九章》)
余嘉锡(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离骚》)
郑愁予(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湘夫人》)
高阳(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离骚》)

参考文献:

龚红林《端午祭祀屈原源流考》,《云梦学刊》,2013年第3期。

崔显艳《历代封祀屈原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萧晓阳《端午考原》,《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1)
潮客_qz5sh5 · 2024-06-07 03:51 · 湖北武汉回复11
甜咸粽子之争,每年端午的热门话题,其实更重要的是传承文化,怀念屈原那份忠诚。
潮新闻小编 · 2024-06-07 05:21回复
文化,才是最刻骨铭心的味道,最深入人心的震撼。
最新评论(20)
红牛great · 2024-06-07 06:21 · 浙江杭州回复
端午节背后 还有那么复杂的故事 涨知识了 转发出去
潮客_sscyhi · 2024-06-07 05:07 · 浙江杭州回复
端午,不只是个节日,它是历史的回响,是爱国情感的共鸣,是屈原精神的传承。
潮新闻小编 · 2024-06-07 05:24回复
这份情怀与精神感天动地、历久弥新。
潮客_dsbth5 · 2024-06-07 05:07 · 浙江杭州回复
吃粽子,赛龙舟,屈原的精神如江水般流淌,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千姿百态MyriadForms · 2024-06-07 05:07 · 浙江杭州回复
从春秋的“角黍”到屈原的传说,端午节见证了华夏文明的流淌,让我们一起传承这份文化瑰宝。
红尘RedDust · 2024-06-07 05:07 · 浙江丽水回复
无论纪念谁,赛龙舟的激情、粽子的香甜,都是我们对过去的记忆,对未来的期许。
小蓝莓牛奶 · 2024-06-07 04:52 · 湖北武汉回复
五月五,怀念屈原,他的高洁品行如同艾草的香气,穿越时空,依然清新。
南海一梦 · 2024-06-07 04:52 · 浙江宁波回复
从东汉到如今,端午与屈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不仅是节日,更是民族的集体记忆。
潮客_24qwzg · 2024-06-07 04:52 · 浙江杭州回复
甜粽党咸粽党,争来争去,不如静心读读《楚辞》,感受屈原的文采与精神。
潮客_avx7hf · 2024-06-07 04:38 · 浙江杭州回复
屈大夫敢在楚王面前称“朕”,可见当年屈景昭三家的实力。“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潮客_arbbhs · 2024-06-07 04:26 · 浙江杭州回复
香草美人之比,现在看有点别样的味道了。
潮客_24qwxr · 2024-06-07 04:18 · 浙江杭州回复
端午节的五彩丝、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也是对健康和平安的祈愿。
潮新闻小编 · 2024-06-07 05:26回复
健康、平安也是百姓的最大心愿,在这一刻被凝结、放大。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