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浙川对口”开启后,在义乌“来料加工”车间,巴州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潮新闻 记者 潘璐 于诗奇2024-06-06 08:36全网传播量11.1万
00:00
00:00

2021年6月,新一轮“浙川对口”工作启动,浙江11个市62个县与四川12个市(州)68个县开展结对帮扶。三年里,155名浙江干部在川挂职,每年还有约1000名医生、教师等专技人才入川帮扶。他们在广袤的巴蜀大地上,不断书写山呼海应、携手发展的动人篇章。潮新闻记者兵分三路,由西、北、南三个方向深入四川,赴甘孜、凉山、广元等10个州(市),寻访“蜀地”中的“浙”些事,触摸两地那一段段不解的情缘。

今天,记者将带大家走进巴中市巴州区化成镇赵家湾异地搬迁集中安置点——48岁的徐恒芬正坐在来料加工工厂的缝纫机前,拿起内衣模杯,将刺绣花边紧密地缝在外围。她缝纫的内衣经过剪裁、贴标等工序,将从巴州运往义乌,再通过义乌销往国外。

巴州的来料加工工厂内,附近的村民们正在缝制内衣。 潮新闻记者 于诗奇 摄

2014年,巴中市吹响易地搬迁扶贫的号角,在浙江宁波一家服装企业做衣服的徐恒芬也在这时候回到了家乡。和徐恒芬一样,缝纫车间里的五十多位工人都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从深山河沟里走向现代化新居。

有了窗明几净的房屋,这令大家都很高兴。但当时的安置点附近没有工厂,就业并不便利。徐恒芬只能到较远的兴文镇做裤子,“订单量没有那么大,一个月只有近两千块钱。而且因为小孩一放学我就要接回来,想多赚点钱都不行。”

如今,大大小小的来料加工工厂建设在巴州区的异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内,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就近就业机会。义乌的企业将原料、产品要求等发到巴州加工车间生产,也解决了义乌当地企业用工、产能不足等问题。

工作间隙,徐恒芬用手指指向车间对面一栋栋整洁的居民楼,笑着告诉记者那就是她住的小区。

走出车间百来米,就可以在百姓食堂就餐。她有了充足的时间照顾家里80岁的老人和3个孩子。“现在一个月的收入,两千多到五千多都有,有时候小孩子乖一点的话就可以加班,工资就要高一点。”她笑着告诉记者,缝纫车间的工资已经够一家人的开支,丈夫在外务工的钱就可以存起来,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通过东西部协作,巴州的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利用,老百姓有了额外的收入。公司有稳定订单,款项来得比较快,产品附加值也得到了提升。”乌琳娜内衣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冬介绍,在义乌的支持下,工厂由来料加工变为来单加工,实现了整个内衣加工过程的落地,工人们的技能有了显著提升,也吸引了不少商家直接到车间里拿货。借助义乌捐赠的无缝内衣设备,他还想尝试拓宽加工品类,尝试做更高端的产品。

目前,东西部协作来料加工带动了当地1600多人就业,每个劳动者每年增收在2.5万到3万元之间。巴州区人社局局长李明志认为,乡村转型就是人才转型,来料加工产业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实现了产业落户到乡村,让群众能够充分就业、增加收入。

援川手记:巴中市巴州区委办、区府办副主任(挂职)龚林浩:

来到巴州后,我们思考的是怎样让安置点的人民有稳定的收入,一方面他们从山下搬下来后远离耕地,另一方面巴州是劳务输出大区,留在本地的居民要照顾老人小孩,不能出门。

结合新一轮东西部协作,我们充分挖掘了义乌来料加工的优势。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搬迁户转化为企业工人,增加收入,把小老板培养成企业主体,把我们安置点的加工车间转型生产企业。原本,我们需要在义乌寻求订单来料,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商家主动来单订购巴州生产的中国结、内衣等商品。我们希望能让安置点成为产业园区的集群,让乡村真正振兴起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浙川一家亲 共铸山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