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变幻,主次轮转。比如桑葚,也叫桑果,是桑树的果实,以前只是养蚕人家桑园里的副产品,如今反客为主,采摘桑叶喂蚕的少了,主要是为了吃桑果。
我女儿从小就喜欢吃桑果。她五岁时,我买了一些,和她一起吃。这些桑果形状有点怪,小人拿起一个说:“爸比,这像袜子,是袜子桑果。”说完就放进了嘴巴——那你吃的是袜子喽?
她接着拿另一个,说这是凳子桑果。看见一个两头翘起的桑果,她说是爱心桑果,我一看,别说,还挺像的。反正后来这些奇奇怪怪形状的桑果,统统进了她的肚子。桑汁易染色,吃了几个后,手指就变红了。她拿了一个中间断开的桑果来涂指甲,说这是指甲油。吃完后,她来了句:“爸比,我明天会拉很黑很黑的臭臭!”我直接晕倒。
桑果酸甜可人,每年的五月,我总是会买上几篮,解解馋。那年我买了一篮桑果,放在餐桌上,十岁的女儿先是吃了几个,等到吃饭时她突发奇想,想把果肉拌到米饭中。只见她一手抓住桑果的梗条,一手夹着筷子把果肉剔出放入碗中。这样拌了几个后,紫色洇开,米饭染上了好看的颜色。我看她不吃其他的菜,还吃得挺香,问她滋味如何?她说:“很好啊,你要不要也试试?”我尝了一口,就是桑果和米饭的混合味道,没啥特别之处,随口说了一句:“明天我用桑果来煮粥,你吃不吃?”
她忙说:“好啊好啊,我好期待!”我不禁有点意外。女儿挑食,平日里的早餐,她只吃面包和鸡蛋,除了偶尔吃顿黑米粥,其他的一概不吃。于是我就留了一部分的桑果放在冰箱里,第二天早上等粥快煮好时,把桑果倒入粥中,又煮了一会。等粥盛到碗中,发现颜色非常养眼,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给女儿的那碗加了点糖,我还是吃原味。果然女儿吃得津津有味,只是她只喝粥,不吃桑果了,说是桑果味道变了。她把桑果都拨到我碗中,我尝了一下,煮熟后甜的桑果还有甜味,酸的果子却变得更酸了,我把这些都收入胃中。女儿就是一个颜值控,喜欢这种紫色,除了桑果不吃,把一碗粥喝的干干净净。
据说桑果榨汁,味道不错,家里没有榨汁机,我没试过。我喜欢拿桑果泡酒。直接把干净的桑果整个放入瓶中,再倒入40度左右的白酒浸泡,密封之。隔几天去看瓶中的酒色,越来越紫,越来越好看,过了一周,我就有点迫不及待了。晚饭时,倒上一杯,酒味变得柔和很多,微甜,不冲,我觉得比杨梅酒要好喝。每次喝上两小杯,觉得甚是惬意。泡过的桑果,酒味很浓,几乎没有了甜味,似乎精华都已融入酒中。人到中年,我有时会有耳鸣,吃桑果、喝桑果酒的几天里,这种症状消失了。在超市里买饮料,如果有桑果汁,我必买,也喝过桑果干红,吃过新疆的桑果干。中医认为,桑果益肾补肝,补血养颜。含有丰富的磷和铁,能使人面色红润,头发漆黑亮丽——对于我这样头发少的人来说,确实应该多吃。
这么好吃的东西,《诗经》中却说:“吁嗟女兮,勿食桑葚。”意思是女孩子不要吃桑葚,至于原因,如果感兴趣,自己去查吧。
我小时候,村里没有桑树。女儿读幼儿园时,我带她到桑果园采过桑果。原来的小区里也种有几棵桑树,每年不等颜色变紫,就被孩子们摘光了。忽然想到《采桑子》这个词牌名,不知是否由此而来。那次我回到乡下的老家,想到这个词牌,跃跃欲试,也试着填了一首:
又回故里青檐下,小院葵花。细品春茶,最是明前滋味佳。
夕阳西落尝桑果,可闻鸣蛙。野径微斜,人到中年恋旧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