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这是不久前,金华市电动工具产业链培育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新目标。
电动工具是传统产业,也是金华的优势产业、民生产业,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作为金华倾力打造的十条重点产业链之一,看起来并不时髦的电动工具产业,如何焕发新的活力?今天我们来聊一聊。
一
制造端,是金华电动工具产业的一张“王牌”。
业内有个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1974年3月,永康电动工具厂与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100m电动角向磨光机,并打开外贸出口大门,该厂也因此一举成名。
永康电动工具厂第一批磨光机问世。图源永康发布
“永康的电动工具产业,在全国范围都算早的。”永康市电动工具行业协会会长朱明亮说,永康电动工具制造企业经历了“三部曲”——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合作设计和制造、自主研发设计生产的发展道路,产业集聚度在国内首屈一指,“哪怕是新手小白,在永康及周边县市,也能在很短时间内配齐几乎所有配件,组装一台电动工具。”
以角磨机为发端的金华电动工具产业,已经走过整整50个年头。如今,金华已经形成从零部件到整机再到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拥有200余种整机产品、2000余种零配件,产业链本地配套率达70%以上,总量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在世界上也有一定影响力。2023年的数据显示,金华全市有电动工具规上企业448家,规上产值达477.6亿元,同比增长5.9%。
除了产业高度集聚,金华不少电动工具企业已经在细分领域,做到了“顶流”。
位于武义的浙江博来工具有限公司,在2016年就成为金华首家获评省级“隐形冠军”的企业。记者近日来到博来公司的生产车间,只见各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加紧生产,产品经过组装、性能测试、包装等工序后,打包去仓库等待发货。
专业研发、生产和销售装修类电动工具的博来工具,有一款拳头产品——墙面打磨机,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40%以上。
“研发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动力,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经费都在干万以上。”博来公司董事办执行经理马方俊介绍,公司还先后成立省级研究开发中心、省级工业企业设计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用于提升产品的品质。
浙江博来工具有限公司陈列室。图源武义发布
另一个代表,是浙江三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公司展示大厅,一台台陈列的电链锯琳琅满目。就是这一款看起来并不高大上的电链锯,全球市场份额接近20%。三锋公司总经理黄理介绍,产品背后是公司数十年如一日,对噪声更低、刀片停机时间更短、负载净时间长、振动更低的研发攻关。
业内人士介绍,随着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金华产电动工具与国外企业的差距不断缩小,成为代工“大本营”。这反过来,又大大促进了电动工具产业链的完善。
二
有好产品,还要有好销路。
“今年订单稳了”“没有往年的大起大落”……走访中,不少电动工具企业给出这样的回答。
外贸是金华电动工具企业的看家本领。但近几年的国际形势,一度让企业很受伤。
浙江恒友机电有限公司深耕电锤电镐35年。受疫情、欧美通胀和国际形势等影响,2021年上半年,恒友机电的欧美订单一度出现暴增,但此后两年,欧美订单又经常出现取消、延迟付款等状况。
为了规避巨幅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恒友公司把目光放在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几个月前,企业向沙特出运了首批100万美元订单,且客户反馈都很好。“我们看好‘一带一路’市场,希望在2024年能够先做到300至500万美元。”恒友机电负责人吕艳说。
业内普遍认为,按照目前全球工具市场份额的分布,欧美国家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形成需求各半,各占50%左右的需求和容量。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基建需求和发展需要,接下来对工具的需求和市场容量有可能超过欧美国家。
浙江东立电器有限公司转子绕线自动化生产线。共享联盟·永康 李一正 摄
浙江东立电器有限公司专注外贸市场,原本六成订单在欧美市场。意识到外贸环境的不确定性后,东立电器调整市场布局,转向共建非洲寻求机遇。
在东立电器的生产车间,一字排开的工业机器人精准、快速地完成转子绕线工作,共8条装配线满负荷运转。这里每天都要下线13000台电钻、曲线锯等电动工具产品,每月分两批发往非洲市场。2022年,通过与品牌商合作完成初步市场布局后,2023年,东立电器对非出口额达2400万元,出口占比从此前的0.1%增长到10%,是原来的100倍。
企业自建渠道固然有效,但电动工具企业数量众多,如何更为精准、快速地将“金华制造”推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6月3日,200多位中亚、俄罗斯的区域服务商和100多家厂家、品牌商聚集在金磐开发区脉链数智产业园,共同参加金华市电动工具产业“品牌走进全球市场”活动启动仪式,吹响建设数智化时代产业生态共同体新号角。
从制造方转型服务商的脉链集团,思路独特:既不和制造厂家竞争,而是联合起来一起“走出去”;也不和海外经销商竞争,而是帮他们对接国内制造厂家。
在脉链集团董事长徐伟强看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是电动工具企业品牌化的绝佳入口。为此,脉链通过“产业带+数字化+本地仓”模式,创建五金工具B2F(商家对工厂)产业服务聚合平台,推动金华五金品牌联合出海,并顺势成为一家数字化五金产业服务平台。
脉链的联合出海模式,不仅服务于金华电动工具企业,就连台州的电动工具企业也嗅到商机,前来对接出海。徐伟强说,品牌联合出海,是市场端的一次变革。
中亚、俄罗斯的区域服务商走进脉链。受访企业供图
三
企业频频“借船出海”,从另一个角度看,是电动工具产业的外贸依存度偏高。
金华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部分企业采用ODM/OEM模式,外贸占比90%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技术产品的产品相对较少。
说到品牌,金华自主电动工具品牌产品销量及竞争力,远远落后于博世、百得、牧田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认知度还不够,具有相同质量水平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售价平均要低1/3左右。
换句话说,尽管拥有完整的产业生态,但金华电动工具产品的利润并不高。
当贴牌生意越来越走向分化,当国际环境越来越不利于代工贸易的时候,除了打造自主品牌,金华电动工具产业已没有其他更优选择。
“做品牌宜早不宜迟。企业要加快打通生产端、流通端、销售端,加强品牌和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抱团‘走出去’开拓新兴市场。”徐伟强认为,眼下欧美已经完成市场整合,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将是中国品牌崛起的机会。持有相同观点的朱明亮也建议,政府应加大对电动工具企业收购国外品牌的支持力度,快速实现品牌扩张。
金华电动工具产业的另一大短板,是缺乏领军型企业。
以草根起步的电动工具产业,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存在“低小散”特点,与广东、江苏等地企业产值规模动辄五十亿元、上百亿元相比,金华电动工具领域龙头骨干企业年产值仅处于5-10亿元区间,大部分企业位于1-5亿、0.5-1.0亿区间。
“企业的规模,一定程度上看得出金华电动工具产业在全国的地位。”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动工具分会理事长、金华电动工具产业链首席顾问刘建华说,另外从专利角度看,金华电动工具企业拥有50件以上发明专利已属凤毛麟角,但国内龙头企业的发明专利数动辄达上千件。
“未来,不能让金华变成廉价电动工具的代名词,而应是品牌品质的代名词。”刘建华认为,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金华电动工具产业势必要迈向高端化,在专业级、工业级电动工具细分市场出现引领者,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打通面向国外消费者的渠道。
一手抓企业招引和培育,一手抓制造与品牌提升,在《金华市电动工具产业链发展规划(2024—2027年)》已有提及。比如“着力招引工业级、专业级电动工具领域等大企业或跨国企业”“支持龙头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实施兼并重组,提升企业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产业链带动力、市场控制力和生态主导力的‘链主型’企业”等。
电动工具产品。图源视觉中国
在金华市电动工具产业链培育发展座谈会上,一个新目标被提及:打造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电动工具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千亿级产业集群。这更加需要强化前沿布局和政策支持,通过链主企业牵引、中小企业抱团、品牌网络建设,推动电动工具产业向着更高更深更宽的发展方向迈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未来几年,金华电动工具能否再续辉煌,进而成长为“千亿产业”,我们拭目以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