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4“互联中国公益行动”在杭州启动。活动以“人工智能浙江行”为主题,聚焦AI时代互联网公益事业发展新格局、新变化、新动能,探索人工智能与公益事业高度契合的发展之道。
6月2日~4日,由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省市级网络媒体、正能量网络名人等组成的行进式调研团,前往图灵小镇、之江实验室、人工智能小镇、阿里巴巴杭州全球总部等多个点位,参观学习各家人工智能企业和头部互联网平台的展示成果。
对于之江实验室,不少人可能觉得既熟悉又陌生。作为浙江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新型浙江路径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它早在2017年就成立运行了。但究竟在研究什么,大家很好奇。这一次,潮新闻记者带你探个营,一起听听科学家们如何通过智能计算掌握生命与太空的奥义。
之江实验室全景。主办方供图
“生命跟计算机语言一样,也由序列组成”
“就好像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那样,每一个生命都像是执行一段代码的程序,DNA则是源代码。”在之江实验室生命科学计算研究中心的科研副主任陈广勇看来,计算机只需要0和1两个符号即可编码所有信息,生命的本质也是一种语言、一段序列。
陈广勇介绍生命科学计算研究中心的科研项目。主办方供图
“但是读懂生命必须基于扎实的科学基础和大量的生命数据收集。基因数据的测试和收集,就是我们在做的事。”陈广勇介绍,依托之江实验室在智能计算领域的优势研究资源,生命科学计算研究中心围绕生命科学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打造了生命科学计算开放平台。
“这样的平台可以更好地推广以‘计算+数据+模型’驱动的生命科学研究新范式,营造生命科学计算开放生态,也是为浙江省打造生命健康科创高地服务。”
其中,蛋白语言基座模型通过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构建了一个能够解码生命序列、生成全新蛋白质的模型,提高了生命科学创新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创新成本。
“我们尝试训练生命科学领域的大模型,通过建立上亿数据的生命大分子数据库,助力高校、科研院所、医疗企业等更高效地产出研究成果。”而截至目前,生命科学开放数据平台已采集了超20TB的基因测算数据,物种设计人类、小鼠、大猩猩、果蝇等21个物种。平台上线的模型和工具已被国内外数百个合作伙伴采用。
“前段时间之江实验室还举办了开放日活动,之后每个季度还会开展至少一次的实验室开放活动,既能够让大家亲自走进这里,了解我们的工作和成果,也是一场很好的科学科普和科学传播。”陈广勇说。
“遥遥领先,要把更多算力送上天”
“可以看到,现如今智能计算带给人们高效、便捷的生活,我们所做的就是把算力送上天,为我们的导航卫星、遥感卫星、科学卫星等提供算力资源和数据处理服务。”之江实验室天基计算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志伟告诉记者,今年2月,由实验室自主研发的首款星载智能计算机就成功实现了“一飞冲天。”
陈志伟向调研团一行介绍星载智能计算机。主办方供图
“传统的遥感卫星传输数据回地面需要几个小时,还很容易受到云层的影响,星载智能计算机则能在传输前进行自动识别,除了能过滤筛选海量的图像数据,传回地面基站用时仅需0.1秒,优势显而易见。”
陈志伟介绍,此前上天的“极光 1000-慧眼”算力在32TOPS,功耗仅35W,重量轻至1.4 千克,实现了低功耗、高可靠的在轨计算,目前运行状态良好。“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将‘智加X’也送上天空,实现遥感数据处理和大模型的在轨运行,探索天地一体化的计算。”
“智加 X”。主办方供图
相比“极光 1000-慧眼”,“智加 X”具备大算力、软硬件高等可靠设计,每秒能进行一千万亿次的运算,重量在10.4 千克。“两款星载智能计算机的算力、效能比等关键技术指标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陈志伟说。
“我们的目标是将所有的卫星连成网,实现太空里的智能计算。”陈志伟表示,未来,之江实验室还将持续突破太空计算技术,为国家自然灾害监测、环境生态监测、城镇化发展、智慧交通、智慧农业等众多场景需求服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