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节日器物,
是南宋日常的见证。
以其独有的文化韵味熠熠生辉。
跟随这本书,
探寻那些光影背后的文化故事,
重现一段辉煌的历史。
新书推荐
许江主编 “视觉艺术东方学” 《南宋岁时节日器物研究》 陈晶/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南宋节日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物质文化的研究方法,着重探讨了在历史转换中节日器物继承、转变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书中首先通过论述岁时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观察节日器物在南宋时期的存续状态以及与时人之间的关系;经由对代表性的节日器物的名物考据,总结出节日器物在节日系统构建中的物态规范作用。其次,讨论节日器物是如何在两宋历史更迭过程中,以其独有的物质属性延续着历史记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转变与发展。再次,作为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手工艺品种,节日器物以南宋都城临安作为中心和枢纽,与周边城市和地区进行着广泛的双向及多向区域性流动。第四,从几个代表性岁时节日在临安城内活动的空间出发,观察节日器物在节日活动中的移动轨迹与特征,充分发挥了节日器物“见证者”“参与者”的历史作用。
本书系2019—2020年度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青年重点项目“见揭南宋临安城市意象的文化路径与意义深描”课题成果。
对于有兴趣了解中国南宋时期手工艺及其文化意义的读者,《南宋岁时节日器物研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书。作者不仅提供了关于节日器物的丰富信息,还揭示了这些物品在当时社会结构和文化实践中的角色。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深入理解南宋时期的文化精粹和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新书试读
缘 起
南宋国土面积虽然仅有北宋的五分之三,但其政权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辉煌、人才众多,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偏安政权所不能比拟的。在这个相对稳定的格局中,南宋社会各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提升。南宋手工艺,作为艺术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呈现出繁荣蓬勃的发展态势,并为后世的手工艺生产奠定了积极的物质与审美基础。爬梳现今关于宋代手工艺的研究,关于北宋的研究比重大于南宋,由此促使笔者关注南宋手工艺,尽力呈现南宋手工艺在生产、使用、传播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将南宋的节日器物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原因:
其一,笔者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开始关注南宋时的手工艺。硕士学位论文以《梦粱录》一书中记载的市井手工艺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以名物学的方法诠释市井手工艺的基本形态,初步从器物的角度出发阐述南宋社会的时代特征。由于市井手工艺的内容相对广泛,本文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聚焦与深化节日器物,是手工艺器物中具有独特性格的一类,它植根于岁时节日中,表现出明显的节日特性和民俗特征。那么,节日器物在南宋时是怎样的存续状态?与时人的生活关系如何?如何发挥自己的社会角色?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笔者的研究兴趣。
其二,节日器物是前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既是人类历史的产物,也是历史的重要见证。从物质形态上来看,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颁布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定义,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其中涉及的“文物”与本文探讨的节日器物关系密切,主要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因此,从物理属性来看,节日器物应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可移动文化财产的概念,主要是指那些作为人类创造或自然进化的表现和明证并具有考古、历史艺术、科学或技术价值和意义的一切可移动物品。“古物”作为可移动文化财产的表现形式之一,主要包括工具、陶器、铭文、钱币、印章、珍宝、武器及墓葬遗物等,与本文所关注的节日器物关系密切;节日器物具有可移动性,应属于可移动文化财产的范畴。由于节日器物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其经济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历史价值不及“文物”和“古物”,所以尽管节日器物最接近人们生活,扩布十分广泛,却往往最容易被忽视。
从目前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可移动文化财产等概念内容来看,节日器物都面临被冷落、被忽视的境遇。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引起学界对于当下以及历史上节日器物的关注,重新审视节日器物在各类文化遗产中的地位与作用。
南宋元夕节夜晚燃灯街景
工艺技术传至临安
“有一技之长可易地谋生的工商业者”定居临安后,在当地继续从事相关手工艺的生产;还有一些手工艺人虽然本人没有迁徙到临安,但是他们的工艺技术也随着移民潮从北方逐渐传入临安。
两宋时期的清明时节,人们喜欢购买一种叫作黄胖的节日器物。北宋时期,黄胖被列为“门外土仪”的一种,南宋时被称为“湖中土宜”。黄胖是一种泥制捏塑玩具,塑造的形象基本都是圆润丰腴的儿童,所以有时也称作泥孩(儿)。黄胖在土宜中具有代表性,因此时人及后世研究者有以黄胖指代土宜之意。
北宋时期的田玘就以擅长制作这种泥塑玩具而名扬天下,时人对他的作品称赞有加。晁说之《赠鄜州田玘》诗曰:“前世能歌田顺郎,今身追悔太昌昌。戏泥巧尽群儿态,休忆小姑初倚床。”田玘设计的泥孩儿大小形制不一,“小者二、三寸,大者尺余”,以供不同活动场合需要。他的作品做工精致,所以售价昂贵,“一对至值十缣,一床至三十千”。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争相购买,陆游家就曾经收藏过一对卧姿的泥孩儿,泥孩儿的身上有小字铭文“鄜畤田玘制”。
田玘是陕西鄜县人,目前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表明田玘本人在开封从事泥孩儿创作。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他的技艺和作品已从鄜县向东流传至开封。田玘的产品在北宋开封坊间十分有名,以至于当时有很多工匠都在模仿他的产品造型与制作技艺,却难以望其项背。南宋时期,泥孩儿的生产并没有随着政权的更迭而停止,北方泥孩儿的制作技艺和风格特征也随着南移人群传入临安。经过时间的推移、艺人的离世,后来的临安人虽然对于泥孩儿的热忱不减,也在城中兴起了以集中贩售泥孩儿而闻名后世的孩儿巷,但众人已经不清楚在本城流行的泥孩儿制作技艺原是从北方鄜县田玘处传来。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物象空间向意象空间的转化
节日器物在南宋临安城市意象构建中起到了积极的补充作用,充分彰显了临安城的“西湖意象”和“繁华意象”。意象的形成,是实物存在的“象”与认知“象”而产生的“意”双向作用的结果。临安人以及寓居临安的外地人, 根据节日器物以及岁时节日承载的物态与非物态的“象”,感受到了区别于他处的“西湖意象”以及柳永词中的“钱塘自古繁华”。
相较于其他非移动性的城市意象构成元素来说,节日器物是一种流动性的物质元素。然而这种流动性的物质元素,也在临安城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存续空间,诸如已总结的御街及重要主干道附近的店铺、行市,皇城以及贵胄市井坊巷之家等。在这些空间中,以节日器物等相关手工艺的生产、销售的店铺与行市最具代表性,体现出城市商业特色区域化的特点。
节日器物等相关手工艺区域化的集中销售,对南宋临安城市街巷的名称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南宋文献中有明确记载的此类街巷名称有孩儿巷、官巷、扇子弄和高银巷等。后世逐渐形成的众多坊巷名称如打铁弄、布市巷、珠宝巷等,也是与南宋时铁器制作、布料生产以及珠宝店林立等经济业态息息相关。
保和坊内孩儿巷因南宋时期聚集了很多生产贩售泥孩儿的店铺得名。官巷在临安时聚集了花市、花作等行市,主要销售装饰手工艺等相关商品。花冠是官巷知名产品之一,因此官巷也有“冠巷”之称。扇子巷在今鼓楼延伸至清泰街一带,南宋时以制扇店坊众多得名,也是当时全国有名的制扇中心。南宋之后,这些手工艺销售中心并没有从此衰退下去,有些甚至延续至近代。比如,明清时的孩儿巷里依然有泥孩儿的生产。扇子巷的地方品牌效应更加突出,明清以来杭州扇子行业更加兴旺,作坊有50余家,工人有5000多名,祖庙巷里也设有全国最大的扇业会馆,产生了林芳儿、张子元、舒莲记、王星记等知名扇庄。它们沿用了南宋以来前店后厂(坊)的生产经营方式,分布在当时的扇子巷、太平坊、保佑坊、三元坊、官巷口、羊市街等城市商业中心。张子元扇庄就是扇子巷里最有名的扇庄之一。清光绪元年(1875),王星斋与妻子陈英也在扇子巷办起了家庭制扇作坊,精工出细活、料好夺天工,开启了王星记品牌的历史,直至今日长盛不衰。尽管王星记等品牌作为杭扇老字号依然存在,但就扇子巷来说,如今仅留有巷名,巷内的制扇业态已荡然无存。
孩儿巷、官巷、扇子巷等因其在南宋时的手工艺业态而命名的坊巷,在当时临安人的心中是一个地理区域、空间区域,也是一个物象的空间。时人看到这些坊巷内的手工艺生产,会轻易记得它们的巷名;提及这些巷名,在脑中也会联想到这些巷子里蓬勃发展的手工艺。在南宋时,这些巷名、坊巷与手工业的生态状况是可以得到及时、对等的印证。时至今日,巷内经济业态发生变化,甚至有些巷子、巷名都已经不复存在,已经无法实现再次印证。现下,我们可以通过流传至今的巷名想象南宋临安这些地方手工艺生产的盛况,由此,以节日器物为代表的手工艺已经实现了由物象空间向意象空间的转化。
(传)北宋佚名 唐宫七夕乞巧图
器物记忆与记忆遗产
时间流逝,历史久远,我们对于南宋临安的城市记忆逐渐模糊,仅可以通过遗留的城市景观、经济业态、文献记载等认知南宋临安的生活和历史。而在这些认知媒介和路径中,岁时节日起到了链接当今现实和过去记忆的作用。
节日器物意象空间的形成不仅体现了节日器物在标记城市结构和意象中的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部分的城市文化记忆。“借助集体记忆,借助共享的传统,借助对共同历史和遗产的认识,才能保持集体认同的凝聚性。”由于节日器物在南宋临安的受众广泛,时人对于节日器物的记忆具有一定集体性。也正是人们对于岁时节日、节日器物产生了集体的记忆,促使着人们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凝聚性。“节日是文化记忆的主要形式”,节日器物是节日重要的物质载体,是南宋临安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具有记忆遗产的特质,保留了临安节日、城市建设和时人生活等丰富信息。诚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节日的内容发生转变,节日器物也在造型、工艺、适用范围以及用途等方面较南宋时期呈现出较大变化,但在出土实物和意象空间中依然保存着对于南宋临安的部分城市记忆。
南宋 李嵩 观灯图
关于作者
陈晶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学博士。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成员,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英国金斯顿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设计史、工艺史研究,尤致力于宋代民俗手工艺及文化交流等专题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青年重点项目、浙江省教育教学规划项目等,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 录
绪 论
第一章
南宋岁时节日习俗仪式中的节日器物
第一节 南宋岁时节日的产生背景
第二节 春夏活跃期的岁时节日与器物
第三节 秋冬平稳期的岁时节日与器物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南宋节日器物呈现的历史继承与转变
第一节 复制与模仿
第二节 节日器物转变的时代契机
第三节 节日器物精神内核的时代转化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南宋临安节日器物的地城间流动与节俗扩布
第一节 节日器物的地域流通
第二节 材料、工艺技术等要素的地域性整合
第三节 节日习俗及器物的扩布
第四节 时易俗移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节日器物在南宋临安城的空间移动
第一节 南宋临安岁时节日的空间结构状态
第二节 节日器物在节日活动中的空间移动状态
第三节 节日市场的形成与相关手工艺店铺、行市的分布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节日器物对于南宋临安城市意象的建构
第一节 城市意象理论解读下的南宋临安城
第二节 节日器物构建的“西湖意象”
第三节 节日器物承载的“繁华意象”
第四节 节日器物衍生的记忆遗产与城市品格
第五节 小结
结论
征引文献
图片来源
后记
附录
内页欣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
黄俊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