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下午,《杭州光阴志》图书分享会在网易蜗牛读书馆举行。
《杭州光阴志》图书和《四时城纪——廿四节气·杭州》纪录片的创作团队,以及光阴故事中的风筝技艺传承人、小热昏传承人,都来到了现场。带读者走进二十四个人的故事,任由杭州城市街头的欢笑声、铜锣声传入耳朵,高空的风筝映入眼帘,体会四时无限流转中的生活之美。
这本书缘起2021年,当时,华数求索纪录频道把目光聚焦于杭州这座城市的节气生活,推出原创纪录片《四时城纪——廿四节气·杭州》。图书《杭州光阴志》是《四时城纪———廿四节气·杭州》单集90秒视频之外的延展,以“一个节气,一个故事,一种生活方式”的形式,再现了杭州的城市缩影和生活美学。
写给杭州的一封情书
《杭州光阴志》图书的故事,得从《四时城纪——廿四节气·杭州》纪录片说起。纪录片的缘起,诞生于无意的聊天。
总编辑李俊分享了最初的想法,“我先生是老杭州,我跟他们家聊天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杭州话。作为一个新杭州人,我其实是很着急的,我说为什么杭州方言快没有了。平时在公司聊天,我们也会说起,杭州方言逐渐消失,许多老底子的文化也随着语言没有了。语言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一个城市老底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次次聊天中,一个念头就诞生了,“为什么没有一部片子,把杭州方言放进去?”有了这个念头,纪录片也就逐渐水到渠成了。
在导演陈敏眼中,这部纪录片是她写给杭州的一封情书。
“在我的童年,杭州的那种味道、那个声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策划纪录片的过程中,“我们想着能不能用杭州的俚语,来呈现这座城市的精气神儿。比如程迪申老师做风筝的那一集,我们用了杭州话‘耍字儿’。”
“耍字儿”是普通话中“去玩耍”的意思,也呼应了放风筝的乐趣。
纪录片的意义不止于怀念,更绽放于未来。
对于编导董凯兰而言,远离山东故乡,初到杭州的她,原本觉得自己像一个塑料袋,直至做完了这部纪录片才有所变化。
“我觉得自己从空中漂浮的状态,变成了落在实地上。‘惊蛰’那一集拍摄了盲人,他们经历了很多苦难……当时的我听到了他们的故事,觉得真正跟他们产生了联系,让我知道自己的目光不应该只看向远方,而是看向每一个具体的人。”
她逐渐在创作中找到了自己生命的位置。
被宁静的力量疗愈
当《四时城纪——廿四节气·杭州》纪录片问世的时候,《杭州光阴志》图书也站在未来时光的不远处,亲切打着招呼。
《杭州光阴志》的主编周华诚对节气很有感触,“在2009年,我刚从衢州调到杭州工作,我在想如何快速去认识杭州这座城市。我经常花两到三小时,到西湖边上去散步,每次回来都写一篇文章,后来变成了一本书——《西湖时光:遇见二十四节气》。”
如今他邀请了一群热爱生活的作家,去书写在杭州认真生活的人们,“这些受访对象,可能就是杭州城市生活的一扇窗。我们不是书写他们的某种技艺,而是一个人和某种技艺相伴几十年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它是一种知足常乐的生活状态,对我们来说也可能是一种疗愈。我们会被一种宁静的力量打动。”
图书的策划编辑沈娴,更是亲身感到了这种美好。
“图书在截止日期前三天印刷好,我松了一口气,十分欣慰。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真的觉得这就是我们的劳作成果。”其实人生也可以向内,在劳作中寻找生活的意义。
作家孙昌建书写了立夏、小寒等节气的故事。在立夏节气的故事书写中,他触动于节气背后一种不变的传承。
“虽然你看她(受访对象)生活在良渚,周边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她几十年(没变化),以前母亲教她做乌米饭,现在她又教自己的媳妇,传给自己的儿子。”在时光流转里坚守,是一种独特的浪漫。
两位非遗传承人最后带来的分享也十分精彩。
杭州市“风筝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程迪申已然高龄,但身体仍然健硕,问起长寿的秘诀。他却说,“我从来不养生,吃泡饭和腌菜。实际上养心在静,在做风筝的过程中,需要很静;那么养生在动,放风筝需要到空旷的大地上,接触大自然,对身体肯定是好的。”
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热昏”传承人杜传富则带上儿子,为大家带来了风趣幽默的小热昏表演。台上的杜传富操一口流利的杭州方言,表情生动,眉目有神,台下人更是目不转睛,时不时被逗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