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一则“家长无奈被孩子追着要买2299元的电话手表”话题冲上热搜。争议的焦点为是否应该花2299元追“最新款”,以及小天才电话手表“垄断式社交”的绑架。不过,笔者以为,在关心性价比和垄断社交的同时,我们更应警惕电话手表“社交”暗藏的风险。
电话手表问世的初衷是让家长能第一时间联系上孩子,主要功能为:通话和定位。根据中国产业研究院《2022—2027年中国儿童智能手表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中国5岁至12岁的儿童数量约为1.7亿人,儿童智能手表的市场普及率约为30%,基本上每3个孩子中就有1个孩子有智能手表。
然而,随着电话手表的进化,其功能越来越多。以小天才手表为例,其不仅有独有的聊天软件,可以加好友、聊天、拉群、发朋友圈,还可以下载APP、玩游戏,互相点赞、刷礼物、PK步数等。不少家长表示,最初购买电话手表,只是为了定位、通话方便,又避免孩子沉迷手机,但如今的电话手表,手机能干的它基本都能干,就是屏幕小点。
笔者以为,儿童电话手表内附加太多功能对孩子来说是弊而不是利。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自制力和自律性较弱,一旦痴迷于电话手表发圈、打卡,可能会加剧儿童的网络依赖甚至导致网络成瘾,降低孩子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意愿。同时,过多地使用智能产品也会导致孩子专注力下降、视力降低、睡眠质量下降等问题,不利于身心健康。
更值得警惕的是,有人可能通过电话手表伪装成孩子的同辈,从而传递错误的价值观,诱导购物,甚至诱骗孩子违法犯罪。此外,有的电话手表存在隐私暴露风险,一旦被不怀好意的人侵入,家长的“省心神器”将变成偷窥孩子的“跟踪器”。
儿童智能设备对青少年的危害早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2022年7月,中央网信办等部门组织开展为期2个月的专项行动,聚焦未成年人使用频率高的短视频直播、社交、学习类APP、网络游戏、电商、儿童智能设备等平台,集中解决涉未成年人问题乱象。国内专家对于儿童电话手表的简化呼声日高,即保留通讯和定位等核心功能,去除包括社交在内的其它互联网应用。许多学校也禁止学生在上课期间佩戴电话手表。
为加强对儿童电话手表的管理,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企业要自律,在儿童智能硬件商业方面要克制,在功能上要适度,既不能给家长制造焦虑,也不能让儿童沉迷。堆叠功能和炒作概念后提高溢价的做法不值得提倡。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应形成合力,密织安全网。一方面,开展儿童智能产品危害和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孩子增强自身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孩子丰富业余爱好、增加趣味活动等,建立健康互动的交往关系,有意识地多提供“现实社交”。家长也要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让其内心变得充实强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