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小区里的樱桃树上结出了无数的果实,夏雨过后,一树樱桃带雨红,红润果子沾满雨水,远远望去,如红色玉珠挂满树枝。
自古以来,樱桃与枇杷、梅子并称,为“初夏三友”。老杭州人在初夏时节有尝“三鲜”习俗,其中“树三鲜”中就有樱桃。
多年前,因住宅搬迁、装修,曾住农家大院过渡。大院子里有棵樱桃树,初夏清晨,有许多小鸟叽叽咋咋飞来叼食樱桃,樱桃果实很小,鸟类特别爱吃,每次看着鸟儿叼食樱桃美餐,我都不忍心去驱赶,直到房东大伯前来驱赶,鸟儿才肯纷纷离去。
樱桃最初之名,与鸟儿有关
樱桃,最初名为“莺桃”,是因黄莺喜好啄食而得名,莺吃樱桃之时,喜欢含食,所以樱桃又称“含桃”。后来“莺桃”称为“樱桃”,据李时珍解释,是因“其颗如璎珠,故谓之樱。”璎,是指美玉,樱桃果实光滑如玉,故称樱桃。
在唐诗中,樱桃有“樱红鸟竞鹐”和“鸟衔红映嘴”意境,描写鸟儿吃樱桃的情景。“鹐”(qiān)是“快速地啄”的意思,鸟快速地啄食红樱桃,转眼间,嘴被樱桃果汁映红,十分有趣。
樱桃,自古是美味珍品
樱桃原产于中华,早在西周时期就有种植,当时是周天子敬祭宗庙的高级供品。在《礼记·月令》中有“羞以含桃,先荐寝庙”(“羞”是“进献”的意思)记载。樱桃是夏季最先成熟的果实,自古有“百果第一枝”美誉,由于果实美观、味美,是当时入夏宗庙祭祀之品的首选。
汉代,献樱桃于宗庙已成为朝廷之常礼,樱桃成熟季节,新鲜樱桃要先送到帝王宗庙供奉。之后,皇帝常以樱桃赏赐百官,以示君臣同乐。唐代,赏赐樱桃习俗蔚然成风,唐玄宗举办樱桃赏赐百官宴会十分讲究,樱桃用丝笼装筐,用玉盘呈上,群臣皆有,唐朝诗人王维有一首《敕赐百官樱桃》诗,描述的就是当时参与宴会的情景。
樱桃,有美好的寓意
樱桃与车厘子十分相似,但两者原产地不同,樱桃原产于中华等亚洲国家,车厘子原产于欧洲(又称欧洲甜樱桃),因为是进口水果,价格自然比樱桃要贵的多。樱桃与车厘子外观也有不同:车厘子颜色呈暗红色,比樱桃要大,果肉细腻、多汁。樱桃外皮红艳,皮薄,甜中有酸。
樱桃自古有独特寓意,因为颗粒小,玲珑娇美,常和美人联系在一起,古人常以“樱桃小嘴”比喻美女优美的嘴唇:小巧鲜艳,红润光泽,娇嫩欲滴,此典故与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关,白居易家中有两位姬女,名为樊素和小蛮,长得漂亮,颇有才艺,白居易对她们十分宠爱,曾为写下很多诗句,其中“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最为著名。诗句一出,“樱桃小嘴”与“小蛮腰”,就成了后世描写美丽女子的必用词语。
杏子与杏仁往事
夏季,杏花早已飘尽,枝头杏果由青泛黄,黄里透红,如一个个胖娃躲在绿叶丛中,成熟的杏果(杏子),红晕可人,酸甜多汁。小时候,杏子成熟之时,母亲会从厂里野生果树上采来许多杏子,洗净,一口咬定,回味垂涎。
杏果自古是养生水果,古籍《黄帝内经》将杏与桃、李、栗、枣共称“五果”,唐朝药王孙思邈称其为“心之果”,是“心病者宜食”水果。杏果之杏仁有药用价值,中医认为,杏仁润肺,能消积食、疏散滞气。杏仁有甜、苦杏仁之分,北方产苦杏仁(北杏仁),有苦味,多作药用。南方产甜杏仁(南杏仁),味道微甜,多用于食用。小时候,奶奶常用甜杏仁制作美味菜肴。当时,杭城颐香斋等老店常用甜杏仁制成杏仁酥等糕点。
上世纪七十年代,杏仁酥是珍贵的送礼之物。有一次,母亲生病住院,同事送的礼品中就有杏仁酥,母亲见我嘴馋,将杏仁酥悄悄递给我几块,一口下去,香松、甜美的滋味,至今难忘。
杏树,自古寓意丰富
杏树原产于中华,栽培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夏小正》《山海经》中就有记载,至今在新疆伊犁尚有野生杏树林。前些时间,一首《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伊犁美丽的杏花再次被人们传唱。
小时候,奶奶告诉我,杏树在古代是吉祥之树,有多种文化寓意。杏花,花开早春二月,是春色渐浓的象征,南宋叶绍翁“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句一出,红杏有了春色的寓意。在古代,杏花常比喻美丽的少女,杏仁常比喻美女的眼睛,古人形容美女之眼常用“杏眼”比喻。因杏与“幸”谐音,杏树在古代被赋予“有幸”“幸福”之象征寓意。
杏花,花头繁密、花色浓艳,有“富贵”寓意,在古代是科举及第之花,有“春风得意”“科举高中”寓意。杏花盛开的早春,唐代帝王要为新科进士举办“杏林春宴”,人们用谐音手法,以“燕”指代“宴”,绘成“杏林春燕图”吉祥图,有“祝贺科举高中”之寓意。“杏林”还与古人治病救人有关,在古代常代指良医,并以“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称颂其医术高明。
杏树之“杏坛”,自古是教育圣地的代名词,当年,孔子收弟子三千,每到一处讲学,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