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风来丨六一,变身“考古学家”

潮新闻 实习生 牟书瑶 记者 沈听雨2024-05-31 08:07全网传播量1.2万
00:00
00:00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就要来了,互联网大型“考古”活动又拉开序幕。

考古,原指根据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的行为。但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人人都可以成为“考古学家”,参与信息挖掘和二次传播中。

图源 视觉中国

当“考古”这一行为逐渐进入互联网语境,被用以挖掘互联网留存的“遗迹”,一种新型的互联网“考古”随之产生。

“互联网考古”都在“挖掘”什么?这个六一,“考古学家们”又有什么动作?

01

互联网考古,最先起源于粉圈。粉丝为了满足自己对偶像的好奇心,往往会挖掘偶像过去的物料,例如采访、微博、综艺节目。不少粉丝也会对考古得来的物料进行二创,并再次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例如北京冬奥会期间,网友对苏翊鸣的考古。考古前,他是英姿飒爽的滑雪冠军;考古后,他是《智取威虎山》中憨厚可爱的小栓子。

在饭圈语境下,互联网考古有连接粉丝和明星的作用,它通过历史物料的层层附加,逐渐浮现出一个真实且立体的明星形象,拉近粉丝和明星间的心理距离。

前段时间播出的综艺《花儿与少年·丝路季》中,嘉宾胡先煦频频遭到网友考古,诸多记录了童年糗事的视频被翻出。不少网友笑称:“00后,连黑历史都是高清的”。这些生动且富有生活化的“黑历史”,成为胡先煦独有的个人标签,圈粉无数。

微博也是互联网考古重地。最著名有那英10多年前的微博,让她一举成为娱乐圈真性情的代表。这份不加掩饰的真实,塑造了她别具一格的个人魅力。

明星之外,经典老剧也成为网友们的考古对象。《还珠格格》《巴啦啦小魔仙》《情深深雨濛濛》等,经过网友的二次解读、表情包制作、遭梗等行为后,又以一种全新的呈现方式重回观众视野。

比如《情深深雨濛濛》,网友纷纷化身当代福尔摩斯,不放过剧中任何蛛丝马迹。再次温习,原本观众记忆中心狠手辣的反派角色雪姨翻红,而深情帅气的书桓背上“渣男”人设。

还记得,前段时间天天生气跺脚的表情包在全网广泛传播,让真人秀《爸爸去哪儿》频频登上热搜。这个表情包取材于《爸爸去哪儿》第一季中的场景:天天父子输掉了亲子赛猪比赛,天天走到一旁,用独特方式双臂交叉,脚打节奏生闷气。这个片段被网友们考古后,纷纷在社交平台上模仿天天的生气姿势,甚至用这个姿势创作了各类生气视频,成为网络的流行梗。

02

在互联网考古中,网友收获了欢乐,明星收获了流量,影视作品重新收获了关注度。近年来,许多品牌也开始利用儿童节,与大众熟悉的经典IP进行联名营销,激起消费者的怀旧情感。

对经典作品的考古,不仅让经典IP在消费社会中焕发新的商业价值,也为作品本身带来了生命力。

这段时间,由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展览《绘动世界——上海美术电影的时代记忆与当代回响》正在火热开展。

展览现场。图源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展览通过1500余件文献、模型、影像等不同形式的展品,介绍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黑猫警长》《金猴降妖》《葫芦兄弟》等上海美术电影经典之作的创作历程,立体化呈现了“中国动画黄金时代”的创作体系,再现了几代人的童年记忆。

其中设置的“回应与致敬”板块,精选当代动画创作者们的原创动画作品,以回应中国美术电影的历史,用现代的方式致敬经典,充分展现了动画人之间的历史传承。这种对于经典作品的考古,本质上也是文化记忆的传承、艺术文脉的赓续,让经典作品在岁月长河中依然焕发出无限的活力。

互联网考古,挖掘出了集体记忆,也挖掘出了情绪价值。

明天就是六一了,要“考古”一下自己的童年黑历史吗?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六一儿童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