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基层治理聚焦“小切口”,下沉到以社区为单位的细微末梢,也就实现了民生服务从“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米”的细化提升。
今年,岱山县高亭镇创新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模式,在开放式小区和老旧物业小区中开展先行先试,选取嘉和社区、蓬莱社区两个社区为示范点,深入推进小区党支部实体化运行,提升小区治理服务效能,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联动服务机制。
强化党建引领:
支部建在小区上 网格划进楼道里
“能否在社区人流量比较集中的小区门口,如蓬莱二小区南门、美好家园南门旁安装电子屏?”地处老城区中心位置的蓬莱社区,电子屏数量与新区居民小区相差甚远,跟不上居民们对信息获取的需求。
洪竹群是蓬莱社区第一支部委员,也是第二网格的网格员,在一次入户走访中了解到辖区居民对于小区门口安装电子屏的需求,她立即将此事反映到小区党支部工作小组微信群中。在小区党支部引导下,业委会、物业、网格员、居民代表、华数公司等相关单位协同合作,最终促成电子屏安装,为居民们带来了便利。
电子屏成功落地,看似是“小事”,其实背后有“大文章”。蓬莱社区党总支将辖区7个小区及流动党员重新划分为4个党支部,7个党小组。重组后的支部书记分别由网格长担任,支委委员由网格员、小区业委会成员、党员道德医生担任。
在高亭镇,“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小区网格—楼组党小组—居民代表”上下贯通的架构联动体系,让党的工作覆盖到小区的每个角落;横向上,组建“小区治理共同体”,在符合条件的小区,鼓励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网格员“交叉任职”,同时动员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等加入小区党支部。小区党支部实体化运行,高效沟通、快速响应,把工作做到了群众心坎里。
提升服务品质:
党员志愿者认领需求 扎根社区
一面“心系百姓真诚服务,情怀群众解难救困”的锦旗,由嘉和社区居民王阿姨的姐姐亲手送到了同小区党员志愿者林大姐的手上,这背后有一个温暖的故事。
王阿姨遭遇失独和离异,多年的思念和孤苦,让身体状态每况愈下。今年年初,林大姐在与网格员走访时,发现王阿姨情绪低落,状态不佳。担心她长此下去,心理生理出现状况,林大姐便联同老娘舅、网格员,一周两次定期上门走访探望,风雨无阻。
“阿姨,我们又来看你了,一定要保重,注意身体,有什么困难尽管跟我们说。”林大姐拉着王阿姨的手唠着家常,鼓励她积极乐观生活,家人般暖心的话语流入王阿姨的心里。与此同时,林大姐还帮忙联系了王阿姨远在衢山的姐姐一家,用亲情消融距离的隔阂。慢慢地,王阿姨的内心向外界敞开,同意前往医院接受身体检查和治疗。
如今,在高亭镇试点的蓬莱未来社区、嘉和社区,越来越多像林大姐这样的志愿者“工作在单位、服务在小区、奉献双岗位”,在职党员、离退休干部等主动认领需求,到小区开展红色代跑、治安巡逻、咨询服务、环境维护、矛盾调解、互助照料等志愿服务,实现“事在小区办,人在小区管”。截至目前,已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0余次,党员参与人数达300余人次。
建立联动机制:
多部门协同 为小区重要事项“量体裁衣”
“楼上洗衣机漏水下来,家里的家具受潮鼓包了。我就向隔壁的网格员反映了下,小区知道后,立马开会协商解决,这办事效率真是高!”蓬莱新村五小区的朱大姐家,因楼上漏水造成了较大的损失,蓬莱社区第四党支部书记於兴燕了解情况后,立即联系网格员、业委会、物业、老娘舅上门查看,并第一时间召开矛盾协调会,组织当事人双方协商赔偿事宜,经过几轮的调解,两户人家最终就维修费用赔偿事项达成了共识,并签订人民调解协议书,共计赔偿5000元。
这是高亭镇试点建立民情恳谈会、协商议事会、矛盾协调会等制度的缩影。依托“一核四元”邻里中心,在小区党支部的引领下,小区联动抓好环境卫生、小区治安、邻里关系、小区建设等各类民生事项。每月定期商议小区重要事项,按照居民、经营者意愿“量体裁衣”,确定最终任务清单,并明确解决途径和完成时限。小区党支部联合住建局等职能部门,每季度开展物业管理服务质量考评活动,评比“红蓝黄黑”四色物业企业,并进行曝光公示,倒逼物业企业提供优质优价服务。
通过打造集宣传、活动、学习、议事、服务于一体的小区实体党支部阵地,高亭镇全域推进党建阵地建设,打造共融共享服务圈,更好发挥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