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全区上下正在深入学习“勤俭助学、赤诚爱乡”的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浙江省爱乡楷模、“浙江骄傲”人物、上虞区首届“最美乡贤”张杰事迹,当“张杰精神”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个时代的精神锚点,百年前的陈春澜先生同样被许多人忆起。
陈春澜,这位因投巨资建办春晖中学,在上虞家喻户晓,至今被人们所敬仰的上虞乡贤,他的荣光和崇高,不仅仅是从一个放牛娃历尽艰辛终成一代巨商和善用财富造福桑梓百姓,更在于他为建设新世界雏形,甘愿为社会奉献的思想境界和胸襟抱负。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和远见卓识,足可比肩同时期怀抱实业报国梦想的盛宣怀、张謇等民族资本家。
先生的高尚品格,在新的历史时期,依然熠熠生辉。
浙东虞北平原,有一飞来的四明山余脉,自西向东匍匐在平展的田野,高不足百尺,长不及二里,虽不那么显山露水,但其形却如一条卧龙蜿蜒起伏,九峰林立,一派葱茏。名如山形,自古便称横山。山南面阳,平畴沃野,亦是风水宝地,依山筑有大陈家古村落,为时已有千年。
富庶之地,亦有贫穷。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5月),春暮夏至的一个早晨,一声响亮的男婴啼哭声从横山脚下一处矮小平房传出,父亲陈锳充满了期待和喜悦,便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名渭,字日生,号春澜。由于贫困,自幼聪慧的陈春澜“不忍以读书耗家”,便早年失学,少时放牛,随父务农。每天早晚背篓拾粪以作肥料,被人戏谑地称作“狗‘污’(屎)阿渭”。可谁也不会想到,正因为他的勤奋,成就了今后十里八乡的最大“店王”(旧时虞北一带对老板、东家的尊称)而被乡民津津乐道。
不畏艰难 踏实苦干
清道光三十年秋(1850年),狂风大作,暴雨肆虐,曹娥江溃堤倒塘,虞北遂成泽国,稻谷颗粒无收。在生活无着、面临绝境的情况下,14岁的陈春澜随四叔陈雍亭去汉口汇丰钱庄做学徒。不料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局势动荡,导致钱业萎缩,一年后陈春澜学艺失业,怀揣4块银元回乡。与其兄一起到章家埠做小生意,又因世道维艰,民生凋敝,生意亏本失利。
艰难困顿之下,出路何在?在几番苦思冥想和心理挣扎之后,陈春澜背起简单的行囊,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只身一人到上海闯荡讨生活,由此迈入命运转折的大门。
初到上海,人地两生,好在农家子弟从小具有吃苦勤快的本质,在十六铺码头找到挑夫这个活计。19岁的年龄,放在别人身上或许已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大小伙,但陈春澜因自幼家贫、短吃少粮,长得瘦小力薄,繁重的挑夫苦力,实在难以承担。随着对周边环境的逐渐熟悉,陈春澜心生调换行当的念头。
换什么行当?陈春澜想到了自己曾在汉口钱庄当徒学艺的经历,也许凭这可以试试运气。于是,一个偶然的时机,来到台维洋行做学徒。由于从小经历坎坷,陈春澜十分珍惜这个学徒机会。期间,他认真学习洋行业务,又起早贪黑自学文化,并不畏艰难学习英文,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刻苦,弥补自身不足,满足洋行业务需要。两年后,因台维老板背弃定职加薪约定,陈春澜无奈辞职,转入惇信洋行。
惇信洋行期间的工作,是陈春澜人生中非常宝贵又十分重要的一段经历。因为人厚道,办事能干,深得老板的信任,先被聘为“跑街”,专司外勤,后升任买办(经理)。在惇信的10多年间,陈春澜以自始至终的兢兢业业和优异业绩,赢得老板器重和同行的尊敬,树立了良好的口碑,积累了广泛的人脉,为自己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而路遇落魄外商,无私施予援手,后又得到丰厚报答的故事,更在当时沪上传为美谈。一次陈春澜外出返回公司,途经外白渡桥,只见一位洋人坐在地上,面前摊着一张写有“生意失利,无钱回家,乞求相助,日后报答”的纸张。陈春澜想起自己曾经受过的苦难,顿生恻隐同情之心,问明情况后,当即答应将自己多年积蓄的300银元,借给素不相识、走投无路的德国不莱梅商人约瑟夫。时隔5年,清同治七年(1868年),守信重诺的约瑟夫不忘陈春澜的大恩大德,以4船呢绒作为报答重谢,陈春澜用自己的仁慈善良获得了一大笔资金。
锐意进取 成就辉煌
清光绪元年(1875年),来到上海已20年的陈春澜,从惇信洋行辞职,开始独立创业。此时的陈春澜,因有多年浸淫上海十里洋场的历练,具有了比常人更开阔的视野、更雄心勃勃的胆略和驾驭商海沉浮的能力。
陈春澜把创业的立足点放在货栈业,应该是敏锐地看准了上海开埠成为商业中心之后,货物运输这一重要商机。他在上海南市的“春记货栈”开业后,为各地客商提供堆放货物的场地,并代办托运。由于收费低廉,服务周到,深得客户信任,业务发展迅速,不久便相继在奉天(今辽宁省辽河以东地区)、直隶(今河北省部分区域)、东鄂(湖北省东部地区)、吴越(江浙一带),以及天津、汉口等地开设分号,业务遍布中国东部大部地区,除了货物运输,后来更以经营获利更高的皮毛为主。同时,陈春澜顺应潮流趋势,开设“成德丰”洋布店,成为上海最早经营洋布者之一。货栈业和洋布店收益颇丰,陈春澜积累了丰厚的资本。
如果说陈春澜独立创业、开办货栈,是闯荡上海多年的厚积薄发之作,并由此成为一名富商。那么在年已五十有二的时候,再次进军钱庄业,无异又是奋力搏击、惊险一跃之举。
回头来看,也许是早年汉口钱庄学徒埋下的种子,陈春澜心中一直就有在钱庄业开疆拓土、发展事业的夙愿。钱庄业表面上是一本万利的行业,实则是危机四伏、暗潮汹涌。对此,陈春澜以自己缜密的心思、超前的眼光早早布局,进行充分准备。他一面向已在上海钱庄界深耕多年的上虞同乡经元善、李济生等人虚心请教,一面又将几个侄儿送到好友的钱庄里做徒学艺,储备人才。在万事俱备之时,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3月)一个春光明媚、和风暖熙的日子,陈春澜控股创办的永丰钱庄正式开业,侄子陈一斋任首任经理。自此,陈春澜将货栈等实业交由其他侄儿管理,自己专注钱庄业的经营和发展。
钱庄业极具高风险,稍有不慎便就满盘皆输,陈春澜在实际经营中,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扎稳打,做到风控为要,步步为营。同时,认真学习国外金融业管理的先进理念,摒弃“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守旧观念,既投资参股其他多家钱庄,也允许经营者投资入股自己原先的独资钱庄。这样,永丰钱庄不但在大浪淘沙的钱业界站稳脚跟,而且事业如滚雪球,越做越大。特别是慧眼识英才,重用田祈原,不但使永丰钱庄脱颖而出,得到快速发展,更让人看到了陈春澜的不凡气度和识人用人的独到眼光。
出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的田祈原,小越田家人,其祖上田荆山便是著名的扬州盐商,原本门第显赫,家道殷实,后因种种原因,家道中落,直至贫困。清光绪五年(1879年),13岁的田祈原失学后,赴上海投靠父亲田继昌的好友陈春澜。两家本来就有特殊关系,当年陈春澜未发迹时,曾一度是田家的常客,受到田家的款待、接济和提携,因志趣相投,和田继昌义结金兰。田祈原来到上海后,陈春澜心念旧恩,立即将他安排到晋和钱庄学习钱庄业务。永丰钱庄成立后,陈春澜就让田祈原任钱庄“跑街”要职。
然而,好事多磨,免不了坎坎坷坷,田祈原在永丰当“跑街”的第一年就吃了“倒账”,一笔款子无法收回,损失极大。为此引起同事们的埋怨和非议。陈春澜力排众议,认为田祈原虽有“倒账”,但确有客观原因,为偶然失误,其人头脑灵活,胆大心细,人品诚实可靠,将来定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免去“跑街”之职,后来更是加以重用,让田祈原接替陈一斋担任“当首”(即总经理之职),田祈原感恩万分,更加发愤努力。
田祈原担任永丰钱庄总经理后,不负众望,充分发挥自己高超的业务水平和良好的个人声望,钱庄不断扩大发展,盈利十分可观,实力大增20余倍,令业内人士惊叹不已,都称赏他是钱庄的“财神菩萨”。田祈原成为陈春澜十分信赖和非常得力的助手,并由此开启钱庄业的扩张版图。陈春澜的个人财富也得到快速增长,迅速成为一方巨富,被上海钱业界称为“领袖人物”。当时上海滩曾流传一段民谣“山西康家,宁波方家,慈溪盛家,不及横山陈家。”
爱国爱乡 尽显担当
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之后,陈春澜更加心心念念桑梓之地上虞。他把在沪汉等地的货栈、钱庄全部交由三个侄子接办,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自己58岁这年,回到家乡横山大陈家的“春记里”居所(“春记里”建筑规模与现存的“同兴里”相仿,上世纪70年代因兴办企业被逐渐改造拆除),以“能致富,尤能善用其富”的高贵品质,乐善好施,造福乡里,续写更为高光的人生。
清光绪二十五年初秋(1899年),上虞遭遇特大台风暴雨,曹娥江后郭堤塘溃堤,洪水浸淹虞北大部地区,陈春澜心急如焚,到坍堤现场察看,当场捐银1万两用于修复江塘、恢复生产。民国四年秋(1915年)狂风怒潮致使曹娥江下游南汇一带堤塘大面积坍塌,虞北再成汪洋泽国,陈春澜的心被灾民忍饥挨饿、流离失所的悲惨场面深深刺痛。他带头捐巨资,会同同乡好友王佐联合发起抢修南汇堤塘工程,以保百姓平安和生计。翌年工程完工后,乡民感恩陈王两公功德,在当地镇海庵立旌表,挂两公画像,敬若神灵。
同兴里,修缮后的陈春澜故居
连年水旱灾害,使得曹娥江沿岸大片农田被毁荒芜,乡民生活贫困,苦不堪言。陈春澜为此夜不能寐、食不知味,往返奔走于丰惠西溪湖和章镇大浸畈等地,向有识之士讨教对策。后决定建办春泽垦牧股份有限公司,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种植水果、桑、麻、稻,养殖猪牛羊等,几年垦荒种植后,迅速改变了贫瘠荒芜面貌,成为物产丰饶的沃土良田。“为改良农事,劝诱农民”科学种田,又在垦牧公司附设农事试验场,后又建办大同殖业银行,支持当地农户发展生产,改善了农民生活。陈春澜建办的春泽垦牧公司和大同殖业银行,不仅是上虞第一家农业实业公司和第一家银行,成为近代史上上虞现代农业的先驱,受到当地百姓的称颂,更是他作为金融巨子在实业救国、为民生利的生动实践。他在《垦牧公司第一次股东会演说公司成立之历史》中的殷切陈词,彰显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和远见卓识,“借各股东资本之力,以成鄙人建设一新世界雏形之志,以雪中国地方不能自治之耻,虽牛马于社会而不辞也。”陈春澜为建设新世界雏形,甘愿为社会当牛做马的思想境界和胸襟抱负,足可比肩同时期怀抱实业报国梦想的盛宣怀、张謇等民族资本家。
幼年失学的经历,给陈春澜留下了痛切记忆,使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呈报春晖学堂的文案中,他深情地写道“职幼年失学,壮岁经商,勤苦所得,薄有余资,兹念桑梓之乡,尚未建立一校,心迄不安……职余年无几,为地方培养人才,亦国民应尽义务……”,其浓烈的家国情怀天地可鉴。正是抱着这种赤子之心,回到家乡后,他倾心捐资办学,先是出资兴办上虞算学堂,开上虞新学之先河,后又捐资助办上虞县校(上虞第一高等小学,今丰惠镇中心小学前身),以外孙袁馨名义捐6000银元,在百官创办师范传习所,等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陈春澜出资5万银元,在小越横山建办小学堂,圆了为家乡建校办学之梦,少年胡愈之也曾在这里拜师学习古文。他亲自给学校定名“春晖学堂”,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心迹表露无遗。
民国八年(1919年6月),为实现“拟办至中学程度为止”的夙愿,陈春澜欣然接受王佐、经亨颐建办私立中学的建议,出资20万银元,在驿亭白马湖畔建办春晖中学,成为上虞教育史上的一大盛事。并委托田祈原(即春晖中学校董中的田冰)全面负责学校基建,三年后的1922年9月,春晖中学正式开学。令人惋惜的是陈春澜已于1920年2月病逝于横山春记里家中,享年83岁。陈春澜未能参加开学典礼,未能见证后来春晖中学“北南开,南春晖”的辉煌,着实让人遗憾。
陈春澜先生离世虽已有百年,但他和侄辈一起建造,寓意着同心同德、共同兴旺的“同兴里”,依然轩宇巍峨,雄踞在小越横山南麓。先生的爱国爱乡情怀、实干担当精神、仁慈大爱的道德情操,在新的历史时期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100年后的今天,上虞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生当年日夜担忧的曹娥江江堤安危,随着海塘“安澜工程”的实施,将从100年一遇提升到300年一遇,上虞百姓安居乐业,富足小康。先生生前牵肠挂肚的教育事业,更是突飞猛进,上虞是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浙江省教育强市、省首批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获得全面发展,得到健康成长。春晖中学更成为百年名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用之才。如今,上虞这座城市日新月异,处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如若先生有知,定当自豪不已,含笑九泉。
横山不老,春澜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