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潮评丨以“互助献血”的幌子变相卖血?“血荒”才是症结

    潮新闻 评论员 王彬2024-05-28 11:40全网传播量20.3万
    00:00
    00:00

    图源视觉中国

    据法治日报报道,前不久,北京市民李昭(化名)的亲戚从外地赶到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做手术,手术需要用血,医生让家属在采血点献血400毫升。如果亲属无法献血,也可以“想办法”——花2000元找人代为献血400毫升。所谓代为献血,即有人在这家三甲医院里发小卡片称可以“互助献血”:如果有患者需要用血但家属又不能献血时,发卡人可以找人代为献血,但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众所周知,我国实行的是无偿献血制度,血液不能交易和买卖。按道理讲,在我国,“互助献血”的本质就是无偿献血。但这个案例的情况,显然已经超过了“无偿”的范畴,毕竟2000元是真金白银,这其实就相当于以“互助献血”的幌子,行“变相卖血”之实。

    从媒体调查来看,“互助献血”式的变相卖血,已不是个例。一般来说,都是相关医院血库里没有足够的血量,再加上患者亲友之前没献过血,或者是只有外地的“献血证”当地医院不认,现在患者亲友的身体情况又不允许“献血”,又没有人愿意帮忙无偿献血。这种情况下,“互助献血”式的变相卖血,就成功“补了缺”。

    有需求就有供给,尤其在正当供给缺失的情形之下,灰黑供给,自然就会出现和滋生。患者和所谓的献血者,一个缺血,一个要钱,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一些地方的医院门口,这类“互助献血”的广告,也随处可见。在医院缺血的现实下,为了不耽误救治病人,对于这种变味的“互助献血”,不少医院和医生,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上种种可以窥见,这里面确实透着现实的无奈。

    可如果任由这类事的发生,既动摇和蚕食着无偿献血的制度,也容易进一步放大“献血”的各类风险和隐患,无论是患者还是献血者,正当利益都可能受损。

    多年前,就有媒体报道,有“血头”通过互助献血卖血牟利,“血头”拉人卖血,六百买进两千卖出,形成了一条灰黑利益链条。相关部门也不乏监管和打击,但效果都不明显,以至于到今天,类似“借血牟利”的情况依然在现实中存在。这也再一次说明,症结可能不在于“卖血牟利”本身,而是在于血液供需矛盾突出导致出现“血荒”的客观事实。若不解决“血荒”,只是加大对卖血的监管打击力度,恐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血荒”并不是一个新现象,其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个是社会上无偿献血的供给可能确实跟不上医院用血的需求,另一个是在一定区域内,可能血液总量是够的,但却分布于不用地方不同医院,科学整合调配起来,确实有困难。

    在此背景下,“血荒”的破局路径,也随之明晰,既要想方设法让更多人加入到献血行列,充实血库,同时,在全国或者在一定区域内,建立血液调配库,完善血液联动分配机制,进而实现血液资源统筹调配。在大数据和数字化的今天,血液的科学且及时调配,是可以实现的。此外,献血信息也应该“上网”并实现“全国联网”,使无偿献血者异地用血,不再是一个问题。

    最后,想和所有人说一句:无偿献血,是义务,更是责任。如果每个人都能有“共享”的理念和精神,多为他人和社会做点实事,那自己有需要时,也不会陷入困境,那些想非法牟利的人,恐怕也很难有空子可钻。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