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印记 | 良法促善治,之江大地绘出平安幸福景

潮新闻 记者 徐新怡 通讯员 黄昌聪 邱慧敏2024-05-28 07:09全网传播量1.6万
00:00
00:00

潮起之江,生机盎然。平安是民心所向,更是发展之基。2004年,浙江省委高瞻远瞩擘画实施平安浙江建设战略,开启了平安中国建设省域先行实践之路。

浙江省司法行政系统不断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夯实平安建设基层基础为主线,打造了一系列平安浙江建设标志性成果,近年来连续3次获评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单位。

透过浙江司法行政系统这扇窗,串联起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平安法治浙江建设的美好画卷跃然眼前。

坚持法治保障,交出人民满意的普法与依法治理“答卷”

法治是平安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的核心利器,而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是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区的基础工程,也是实施“八五”普法的题中应有之义。

“先学法再出发,送餐再忙也要遵守交通法规。”近日,绍兴市上虞美团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里,普法老师正为外卖小哥讲解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知识。

这样的“法律聚会”,每个月都会有。这些普法老师是来源于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单位的专业法律职业从业者,受邀在此授课,聚焦以外卖小哥为主体的新业态从业人员法治素养提升。

绍兴市上虞美团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

2022年来,作为“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全国唯一省域试点,浙江首创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实践载体,培育省市县三级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1019个,实现新经济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广覆盖,每年服务、观测对象超1000万人次。

为了更好地服务“三支队伍”建设,全省各地多措并举推进分层分类精准普法,共同锻造公民法治素养提升的“浙江样板”——杭州市构建市域公民法治素养(1+X)基准体系,发布网络直播行业从业人员、快递行业从业人员等法治素养基准行业版本;宁波市建立村(居)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常态衔接指导工作机制;桐乡市通过大数据建模、数字人技术应用,打造“数字普法人”;德清县打造“有德小子”公民法治素养观察团……试点工作以来,浙江积极探索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省域路径,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

桐乡市“数字普法人”普法场景

趣味短剧推动普法宣传新模式

全民守法普法,基础在基层,重点也在基层。作为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的起源地,20多年来,浙江基层民主法治的“沃土”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经验——武义的“后陈经验”、象山的“村民说事”、桐乡的“三治融合”……截至目前,全省共建设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72家、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5593家,培育乡村“法律明白人”18万余名,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法治乡村建设之路。

如今,浙江正在总结提炼“后陈式”乡村治理法治化经验,不断拓展现代民主法治理念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路径,民主与法治共建、活力与秩序共筑、共富与共治并举的基层法治建设新格局在之江大地徐徐展开。

《后陈月报》上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报道村内大事和村务村情

深化多元调解,绘就平安善治好“枫”景

如何通过家庭“小和谐”促进社会“大平安”?被誉为“东方之花”的调解工作给出了答案。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吉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考察,他强调,要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殷殷嘱托化作前进动力。浙江以县级社会治理中心为牵引,着力加强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解组织建设工作体系,建立社会治理中心自上而下分级交办、基层网格自下而上排查报告、专业力量全域全量兜底化解的人民调解工作体系。如今,这朵“东方之花”,已经开在了群众生活的日常点滴中。

天台县赤城街道桃源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老施调解工作室 人民调解员合照

德清县不断深耕迭代“德清嫂”调解品牌,整合驻村法官、律师等力量,组建成一支多元化、专业化的调解团队;江山市组建医调、婚调等14个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并结合产业特点成立木门行业、规上企业等专业调解组织;义乌市成立全国首家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外调外”的新模式构建了商城和谐新机制……在浙江,人民调解已经不再是单打独斗,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等多元调解力量不断融合,各有特色的调解品牌用“盆景”绘出了平安善治好“枫”景。

“德清嫂”调解工作室负责人赴舞阳司法所参与基层治理工作

全国十大人民调解专家杨光照调解工作现场

近日,吴兴居民小赵发现卧室渗水,找物业公司得到的回复是“无法解决”,他打开“浙里办”APP,进入“浙里调解”应用上传了他的烦心事,数据流转到所在区域的调解工作室,不到半天,物业工作人员就上门解决了问题。“通过手机就能全程追溯纠纷调解的进度和结果,让我们老百姓更省心!”

烦心事顺利解决的背后,是浙江推动“大数据+调解”迅速发展的写照。2023年,全面迭代升级的“浙里调解”应用在全省上线,与“浙江解纷码”“矛调协同系统”“共享法庭”等平台数据对接,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民生暖色折射出平安成色,调解这张亮眼的“名片”,让平安浙江建设成色更足、优势更加彰显。

强化风险防范,下好主动创稳“先手棋”

平安建设的重点、难点在基层,而司法所扎根基层、直面群众,是司法行政系统助力平安浙江建设的第一道屏障,在这道屏障中有个重要的一环——安置帮教。

2023年7月,服刑20年的老吴怀揣着新生的希望走出监狱,没想到现实给了他狠狠一击——前妻断联,儿子去世,母亲为还债卖掉了家中唯一的房子……与社会脱节的他会不会破罐子破摔?承担他安置帮教工作的上城区司法局小营司法所为他制定了“重生计划”:暂时隐瞒其儿子的事情,联合社区落实帮扶政策,根据相关规定为其申请专项救济金、办理低保,并帮助他找到了裁缝厂的工作。

如今,老吴开办了个人服装工作室,在司法所的搭线下,他还与入狱前已谈婚论嫁的女友重新取得联系,并顺利恋爱结婚。“曾经的我无比惶恐,是司法所的工作人员给了我继续生活的勇气。”

安其身方能安其心。安置帮教人员作为社会边缘化人群,其个人及家庭易出现许多问题,做好安置帮教工作不仅关乎刑释人员的个人命运,更涉及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我们坚持帮扶与教育并重,用司法温情预防和减少他们重新犯罪。”浙江省司法厅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处长孙铁峰介绍,近年来,浙江把安置帮教工作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部署开展临释人员服务教育、监地衔接完善提升、重点人员集中排查、帮教基地质效提升、社会救助政策落实等“五大专项行动”,并充分发挥各地产业优势,开展直播、药膳、瓷器等技能培训,不断推动安置帮教工作提质增效。

2023年以来,全省向安置帮教对象发放各类救助金、救济金328万余元,临时安置有特殊困难的安置帮教对象209人次,帮助失业登记563人,推荐就业658人,提供公益性岗位落实就业123人,累计帮助安置帮教对象在企业和实体经济就业2000余人。

如今,一幅用良法善治绘就的平安幸福图景,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正展现着“平安法治浙江”的勃勃生机。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平安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