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历经千年传承,端午节汇聚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与饮食文化等诸多民俗活动,其深邃且丰富的文化内涵令人赞叹。
嘉兴的端午习俗是以纪念春秋末期吴国名将伍子胥而展开的。嘉兴百姓素有“五月五日,时迎伍君”的传统。特别是自2006年起,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逐年举办,使得这一民间传统得以恢复、传承与弘扬,成功打造了独具嘉兴特色的“端午”文化品牌。该节庆体系涵盖了祭祀伍相、子胥庙会、龙舟竞渡、裹粽大赛、香囊展示等多项活动,展现了端午节日文化的丰富多彩。
2008年,“嘉兴端午习俗”被列为浙江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2010年,“中国端午文化研究基地”花落嘉兴;2011年,“嘉兴端午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嘉兴端午”成为最经典的“中国味道”……
时至今日,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已经跨入第18个年头。如今,“过端午,到嘉兴!”这一口号已深入人心,成为嘉兴端午文化的鲜明标识。
来嘉兴,过个端午
本期作者:梁铮
在江南地区的五、六月间,清晨一睁开惺忪的眼,一股独特而微妙的气息便会悄然飘入鼻腔,它悠然弥漫在空气中,成为“端午”佳节即将到来的无声宣告。这一传统节日,承载着祖辈们世代相传的文化记忆,岁岁年年,如约而至,步履匆匆。端午岁在阴历五月,古语曾云:“仲夏端五,端,初也”,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这一节日的初始之意。
嘉兴的端午节,在人人吃粽子、喝黄酒之余,便是几乎家家要门悬艾叶、菖蒲、蒜头等,以镇妖辟邪了。在中午时分,漫步于楼道之间,见邻居家飘出阵阵焚熏艾叶、苍术和白芷等中药材的味道,这是要达到赶在初夏驱蚊蝇的目的,确保生活环境的卫生与安宁。
记者 王志杰 摄
在幼时,家中长辈常于床铺之下、桌角之旁喷洒雄黄酒与石灰,以灭菌逐害。又或在我们孩子额头用雄黄抹上个大大的“王”字(女孩子会挂上好看的香囊),以祈求平安健康。此外,有些小镇女性在闲散之余,亦会自制“午时药茶”,午后呡上几口,以避暑气入侵。在江南地区,母亲们于端午节之际,还会利用零碎的布料,精心剪裁成虎头饰品,供孩子们佩戴于胸前,用以辟邪驱灾。只因后来雄黄终究含毒,剪布又嫌麻烦,加之时代车轮迅捷,现时的新派家长们“护子”心切,早已不兴这些传统习俗了。
午后出门,夏风掀动落叶的大街上,行人如织,空气中一股股刺鼻的气味渐渐浓烈。很快,满身满衣都抹不走。那一刻,我想,不止江南,满中国乃至华人地区,该有多少人家会在同一时段周计着这些焚叶洒药制汤的旧俗,正所谓“月惟仲秋,日在端午”了。
傍晚,我有幸在谈公路小菜场选购到了黄鳝,这是一种产于江南水乡、形态如蛇的独特鲜美野味。我自小就特爱食水产。因此在选购时,我特地向摊贩请教了辨别野生黄鳝的方法。据他介绍,通过观察黄鳝的尾巴,若显得细长,则很可能是野生的品种。尽管其价格略高于其他摊位,但我猜测这应该是野生黄鳝的缘故。尽管我平素肉类少碰,但早年一道由家父做的叫“白焐肉”的立夏美食却也是我的最爱。那是把整块上好的鲜猪肉洗尽后,直接投入待煮的米锅中,待米饭熟了肉也透了,取出后趁烫快切装盆,蘸蒜酱食之,其味鲜美无比。这是迄今为止,我在除端午仍会想到的一道在粽子、黄鳝以外的又一舌尖上的巧味。
入夜,华灯初上,街头一些沿街餐馆或邻家厨窗内又间或飘出了奇香混杂的悠醇之味。我忽恍悟,其实,这端午之味,多么奇特。百草,美食,人家,古今。多么东方,多么中国,又多么江南。我终究不是《白蛇传》里的白娘子,对这驱百虫的怪味多少还能适应,无须戴上口罩避之。
记者 王志杰 摄
端午的味道,是儿时的味道,是故乡的味道。嘉禾人家,户户端正。我忖,此刻这江南的味道,与一些大牌香水相比,也丝毫不弱,它令我倏然陶醉其间,久久难以自拔……
(栏目监制 毛传来 策划 李茸 沈烨婷 见习编辑 李洁薇 本期作者 梁铮 (嘉兴市委宣传部、嘉善县委宣传部荐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