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庆余年》范闲要继承的“内库”,存着皇帝的“私房钱”

    潮新闻 记者 赵茜2024-05-27 11:42全网传播量20.1万
    00:00
    00:00

    今晚,年度大剧《庆余年2》迎来小高潮——

    范闲和林婉儿成婚,继承“内库”财权,观众最期待的财权之争即将拉开序幕,下午,不少眼尖的网友发现,这部剧豆瓣评分已从开分时的7.1涨至7.4。

    “内库”其名,乍一听像是作者和编剧开的玩笑,有点谐音梗,但实际上,历史上的内库自秦汉以来就是皇权的代表,有着极高的政治地位。

    一种诙谐的说法,内库中存着皇帝的“私房钱”,历代皇帝为了“守财”,可以说费尽心思,在中国财政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趁着电视剧播出,我们来聊聊内库。

    内库,皇帝的金库

    在中国古代,“内库”有许多名字,如大盈内库、内藏库、内承运库等,虽然各个朝代名称不同,但都意指皇帝贮存私财的仓库。

    这里的私财,指的可不单是钱钞,还包括金银、珠玉、缎匹、纱罗、布帛、香药等等。

    与“内库”对应的,不是“外库”,而是国库。

    国库的名称,也随朝代的发展产生变化,比如,唐王朝期间,就以“左藏库”代指国库,史载“国家旧制,天下财赋皆纳于左藏库”(《旧唐书·杨炎传》),由此可见左藏库的重要地位。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都是“库”,国库与内库有没有区别?

    当然有。

    历史上,国库一般是附设在财政机关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管理制度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权力界限;

    作为皇帝金库的内库,则为君主财权所掌控,管理模式以“内廷化”为主,简单来说,许多朝代的内库皆由宦官掌握。

    虽说是皇帝私库,内库仍在国家财政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以唐代为例,学者许超雄指出,唐宪宗任用宦官参与战争时期的财政运营,大量支出内库财物用于供应军队,由此内库的地位和作用突显,逐渐成为了国家财政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财政逐渐形成了内库与国库“二元”格局;

    宋代皇帝还将内库资金用于激励官员,刘守刚在《何以帝国:从财政视角再看中华史》中写到,为了赢得官员的忠诚和工作效率,君主屡屡从内库中拿出钱物,激励官员,赏赐的钱财甚至常与正式官俸相当,“在宋代君主看来,激励的重要性超过了财政成本的约束性。”

    但他也指出,君主赏赐在制度上缺少理性的标准,而且激励效果如何事实上很难估计,“这个不仅是今天的看法,其实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屡次谏阻皇帝给官员大量赏赐。”

    内库敛财的方式,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活力,学者孙晓莹在《生息银两政策与内库银借贷》一文中提到,清朝内务府为了增加内库收入,将内库银两借贷给商人等,“这种方式不但增加了内库收入,改善了内三旗人的生活,而且还通过内务府商人的再次借贷,为民商发展提供了动力。”

    谁在抢皇帝的“私房钱”

    理想状态下,内库与国库,应该互作保障,为中央集权护航,但实际上,两者间存在微妙的“博弈”关系——

    为了给内库敛财,皇帝常从国库中搬取银两,而国库空虚时,朝臣也指望皇帝能“搭把手”,从他的口袋里掏出点钱;

    一个例子是,唐代德宗鼓励进奉,朝廷正库收入为皇帝内库所侵夺,因此,宦官通过掌管内库,得以扩大财权,肆意掠夺民众财产。学者孙小燕指出,德宗朝遗留下的财政乱局,间接导致了唐代“二王八司马事件”。

    为了充盈内库,皇帝还会和国库“抢”贡品,要求各地每年必须向内库上交一定数额的财物,宋代就是一个典型——

    地方官员为按时“上供”,常要巧立名目,盘剥百姓,以至朱熹感叹,“此民力之所以大穷也”。(《晓说》)

    只想“赚钱”不想“花钱”的皇帝也大有人在,他们不仅拒绝私藏济公,还禁止主管全国财政的部门干涉内库——

    “庆历年间宋夏战争爆发,但内藏库并未及时因应,表中庆历年间的支出很少。宋金战争也是如此,内藏库在北宋后期积攒了大量的金银钱物,但宋钦宗宁愿用其来讲和也不愿组织军队进行动员作战。”

    学者崔玉谦认为,宋代财计的窘迫,很大程度是由于宋代的皇帝对内藏库(内藏库系统)等储备财赋并未有效、及时支配造成的。

    宋真宗就是禁止朝臣干涉内库的代表皇帝之一,他规定,“内藏库专副以下,不得将库管钱帛数,供报及于外传说,违者处斩。”由此,内库“储积盈缩,则有司莫得详也。”

    ……

    类似于此微妙的对抗看似微不足道,却大多导致了皇权的悲剧,某种程度上说,公私矛盾逐步加深导致钱的问题积重难返,最终推动了一个又一个帝国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