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晚潮|红领巾的故事

    潮新闻 金慎言2024-05-27 03:05全网传播量1069
    00:00
    00:00

    曾外孙北杨去年7岁上学,今年“六一”是他入学后的第一个儿童节,学校忙着准备儿童节的各项事宜,要求家长配合:要准备白色服装,学会挂红领巾、行队礼、唱队歌等,其紧张、忙碌有如高考学子。

    孙女二胎,刚在去年底生了个女儿,只4个多月,本来儿子的接送、检查作业已够劳累,但为了使儿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孙女仍郑重其事,一丝不苟,最近连续收到她发来的视频,看着小东西挂着红领巾煞有介事地行队礼、听着他用普通话,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时,瞬间脑海里浮现出1952年我入少年先锋队的情景。

    少先队员参与入队仪式

    1951年,老家陈溪太平山土地改革胜利完成,农民的生活理念随着新分的田地而大有改变,村小学生猛涨到40余人,初小毕业生11人,全都去岭南阮庄的徐家祠堂里读高小,这以前村里只有三四个高小生。

    阮庄离家约3公里,早上,我们常常两三人结伴而行,肩上斜背一个小书包,手拎一只田螺篮,内放一只大碗盛饭,饭边焐上干菜或腌笋,上面覆一只小碗,到校第一步工作,就是把冷饭放到厨房的指定位置上,中午,由厨房蒸热再吃。

    1952年“六一”前夕,学校公布新生少年先锋队队员名单,我和同村的4个同学榜上有名,大概那时入队注重成绩较好、守纪律的学生。 “六一”入队宣誓要服装统一,上身必需穿没有补丁的白布衫,这件事把母亲难住了,父亲虽是小学教员,可家里也没有白布衫,问遍了台门里的邻居,他们都是余姚土布的,不但厚重且不白净,最后母亲瞒着我向五间头小婆婆借来一件阿九叔穿过的白衬衫。

    小婆婆,我近房的奶奶,她在上海做奶娘时,遇到了一户好东家,由老板介绍,小婆婆的儿子九如在印刷厂工作。可小婆婆命苦:有一年因家有急事要回家,九如为省几角车钱,坐在长途汽车顶上的行衣架上冒风受寒而得病,英年早逝。土改时小婆婆也回了老家,守护着几亩新分到的田地。小婆婆含着眼泪对我妈说,“悬岩宁(指母亲),去年鸿仕儿子去读嵊县师范时,我送了他一件蓝的,白的一件还在,簇簇新的,但我要提醒侬,千万莫说九如穿过的,要说小婆婆上海东家送的。”母亲犹豫了一下说,“小婆婆,我心里有数,伢用过还侬。”

    入队宣誓典礼开始了,全场掌声响起。我们新队员在辅导员的带领下,排着队走到台上,排成两列,因为白布衫大多是父叔辈的,个个像穿着长短不一的长衫,我的一件反领白衬衫虽熠熠发光,光彩夺目,因我个子小,显得更长。当我们面向队旗,举起右手时,台下一片静寂,誓言响起:我决心遵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入队后我感到很自豪,也十分珍惜红领巾 ,每次回到家后,折叠好放进书包里。少先队员对我也产生了无形的压力,每天晚上开始在煤油灯下读书做作业。可我们那时都用毛笔写字,我的一支小字笔竹套管漏水了,第二天我发现红领巾上有块小小的墨迹,我哭了不敢去上学,母亲仔细地端详后,笑着说,“你多折一爿,墨迹就看不出了,晚上回来娘给你洗。”我破涕为笑,背着书包出了门。

    1953年春季,学校开始卫生检查,主要查指甲、项颈、耳朵和红领巾,而我的红领巾最鲜艳,最清洁,受到李校长在学生大会上的表扬,其实这里有个小秘密。

    1953年春节,我和父亲去悬岩外婆家拜岁,外公特别器重我父亲这个穿长衫的教书匠,而外婆更宠我这个外甥皇帝,我有点像鲁迅《社戏》里的迅哥儿,有些任性:满桌的粽子、年糕、芝麻汤圆不吃,却拉着外婆去灶间里煨糯米年糕。

    糯米年糕正方形,像当今早餐店的糍饭糕,糍饭糕是油炸的,而糯米年糕是煨的。我和外婆并坐在烧火凳上, 我解下红领巾放在外婆膝盖上,当我拿着一块香喷喷糯米年糕奔出灶间时,外婆还在煨年糕,当我再次回到灶间还想吃时,有眼疾的外婆却拿着半块烧焦的红领巾在暗喑流泪,我也放声大哭……后来,家里买了一块,二舅送来一块,可以断言:我是岭南乡小唯一拥有二块红领巾的学生。

    虽然时光过去了70多年了,每当我看到红领巾,童年时光总会像放电影一样纷至沓来,记忆犹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