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2024毕业展将在6月1日晚上正式开幕。
今年毕业展主题为“世界树”,将在八大展区全面铺开,包括中国美术学院的象山校区、良渚校区、湘湖校区,以及浙江美术馆、浙江图书馆之江馆、世界旅游博览馆、全山石艺术中心、天目里几大公共展馆展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展区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生活力7.0 处处天天人人
百余年来,“创造”成为当代世界共同的圭臬,甚至是衡量民族与文明的标准;“创造”二字还横贯社会与生活各个方面,无创造似乎就缺了一种兴味、丧失了基本要求。
然而当我们讨论创造时,言及的是什么?
陶行知在80年前的《创造宣言》中讨论了教育中的创造、生活中的创造、成长中的创造、单调之日的创造、绝境中的创造、点滴的创作和整体的创造、凡人的创造……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都是“创造之神”爱住的行宫。在现代政治经济体系与话语中,创造可以是科技的进步、生产的提高、需求的发现,不仅产生政治价值,也产生经济价值。在身边,也有言及创造是个体与集体的实现,甚至是一件艺术作品的完成。
然而有过艺术经验的人都能感知,创造并非只是实现前所未有之物,还包括对意义的重新体认与建构,这是艺术最独特且重大之处——它需要敏锐的观察去探寻对事物的感觉,也需要对世界展开切实的经验,包括对他人的理解,以及对生命的态度,其中的感受力、想象力、实践性,为我们打开通向创造的大门。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的同学们坚持以艺术经验为基本,延续“生活力”一题,在遍布大地的空间中、在历史与当下的日常体系里,以行与言,重新体认与建构所处的每一处、所在的每一天,及其投身社会进程时创造之可能。
电影学院|树的间隙
树状结构是当我们将某种文明或学科的知识体系视觉化时所采用的一种经典图式。然而当我们进行这样的比喻时,当我们顺着它的根系、主干、到蔓延开的枝叉向上看时,那就像是一张密集的、不断生长的、渴望遮天蔽日的网。自然,我们都希望用语言和知识能够完整地解释这个世界,能够参透世界的所有的奥妙,说出它所有的秘密。但事实也正像这颗树一样——总有间隙。那间隙正是我们的符号体系未加填补的空白,是在我们层层能指链条所不能及之处,是自然之光得以洒下的地方。
在神话式的前语言阶段,物的存在本来是一种没有缝隙的充盈,是无可名状的太初之混沌,可随着语言的进入和知识的构建,秩序化、差异性也随之出现了,并通过语言本身刻写在人的无意识中。面对世界的真实与复杂,语言以命名的方式将物区别开来,形成一堆自身无意义的能指的互相指称的链条,它的意义因其自身根本上的缺失而不断流变。
语言必然不能完满地表达物的全部精神,所以语言一旦被使用,它所表达的就必然不完整,必然有亏损,必然是有偏见的。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们知识的枝杈所及之处,也是我们满怀成见、深受蒙蔽之处。
在这个技术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语言更是将我们与世界之真实、与生命作为感知之本源扯得越来越远。但另一方面,语言所不能及之处,也是就知识树上那枝杈的间隙,那空白与未知的地带,还闪耀着这个世界未被命名的混沌。如果说是文字语言形成了枝杈,那么电影语言需要走向的就是那个“间隙”——我们明明应该能够感知、却因为语言无法表达而认为自己从不拥有的混沌。阳光,世界最原始的光线穿过这个空白之处,树的间隙,在这里,我们得以重新打开自己的感知,以生命的视角重新看见世界。
手工艺术学院|手•艺•道
2024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主题“世界树”在哲学、宗教和科学等领域中也有各种引申和象征意义,在不同文化中被描述为连接天地的存在,象征着平衡、和谐和生命的源泉。手工艺术不仅是传统的工艺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在“世界树”的意象下,手工艺的实践与表达也是探索人类与自然、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平衡和和谐。手工艺术学院的主题“手•艺•道”强调手工艺的传承和创造,探讨手艺的本质、技艺的传承以及工艺的道统。通过“手•艺•道”主题,让学生们思考手工艺的内涵、认识手工艺的多重意义和社会影响,以及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关系。
“手”强调手工艺术学院的创作是学生们通过手工制作探索不同的手工技艺,如陶艺、玻璃、金工、漆木工艺等。手的参与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材料的质感、工具的使用和技艺的熟练,并在创作实践中反思和发展传统手工艺。“艺”代表手工艺术学院鼓励学生们在手工艺作品中发挥个人创造力和艺术表达。学生们可以运用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来创作独特的手工艺品,将文化、故事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中。这样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表达不仅仅是对手工艺技术的运用,更是对艺术和美学的追求。“道”代表着手工艺术学院关注手工艺术的道统。学生们需要尊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多样性,思考手工艺可持续发展、文化保护和社会责任。同时也要思考手工艺如何与现代社会和技术发展相结合,以创造有意义和时代精神的手工艺术作品。
“世界树”作为一个象征,提醒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并思考个体与世界的关系。手工艺术学院的主题“手•艺•道”也是引导学生们思考个体手工艺术创作者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培养毕业生们不仅具备扎实的手工技能和艺术创造力,还能够深入地思考手工艺术的本质、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希望他们成为在手工艺领域具有道德觉悟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者和传承者。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展区
创新设计学院|意识矩阵
在意识矩阵中,亿万意识火花交织,形成无边智慧之海。它超越个体和时间,集结人类智慧。人类在矩阵中共同探索、创造,分享知识、智慧与梦想。矩阵通向觉醒和认知,拓展思维边界,理解宇宙奥秘,审视自身和世界,意识与宇宙融合,创造新世界,连接智慧共同体,向更高境界迈进。意识矩阵是进化旗帜,是人类追求真理、智慧,通向新世界的道路。
视觉传播学院|世界投影
对世界的凝视长期以来被忽略了,因为它始终有一部分位于我们视域的盲点。斯坦利·卡维尔提醒我们“透视法不再能够代表我与世界间的距离,它以我为坐标确立世界的位置,把世界摆置在我面前,从而使我忘记了世界同样在我身后和我在世界之中。”按照胡塞尔的图像意识分析,我们观看任何一个画面或景观的时候,三个客体都会同时存在,但是我们的观看经验中却永远只有一个显示出来,另外两个成为经验的世界背景,而没有进入经验。我们对它们“视”而不“见”。
投影,将世界一分为二的同时也隔绝了内外。在康德那里,投影平面是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不可穿越的边界;在罗蒂看来,这是必须被克服的现代哲学和自然之间的表象之镜;对拉康来说,它是隔绝和确立实在界(the real)的屏障。
世界投影不是实在而是幻相,这幻相却不是简单的、歪曲的假象或错觉,而是一个结构性的虚构实体,正是这一虚构实体建立起我们关于真实世界的表述,世界投影不是本质而是工具,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借用低维世界的工具来窥测和推演高维世界的本质,借假修真、幻里求觉。世界投影不纯粹处于想象的一边或者单纯反射现实的一侧,它介于二者之间,介于视界交织之处,通过投影,以及投影描摹测绘的实践,我们才得以获得“现实感”的框架,看见的“世界”,“世界投影”才具有“世界模型”的意义,一个可以“观世界”的“世界观”。
在此,我们仿佛又一次回到柏拉图的洞穴之内。作为投射-观看的机制,世界投影与柏拉图的洞穴看起来很相似,唯一不同的是:柏拉图的囚徒们面对墙壁时,必定会看到自己的投影,而世界投影却是一个无我的世界,缘于它预先就已经是一个“我”所看见的世界。
时尚设计学院|“我”和世界之间
世界(World),由“世”(时间)和“界”(空间)组合而成,即所谓由所有时间和空间组成的万事万物,在现代语境下意为对所有事物的代称。而探讨“我”与世界的关系,这是一个横跨千年的古老命题。人类自古仰望星空,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有着各种各样的讨论。“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彼」即外在于个体的客观外界,「是」则指个体内化的感官视野,认知世界的过程是向外界探索和对内心探寻的有机结合,而自我的定位恰恰在这永恒的追寻中逐渐明晰。当今时代,迅猛膨胀的信息铺天盖地,世界被无数的符号和图像解构成割裂的岛屿。真实沦为影像,影像却升格成看似真实的存在(居伊·德波,《景观社会》)。身处在意识和实在的边界,“我”在世界的虚幻和真实中每一次对自我存在的思考,都是个体与环境、自我与社会之间的交织互动。在这些不可见的动态交织中,预示着个人记忆的重建和社会文化的共生,年青一代的艺术创作者们在逐渐形成的世界观中使用独特的编码私语进行自我对话,探讨着“我”是谁,“我”应该如何与世界相处。
看见“我”和世界之间——这是一种抽离于我之本体和所处物理空间的视界范围,重新思考生命意义的过程。成长在时尚设计学院的年轻时尚设计师们在2024年即将迎来幻化蜕变,兼具时尚未来视野和潜心造物的匠人精神,蓬勃的生命力在发问、对话、争执的过程中,在思考共时、当下的沉思中,在探讨身份认同、情感链接、社会责任的探索中迸发升华。以艺术与感知为触手,在文艺的感性修养和科技的理性试验之中汲取经验感悟,将之转化为创作的力量,年轻的时尚力量正在壮大,艺术的探索旅程已经启航,关于“我”和世界之间永恒的命题,对话刚刚开始。
工业设计学院|万物流变
万物流变,这一古老的哲学理念,源自古希腊智者赫拉克利特的深邃思辨。它如同一股川流不息的河水,穿越时间和空间的边界,荡涤着对宇宙万象的理解,强调着世间一切的不息变迁与流动性。在哲学的庙堂之高,这一理念激起了对事物本质和永恒的深度探索,如同一颗颗明珠,洒落在人类智慧的海洋中。在生活的原野之广,它如同一把金钥匙,揭示了我们对成长、衰老、经济、社会等诸多变化的理解,使我们学会在变化中找到稳定,在挑战中找到机遇。在科学的星海之深,它如同一面魔镜,从生命的起源到物种的演化,激励我们用科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世界。
想象一棵树,它在四季的轮回中生长、开花、结果、凋零,这是生命的赞歌,是“万物流变”的生动写照。同样,人类社会也是这幅画卷的一部分,科技、文化、政治等领域的演变,都是“万物流变”的生动注脚。宇宙的本质是变化,流动是宇宙的永恒。这种“永恒”,如同一种神秘的符号,激励着工业设计的学子们永不停息地前行。理解变化,接纳变化,应对变化,创造变化。唯有追求内心对于设计的坚韧和智慧,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而抵达成功的彼岸,绽放出人类智慧的光芒。
南特设计联合学院|跨界·生活
中国美术学院与法国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合作培养艺术硕士项目跨界设计专业2024届双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展聚焦跨界。时代进步的一种体现,反映为越来越多的界限被跨越。这种跨界现象不仅发生在科技、文化、经济等不同领域,也体现在学科、专业、行业等各个层面。跨界的本质是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的融合,也是资源、信息、媒介、渠道等的共享,它既能为我们带来思维方式的变革,也能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中国美术学院与法国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合作培养艺术硕士项目所设专业,是我校乃至国内第一个以“跨界”为名的设计专业。
作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跨界在这里有着更多的涵义:既是跨中国与法国之界,也是跨东西方文化之界;既是跨学科和专业之界,也是跨艺术与科技之界;既是跨研究与实践之界,也是跨生活和生命之界。
本专业依托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的五大实验室:数字(Digital)、媒体(Media)、食品(Food)、关怀(Care)、城市(City)。
这些实验室从人本主义的视角,打破了传统设计学空间、产品和视传三大专业的界限,更重要的是,从人与生活、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真实场景出发,重新诠释了设计及其基于日常生活的伦理。
跨界不是归因,生活才是;设计不是目的,人才是。
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创中心|森林岛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2024年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毕业展以“森林岛”为主题,通过森林的繁茂和岛屿的互联为意象,展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紧密相连的世界样貌。茂密的森林中,每一棵树都是生命活力的见证,它们盘根错节,相互依存,共同维护着生态平衡。这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多样性,也映射了人类社会的多元共生;独立的岛屿,在海平面下的大陆架却紧密相连,共成一个整体。正如约翰·多恩的诗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相呼应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不可分割,枝繁叶茂。
中国美术学院文创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简称“文创中心”)正是这样一个沟通内外的森林岛。文创中心的教学由研究驱动,其研究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以真实问题为依托。
今年参加展览的31位研究生们重点关注两大社会问题及两大设计学本体问题:第一,在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下,如何提升我们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第二,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留存在地性的文化、保留人对于微观生活的感受能力?第三,以AI为代表的最新技术和工具将如何改变设计师的定义及其整体工作方式?第四,在万物互联的社会,设计如何重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信任?以这四个问题为出发点,形成了本次展览的四个板块“桦影晚照-人本关照”“古榕回声-文化记忆”“树木年轮-信息解码”“松涛共鸣—感知交互”。我们期待本次展览能够让大家看到在学生们面对以上问题的系统性思考和积极行动。
中国美术学院湘湖校区展区
专业基础教学部|依本源而居者,终难离弃原位
基础部的研究方向是造型基础,基础何为是一个深刻的哲学追问,而不仅限于作品的技术与表达。在这个思考层面,我们把关注点聚焦于“本源”、“大地”。相对于敞开的世界,是坚固的大地。海德格尔借用了天地之间的希腊神殿(拢集、本真性)喻指艺术作品的此在。今天,我们移用这个结构来审视即时发生的毕业展览,期待梳理出有别于世俗的视角和艺术经验。
由于我们的研究性质,目光更多居留在“大地”的作用与意义上。相对于世界的敞开,大地是“愚顽的”、“不可分解的”,它既是保存者(收藏者),也是供给者。当枝叶繁茂时,大地更显无声。这时需要我们的洞见:艺术作品的本真性恰是由于其周围的事物促成它“如其所是”。换个角度,通过艺术作品的涌现,此“不可见”得以解蔽。“林中空地”“澄明之境”刻画的即是此种关系。
大地的属性是整体。它使色彩成为颜色整体,而不是被分解成的光谱;它使诗歌成为诗歌,而不仅是字、词。大地的意义在于:任何分解都使事物本身消失。正是在这个基本规定上,世界之树方能枝繁叶茂。
大地与世界是一种争执关系,真理不是固化的,真理(艺术作品)即争执。当我们把艺术创作作为对象看待之时,越是分析的头头是道,遗忘便愈显著。我们遗忘了树的整体,遗忘了世界与大地的关联,遗忘了本真生存,“如其所是”。这种遗忘发生已久,在技术爆炸的时代尤甚。所以我们敏感到“艺术智性”的优先性和必要性,由此发出对本真的追问和对“技术井架”的尺度规避。而这样的力量,是建基于大地的坚固之上。争执之力,需要大地的深邃。
由此我们看到,艺术作品的产生不是一种因果关系,“产生”不如“发生”确切。艺术作品的发生既是存在者的发生,也是存在者之存在的发生——如画论所讲:笔笔相生。
身处于此技术世界,更加迫切需要我们追问真理问题,因为艺术对真理的揭示、解蔽是更具有原始性、根源性的。它应该是世界之树生长的基本能量。故此我们说:“依本源而居者,终难离弃原位。”
荷尔德林在另一首诗中写道:
誰沉冥到
那无边的“深”
將熱愛著
這最生動的“生”
视觉中国协创中心|生成之域
“世界树”在今天的意义被揭示为多维立体的发散式网络。它的根系深入大地,触须伸向天际。在这里,感受力就是世界之缘起。“世界树”作为一种生长形态的揭示,既隐含着生命生成的螺旋形结构,亦是世界分叉的可能性构成,其形态即是生命的绽放。薛定谔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抵抗熵增。他说:“要摆脱死亡,就是说要活着,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环境中不断地吸取负熵。”艺术作为世界树的生命之花,其使命就是对熵增法则的反抗。作为神经元的末梢,艺术家的感受力注定他必须成为“熵增之箭”的“盾反”之力。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真理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的天空与大地的争执。艺术作为存在之揭蔽,艺术必须扎根于它的生成之域。世界树的根系即是从大地生长,不断吸取负熵的生命之源,其末梢则是努力指向天空的抗争之力。吸取负熵的过程也是一个生命根系被宇宙渗透的过程。梅洛-庞蒂所强调的知觉第一性原则,恰恰在于艺术家需要将自己的肉身出让给世界,世界才得以成为图画。这种抵抗的微妙之处在于艺术家觉察自身与世界的一体构成,犹如“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这种超越性对抗从自我与世界的内部进行了互相转换。由此,“熵增之箭”转化“草船借箭”。“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具为世界树的肉身,这生生不息的生成之域,既是“万物从中涌现又返身隐蔽其中”的自然之道,亦如苏轼在《赤壁赋》所言:“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浙江美术馆展区
绘画艺术学院|林中路
万物生长,纷纭错落,构筑成一幅壮丽的森林画卷。我们都在生命的林中穿梭,时而坦途疾行,时而弯道缓步,时而又在歧路间徘徊抉择。每一个人,都是这片森林中的一名独特旅者,面对各异的风景,体验着迥然的人生况味。
在学院这片繁茂的森林中,莘莘学子似成才之木,“林林而群”。每一位学子皆遵循着自身的志趣,在学院学术理路的指引下,沿着各自的绘画路径大步前行。路,道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条绘画之路尽管有时盘旋曲折,甚至分歧丛生,但是学子们一路走来并非形单影只,而是师生同道而行,同路求索,师生一同历经从成长,到成才,再到成林之过程。
林中路上,总是引人深思。20世纪30年代,常在德国南部密林踱步的海德格尔,就在林间小路的光影觥筹间,酝酿出了对于艺术本源的思考。在其代表作《林中路》中,海德格尔围绕“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的本质展开沉思。在他眼中艺术别具意义:“艺术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它使人从平庸中解脱出来抵达自身。
绘画之路,恰如勇者在浓密无垠的森林中披荆斩棘,开辟全新的领域与路径。绘画宛如那片浩渺深邃的丛林,起初满目混沌,只有艺术家凭借手中的画笔,才能在那繁复交错的枝蔓之间,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在这场无声的探险中,艺术家不仅是描绘者,更是造物主,笔尖不仅刻画出可见的实体,更在无形之中构建起情感的脉络和思想的维度。每一幅作品就如同森林中一条独特的道路,它引导观者的目光穿越现实与理想的边界,抵达一个前所未见的心灵栖息之地。
说绘画是在密林中开疆拓路,并非仅仅是一种比喻,它生动地揭示了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艰辛与创新,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挑战,为自己也为世人拓宽感知深度,最终在艺术的密林里留下深深的足迹。当下,AI绘画技术方兴未艾,Sora视频大模型横空出世,技术的肆意发展彻底颠覆了传统图像的生产和传播方式。面对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我们是坚守看护林木,涵养传统生态?还是满怀好奇地探险,洞悉未知?抑或是挥斧开辟新路,重塑秩序?面对当下这个技术飞速更迭的“路口”,绘画何为?这是我们每一个绘画人亟需思索并要勇敢直面的问题。
林间繁盛,路漫漫,且徐行。
建筑艺术学院|建筑四问
在大拆大建的发展阶段结束之后,城市与乡村还有没有可能找回其真实的生活状态?
在建筑学已经广泛布景化与装修化之后,建筑还有没有可能回到真实,回到它本身?
如果我们认为建筑的最好原型是一个花园,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一种完全不同的建筑学知识?
如果城市与乡村的更新意味着总体规划和总体设计这种现代性模式的破产,那么修修补补是否能成为建筑学的一种不同的方法论?
浙江图书馆之江馆展区
跨媒体艺术学院|混生丛林
在过去,围绕着“世界树”的母题不约而同地生发于多个文明,它以多副面孔映照出民族文化的殊异。而在数字科技迭代的当下,那神话般的乌托邦愿景已逐渐在这个世界显露痕迹。只是我们仍需辨别,目之所及是虚是实,身之所向是东是西,犹如身处一片万物混生的丛林。
丛林在《百年孤独》中被描绘成一处神秘地带,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兴衰;又在刘慈欣的笔下作为一个隐喻,象征着一个秘而不宣的残酷秩序。但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列维·斯特劳斯远赴南美雨林?又是什么促使爱德华多·科恩揣度森林如何思考?正是由于丛林历来渗透出的危机四伏与诡谲莫测,使得深入丛林往往成为勇敢者的游戏。而随着AIGC的快速发展,技术奇点的无限迫近,就跨媒体艺术而言,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就是这片未知的科技丛林,在其中,艺术又将扮演何种角色?
居于印度北部的克哈西族或许能给予我们启发。他们至今存有一种原生态的基础设施——活根桥(living root bridges),那是本土居民对无花果树的根系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培育而造就的天然桥梁。在疾风骤雨的环境下,它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稳定的过河方式,也提示了人们日常生活与自然的混生关系。“混生”不仅是人与自然共同生活的美好愿景,它同时孕育着一个高度异质、交织混杂的生态系统。这也要求我们调动起全身感官,去感知、联结在丛林里悄然生长的种种可能。
本次的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毕业展基于“世界树”的主题提出了“混生丛林”,两者形成了一大一小、从一到多的相互呼应。其中的展览板块分别为“人参数”(The Ginseng Factor);“十方一念(Infinite Thoughts Across the Universe);“隐秩序”(Hidden Order);“预想图”(Thumbnail Imagination);“荒野之声”(Sounds Wild)和“光合之象”(The Manifestation of Photosynthesis)。事实上,丛林的面貌从来不是单棵树的简单累加,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跨媒体艺术学院每一次跨领域、跨学科、跨文化的尝试莫不需要敏锐的触觉、开阔的视野与百般的勇气。我们意图呈现的,是每一位年轻的创作生命在人、技术、自然的多维共构中,不断突破思维的边界,探索出媒介创作的隐在秩序,涌现出艺术的新智能与新生命。
世界旅游博览馆展区
中国画学院|春山可望
树者,“生植之总名”,亦为“立”也,树人、树木,个 以期成栋成梁。“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这是1200年前王维在辋川的山中写下的句子,彼时是"当待春中″,在秋冬的萧瑟凛冽中冀望春天。2024年的今天,当是“值此春中”,中国画学院150位毕业生人生的新春方启方荣,他们即将向更高、更远的地方伸展枝桠,向更深、更专的领域扎根求索,萌发的茁壮绿意必将点滴涓细汇成河流盈漾世界,鼓荡每一个春天。
书法学院·奇花初胎
《二十四诗品·精神》云:“欲反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奇花生于枝芽,与大树相连,象征着生机与活力,它不同寻常,将于未来绚烂绽放。梁启超有言:“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奇花”是青年学子茁壮成长的象征;胎者,始也,是蓬勃的生命,其常思将来,能生希望之心,故进取而日新。“奇花初胎”是厚积薄发的刹那,是百花齐放的最初时刻,寓意着未来一切尚未限定,无限可能等待着大家。
全山石艺术中心展区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层叠的年轮
光阴的流转,如露亦如电,似梦幻泡影,还会留下什么。
在物质世界中,层叠的地质和生命体年轮的印记是时间的见证者,沉淀着自然与环境变迁演化的进程,记录着生命的轨迹与生态交互的共生,这些加密过的信息,是我们解读自然、时间与生命的重要线索。
那么对于心灵,会留下怎样的印记。
或许“层叠的年轮”这形而上的比喻和独特的内观方式可以给我们答案,在这绵延而复杂交错迷宫中,是个体心灵深处的层层累积和叠加,承载社会和文化演变的痕迹,标记过去与此时连接的体悟,记录生命的交织与成长,生命经验的沉淀和凝积,也是寄希于未来的透镜和向度,雕塑和编织了每个人内心中的独特内在景观。
此刻,让我们以生命的眼光,聚焦于每一位创作者独特的心灵图谱,相信我们会解析出他们对于这个时代精准却又不失诗意的理解和表达,这是他们留给生命和光阴的印记,也是他们答复世界的歌谣,这些纷繁的、丰富的音符,终将编汇成我们这个时代的算法和程序,来推演着时光与生命之间永恒的张力。
附属中等美术学校|一树一世界
一树一世界,每株树皆为一个宇宙,其中蕴藏着生命的不朽秘密。每一位附中学子的心田中,有那艺术之树,坚韧而茁壮,矢志不渝地向上生长,向下深根,此乃我们对世界无尽的探索与向往。 树,非为远走而生,实乃为站稳,为眺望。身虽不移,然心随境转。树,不畏岁月之长,不逐速度之快,只顺应时光之韵,静静蓄积,深深扎根。如此,方显生命之真意。
每一位附中学生,每一幅作品解读他们在艺术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经历风吹雨打沐浴阳光雨露,以岁月的痕迹记录成长,以画笔的灵动描绘生活。校园课堂扎根铸基,渔梁坝傍青徽古韵,舟山海岛风土人情,线上创作一平米阵地… …是每一棵树蕴藏着独有能量,生发自我与生活与世界的画像。
艺术之树,自坚韧初心而生。初,乃一嫩绿之芽,而后渐长,枝繁叶茂,直至连接成一片翠绿的艺术世界。每一叶,皆为世界之缩影;每一枝,皆为人心之写照。 一树之年轮,记载着岁月之沧桑;一城之风景,映照着人心之波澜。树,乃另一片海,深沉而广阔,容纳万物,孕育生命。树,又是另一个世界之入口,穿越其枝叶,便可抵达那梦幻之地,探寻那未知之境。 每当风起,象山校园里树叶沙沙作响,仿佛低语着生命的秘密。我们倾听,领悟,感受那来自树魂的呼唤。它告诉我们,生命之美,在于坚韧与执着;生命之力,源于初心与热爱。 于是,我们亦如树般,坚守初心,不断生长。“美育的目的,在于陶治活泼敏锁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在艺术的道路上,我们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因为我们深知,只有如此,方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方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 一树一世界,我们皆是那艺术之树,以坚韧之心,书写生命之华章。
天目里展区
动画与游戏学院|草叶集
草叶集(Leaves of Grass)取自诗人沃尔特·惠特曼同名诗集,诗集用最大的热情歌颂生命、用最澎湃的想象照耀现实,鼓舞人们拥抱生命、生活与自由。
莘莘学子正是艺术大地上生机勃勃的草叶,在学院这片一望无际的绿地上集结、扎根、茁壮成长。他们的作品虽稚嫩却朴素,饱含青春之歌,涌动、奋进、呐喊。怀抱对天空和自由的憧憬,从草叶成长为世界之树。
惠特曼在《自己之歌》中这样写道:“我还想,草是个孩子,是植物产下的婴儿”。
这些即将毕业、走入广阔天地的青年艺术家们,用作品留下属于他们自己的第一枚叶片,在葱茏的绿色中,我们能看到属于这位婴儿的无限可能:
“我相信一片草叶不亚于行天的星星”。
展讯
世界树|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2024
时间:2024年6月1日-10/15/20
展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6月1日-20日 9:30-16:30)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6月1日-10日 9:30-16:30)
中国美术学院湘湖校区(6月1日-10日 9:30-16:30)
浙江美术馆(6月1日-10日 9:00-17:00)
浙江图书馆之江馆(6月1日-10日 9:00-17:00)
世界旅游博览馆(6月1日-20日 9:00-17:00)
全山石艺术中心(6月1日-15日 9:30-17:00)
天目里(6月1日-10日 10:10-20:30)
今天起,潮新闻将持续关注中国美术学院2024毕业季的展览内容、公共服务、线上直播等全方位信息,敬请关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