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潮新闻《读端》栏目,邀请专家学者、党政干部、企业家等各行各业人士点评新闻报道,虽寥寥数百字,但这些独到的短评,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或换个角度看新闻。我们将这些散落的珍珠收集起来,串联成链,供更多人品读。也欢迎大家参与“读端”讨论。
本期嘉宾是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玮。
杭州街头,共享单车有序摆放。记者 贾晓雯 摄
共享单车出现至今,已走过十年。从前期混战到当下短暂的尘埃落定,共享单车已基本进入了黄色的美团单车、蓝色的哈啰单车、青色的青桔单车三巨头时代。
从新生到疯狂,再到一度沉寂,2020年开始,杭州城管对单车进行减量管理。单车企业从无序竞争到有序发展,数量由9家减至3家,单车投放数量继续减少,稳定在25.5万辆。
共享单车十年,我们更关注行业发展的起起伏伏中,对于社会的真正意义。
详情点击>>
共享单车这十年①:从“五颜六色”到“三足鼎立”,我们为什么还在骑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十年②:杭州从88万辆减少到25万辆,为何这三家能留下
共享单车十年③:探访“自行车第一镇”王庆坨:淘尽“泡沫”,企业仍寻突围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玮:
探索一种基于共享的城市美学
共享单车十周年,从完全竞争到寡头垄断,一个充分市场化的光谱在人们眼前打开。曾记得,五彩斑斓的各种共享单车品牌,将城市装扮得光怪陆离,那是一种相对纯粹的自由主义催生的美学形态。有的单车品牌造型独特,令人不忍直视。随着完全竞争进入黄色的美团单车、蓝色的哈啰单车、青色的青桔单车“三巨头时代”,一种有序的审美正在出现。它与城市管理相辅相成,更与人的生活便捷与自我解放有着密切的关系。透过共享单车,新的城市美学正在崛起。
这是一种嵌入城市生活肌理的美学。单车是一个人融入城市生活之中的重要工具。21世纪初,第六代导演特别喜欢在他们电影中的城市街道里,安插入单车的形象。《十七岁的单车》中,快递员小贵借助自行车汇入城市的人群(自行车流)中,他骑得比他们还快;他出入写字楼、洗浴中心,见识过旋转门、花洒等新潮之物;《关于爱·上海》中,上海小女生小蕴也把自己的女式自行车刷成同样的颜色——这就是爱。如今,这种基于进入城市的工具已经泛化为共享,每个人都可以用手机在不同城市感受到同样的自由自在。就像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租借充电宝、按摩椅一样,它们重构了我们对城市肌理的生涩体验。共享,让城市生活更加丝滑。
这是一种强化城市包容气质的美学。单车的美学秘密在于灵活,它是个体意志的体现。电影《昨天》中,演员贾宏声把车后座、前后挡泥板、铃铛全拆了,骑着一辆只有两个轮子的车,放开双手,自由感受冲下坡的爽劲儿,十分引人向往。共享单车则把这种爽劲儿赋予了更多的人。杭州通过城市“公共慢行交通管理平台”,让每一个人都有在相对自由的城市公共空间中穿行的可能。与之类似,随处可见的街头图书馆、母婴室,甚至公共厕所,也让城市的包容将原本属于个体的审美生活体验,安置于城市的外交界面之上。在地铁19号线上,我的手机快没电了,一位陌生的乘客引我到车厢连接处,指示一个手机无线充电口告诉我:“这就是杭州的文明。”这种文明来源于宽容的美学体验,目的是消解当代人的紧张。需要大量能源支撑的互联网技术,加剧了当代人的紧张情绪,而共享作为一种文明形态,恰是对这种紧张的反拨;它让城市生活更加柔软。
共享的本质是分摊成本,公共生活的核心在于彼此助力。现代人的美之体验,就是“让自己活,也让别人活,大家一起才能活得更好一些”。城市要为这种理念提供多重保障,也要为更多生活的选择提供可能。这才是新的城市美学。
详情请点击:跟评送礼、积分抢兑!《观潮——社长朋友圈的潮新闻》重磅来袭,快来赢取惊喜好礼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