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上海民声直通车”微信公众号
“我们正常做生意,为什么不让挂招牌呢?”今年5月8日,在近十次在网上尝试递交店招设计方案均未能通过审批后,上海徐汇区广元路上一家商铺的店主拨打了12345市民服务热线求助,称店铺已营业1个多月了,仍然是无店招的状态,这给他们正常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他回忆,每次提交申请后,总是被以各种理由打回,“一会说字体高35厘米太大了需要缩小,一会说字体颜色太亮了,一会又说不允许用反光材质,一会又说字体外发光不允许,只能反复调整后重新提交。”可当字体审核通过后,又说按照规范文件,门头不能凸起,需要将凸出部分拆掉。可是,这门头商户租过来时就这样。
或许有人觉得一块招牌不起眼,也没什么大不了,可对于商户来说,招牌挂与不挂,直接关系着营业额。毕竟对于这样的餐饮小店而言,得先让消费者通过招牌知道这里卖什么,才可能有更多生意。根据商户的说法,没挂招牌的这一个月,店里一天只有400元的营业额,还不够房租费。招牌对于商户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此事社会的最大疑惑在于,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时代下,一块招牌通过审批,怎么会这么难?从具体情况看,这个审批也“上网”了,但依然审批了这么多次未成功,显然此事的堵点、卡点与政务“上网”无关,问题还是出在审批流程和要求上。对此,街道的说法是,该店位于历史风貌区,需向街道提出店招设计方案并获得批准,才可设置。
出于保护历史风貌的角度,对店面招牌要进行审批,并严格把关,这当然可以理解,但保护历史风貌,和让商户的招牌更便捷通过审核,守住小店铺的生计,两者并不矛盾。一块招牌,即使审核再严格,也不至于近10次都通不过,这到底是负责任,还是给商户添堵?答案不言自明。
既然店面招牌要线上审核设计图、效果图,那就应该提前把招牌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全部白纸黑字明确掉,并无一遗漏地告知商户,比如字体大小、颜色等等。就算第一次商户提交的设计图、效果图还存在漏洞和不足,那审核人员一次性把漏洞和不足说清楚,让商户第二次提交的图片能够通过审核,让“最多改一次”成为最基本的底线,不断做减法,简化审核流程,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吧?何至于折腾这么多次,让商户一次次做“无用功”。
而招牌的要求和标准制定,相关部门和人员,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多去实地走走看看,让相关要求和标准,在保护历史风貌区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商户的折腾和影响。绝对不能坐在办公室里凭自己想像,那样做出来的决定也是“拍脑袋”的,是典型的瞎指挥、乱作为。
如果不把群众的感受和关切当回事,不能为群众排忧解难,把实际问题又快又好解决掉,那这样的“政务服务”就变了味、走了偏,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现实中,不只是这家包子铺面临“招牌难挂”的问题,上海以及不少地方都有发生过“旧招牌拆除、新招牌迟迟不见”的情况。招牌虽小,却关乎老百姓的感受,关乎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关乎社会民生,容不得马虎懈怠。店家的招牌怎么挂、容不容易挂,很能看出一个城市的基层精细化治理水平。拒绝死板机械,练好“绣花针”功夫,使 “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名副其实,这不是遥不可及的愿望,而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现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