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十年②:杭州从88万辆减少到25万辆,为何这三家能留下

潮新闻 记者 贾晓雯 何泠瑶2024-05-22 06:40全网传播量11.7万
00:00
00:00
编者按:共享单车从出现至今,已走过十年。从前期混战到当下短暂的尘埃落定,共享单车已基本进入了黄色的美团单车、蓝色的哈啰单车、青色的青桔单车三巨头时代,潮新闻推出共享单车十年策划报道,聚焦“我与共享单车的故事”,更关注这个数度起落的产业,对于社会的真正意义。

你知道,这十年里,杭州的共享单车最高峰有多少量吗?答案是,88.27万辆。2016年年底,五颜六色的单车遍地,占领了杭城大街小巷。

令人惊讶的是,此后两年,共享单车又逐渐少了踪影,一度在“隐秘的角落”里堆积如山。到2019年,杭州共享单车数大概减少了将近一半。

从新生到疯狂,再到一度沉寂,2020年开始,杭州城管对单车进行减量管理。单车企业从无序竞争到有序发展,数量由9家减至3家,单车投放数量继续减少,稳定在25.5万辆。

目前,美团单车、青桔单车、哈啰出行,成了相对稳定的“三足鼎立”局面。不少人有疑问,曾经野蛮生长、百家争鸣的共享单车,为何只有三家留了下来?

杭州街头的共享单车。受访者供图

为何生存的是他们?

这十年间,七彩单车厮杀混战,有人黯然离场,有人被吞并、收购,有人艰难求生,归根结底,考验着每一家单车企业的,是同一个词:盈利模式。

回想野蛮生长时期,各家企业都做一件事,大量铺设单车。背后一大原因是畸形的押金制。过去,想用共享单车,用户要先付押金。

“当时,每家企业只关心用户数,因为只要用户越多,收的押金越多,投资人也会看好。有了现金流,就投更多的单车,再吸引更多的用户,这一个循环,越来越畸形。”一位资深共享单车界人士告诉记者。

后来的事,大家耳熟能详了。无止境的投放大战,马路边堆满单车,挡住主干道,甚至被损坏、被弃置。最终,大量的单车,和那些昙花一现的单车品牌一起,被人遗忘。

“这几年,要说共享单车如何生存下来,首先应该是整个行业盈利模式的转变。”该人士说。2019年,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交通运输新业态用户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运营企业原则上不得收取用户押金。从过去的依靠收取押金盈利,到现在的免押金模式;从以前专注于现金流,到现在专注于保障骑行用户权益。

共享单车企业不再沉溺于投放单车,而是转向提关注用户的需求和感受。肉眼可见的变化是,注册不再需要押金、坐垫更软、开锁更快、定位更准……共享单车的服务质量、安全性在不断提升。

而每一次变革,都源自细微之处的思考。

曾经,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一批美团单车并不受欢迎。这一度让美团单车杭州运营负责人曾涛很纳闷,为什么偏偏就不骑美团?从车辆的运行效率来看,每辆车每天可能只能被骑一两次,而其他品牌的单车,使用频率明显更高。

他们去浙大实地调研发现,老版车辆很沉重,很多女生搬不到路边台阶上停车,索性就放弃。于是,他们就把车子改得更轻便,更新换代之后,每辆车每天可以被骑四五次。

“只有真正从用户角度思考,才能让车辆升级的更舒适,利用率才能更高。”曾涛说。

在这些改变中,老百姓看到最明显的是车锁的改变。以美团为例,美团单车第一代锁是马蹄锁,需要手动拉环;第二代升级airlock(空气锁),通过手机控制开关锁;第三代车锁位置改变,从车尾变到车篮,定位越来越准,数据传输更完整。

“技术的提升,根本上就是为了用户的需求和安全考虑。”曾涛表示,通过用户开关锁的位置以及骑行时间,可以判断车辆是否舒适、是否出现损坏,亦或存在安全隐患。“通过定位的精准性,可以及时对车辆进行调度或是维修,保证城市的干净、整洁、有序。”

提升车效,来提高行业营收,这是共享单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希望,一台车能被更多次地使用,而不是拥有更多的车,导致失序和浪费。”

为什么坚持“苦哈哈”的生意?

不管是美团单车、哈啰还是滴滴青桔,共享单车对于这“三巨头”来说,都是显得有些“苦哈哈”的生意。

“目前来看,共享单车的利润仍然微薄,能够生存下来,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一位共享单车从业人员向记者分析,简单算笔账,杭州用户在有月卡的情况下,每天骑行3~4次,如果按单次最大值1.5元算,4次就是6元,一辆车的成本是1200元,那么这辆车要200天才能回本,更何况单车行业还存在明显的淡旺季。

尽管如此,这几家企业仍在坚持做共享单车,这背后有他们自己的“坚持”。

如今,绿色低碳是大势所趋,而单车出行又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勤方式,这些平台企业立足本地生活,共享单车业务也有其重要性,既能解决老百姓最后一公里的便捷出行需求,也是一种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

例如美团,希望服务于与环保相关的公益活动,单车本身是可以进行循环再造的。比如,轮胎可以碾碎做塑胶跑道、篮球场;车身的钢铁结构,可以回炉重造……这符合美团的价值观,也符合国家对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

哈啰出行曾表示,哈啰的定位不是做一家共享单车公司,更不是做一家两轮出行公司,哈啰希望能成为中国下一代平台型企业。2022年4月,哈啰还把名字中的“出行”二字去掉,并启用“陪伴生活每一天”的全新品牌口号。

青桔则是在完善滴滴平台的出行版图。对于滴滴来说,共享单车相对更低端,企业可以通过高频的共享单车来培养用户习惯,进而过渡到网约车业务上去,补齐用户出行需求。

杭州共享单车的“大管家”。受访者供图

城市如何管理?

从共享单车萌生的年代起,人们就在呼吁监管。因为在同一个天平上,单车带来的便捷,不能以牺牲一座城市的秩序为代价。

“超量投放”“随意停车”,一直是全国各大城市的“烦恼”,共享单车的管理,也是每座城市的必答题。

2017年,交通运输部等10部门发布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包括了明确鼓励新业态创新、引导企业合理有序投放、多方共治乱停乱放、用户实名制注册使用、鼓励免押金提供服务、禁止未满12岁儿童骑行等内容。

经过多年的努力,杭州的共享单车形成了自己的“大管家”。

按照政府管企业,企业管用户的要求,杭州市城管与共享单车企业数据打通,打造了“杭州市公共慢行交通管理平台”,实时掌握各企业的车辆投放数、车辆租借状态、车辆日均订单量、总体区域分布情况等信息,并与市民租车信息关联,实现每辆车每次骑行有据可查,为有效解决市民投诉、大数据分析提供有力保障。

在杭州市城管局指挥中心大屏上,有红黄绿三种色块,分别表示该区域单车数量较多、适中、较少,可以直观显示实时单车分布热力值情况。针对红色热力区块,平台会落实单车企业加强运维力量,及时调运淤积车辆。

“我们一般会着重对红色区域日常巡检,市区两级的城管队员在日常检查中发现路面车辆停放不规范,车容车貌不洁等情况,都会上传平台或是直接分享在微信群,让企业及时调度维护。”杭州市城管单车科洪炼杰介绍,要求企业运维人员5分钟内响应,30分钟到场处理,正常情况会在60分钟内去处理完毕。

为避免企业超投及乱投的现象,杭州的“大管家”对共享单车进行“一车一码”赋码管理,市区两级城管动态化扫码验车,每个月大概抽查扫码五六千辆的,保证企业单车都在备案中。“实际上,我们查到的备案率甚至在99.5%以上。” 

另外,杭州区别于其他城市,实行2分钟内骑行订单免费的政策。洪炼杰表示,按照全国惯例其实是1分钟之内免费,考虑到车辆损坏或其他原因,市民想要更换车辆,全面推行免费骑行活动,倒逼企业提升服务水平。“按照1.5元/30分钟的计费规则,月均优惠70.6万人次,减免费用106万元。”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共享单车十年间,你都骑过多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