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潮新闻《读端》栏目,邀请专家学者、党政干部、企业家等各行各业人士点评新闻报道,虽寥寥数百字,但这些独到的短评,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或换个角度看新闻。我们将这些散落的珍珠收集起来,串联成链,供更多人品读。也欢迎大家参与“读端”讨论。
本期嘉宾是 浙大城市学院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阮可。
图片来源:潮新闻
5月18日,在杭州余杭区举行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上,余杭百丈镇启动了乡村博物馆合伙人计划,通过租金补助、装修补助、运营补助等措施,致力于把溪口村打造成“乡村博物馆第一村”。
“你有梦想,我有承载梦想的土地。”今年农历新年后,余杭百丈镇全球招募乡村博物馆合伙人。两个月后,招募令就“摇”来了新的合伙人。为了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建设乡村博物馆,百丈镇在现场出台了“乡村博物馆+”黄金10条政策,内容包括最高免三年租金,每年上限100万元;经有关部门审核,对符合要求投资主体最高奖励300万元装修补贴;对于积极开放公益活动、组织各类活动的场馆,进行各类不同补贴等。
详情点击>>
装修补贴最高300万元,余杭百丈发布“黄金10条”打造乡村博物馆第一村
浙大城市学院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阮可:
百丈的“村博”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让文化遗产可亲近、有故事、能体验,不断出圈引流。到贵州看“村超”,来杭州百丈逛“村博”正成为一种时尚。百丈“村博”的发展路径有以下特点:
一、系统谋划,重现乡村文化新生态
百丈的“村博”建设是浙江众多“千万工程”的缩影。从第一家传梭博物馆落地到乡村博物馆集群的形成,体现乡村文化建设所需要的久久为功的“定力”。
百丈激活乡村“存量”闲置资源,不断营造特色场景。充分利用溪口村闲置农房和低效民宿,大力引进主题各异、风格鲜明的地方文化空间和艺术场景,目前已落地7家乡村博物馆(文化馆)。
此外,百丈镇还发布了“乡村博物馆合伙人”全球招募令,期望与志趣相投且热爱乡村的人一起让乡土文化“发光发热”。有别于传统静态成列的其他乡村博物馆,百丈“村博”既具有泥土味,又散发时尚的气息,有数字化场景的嵌入应用,也有“萌萌哒”文创设计体验,对于年轻群体极具吸引力。
二、多方参与,重构乡村邻里新关系
在现有乡村博物馆集聚的基础上,坚持村民在艺术乡建中的主体地位,以艺术场馆带动艺创氛围,营造和谐人文环境。
随着博物馆、文化馆的入驻,专业艺术人才集聚效应凸显,比如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旸、省非遗传承人郑芬兰等文艺名人先后入驻、扎根百丈溪口村。围绕春节、元宵、端午节等传统节庆,每年举办相约周末文化夜市、文艺赋美展演、美丽洲大舞台百丈专场等演出活动150余场,开展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40余场,惠及群众近万人次。结合百丈高山杜鹃特色美景,美景宣传片登上央视《大美中国》栏目。
三、文化赋能,激活乡村产业新业态
通过建设乡村博物馆,吸引大量人流,不仅增加了场馆本身的收入,更带动了周边民宿农家乐的发展,实现了村民家门口就业,2023年全年乡村博物馆带动百丈旅游收入超600余万元。鼓励非遗传承人开办非遗工坊,已建成竹工艺、红曲酒酿造、竹刻技艺、土布纺织共5家非遗工坊,定期推出体验研学活动,每年接待游客量超3000人,开发的竹制工艺品、时令农产品等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100万元。
百丈镇文联助力乡村文化空间打造共富样板,启动了“乡信100”百名青年返乡培训计划,号召青年返乡接触非遗技艺、传承乡村文化事业,通过手工艺培训、直播销售培训等方式,带动村民自产的农副产品销售额30余万元。
依托百丈自然人文资源的独特优势,以云上百丈产业园为媒介,引导网红主播到百丈取景拍摄、与乡村博物馆合作直播带货,以筑巢引凤的方式,用文创、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详情请点击:跟评送礼、积分抢兑!《观潮——社长朋友圈的潮新闻》重磅来袭,快来赢取惊喜好礼。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