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刻画新时代新征程的青年群像?如何做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力军?美院学生怎么平衡学术与艺术的所用时间?浙大哪个食堂最好吃?
带着这些既有深度,又有趣味的理论和生活问题,5月17日,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国美术学院举办“话理论之真,谈文艺之美的青春相会”青年交流活动,引导两校团员青年深入思考生活与艺术、劳动与艺术、艺术与教育的生动关联,让青年们在交流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交流中,师生走访全山石艺术中心展览馆,在中国美术学院周勇研究员的带领下参观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2024“上山下乡”社会实践教学成果展。此次展览以“地方志”为主题,扎根大地,追溯艺术的生活之源,共展出来自全国7个省、15个写生乡村的千余幅学生作品。这些以多样化表达探寻乡土文化,回答时代之问的优秀作品给参观师生带来了视觉上的盛宴、心灵上的震撼和思想上的启迪。
“上山下乡,这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现实关照的伟大作品展,无数真实的经历、真切的体会和真挚的情感汇聚成了这个伟大的展览。讲解的老师说,民间信仰使人们凝聚在一起。我觉得国美的每一个人也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对真和美的追求。”浙大马院2022级本科生陈铃静在参观结束后如是说。
参观结束后,两校青年在梦园教学区艺术项目“一年级的自留地”区域开展艺术体验活动。在美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同学的指导下,同学们纷纷拿起毛笔,在扇面和书签上挥毫泼墨,用丹青妙笔架起两校友好交流、合作互助的桥梁,抒发新时代青年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对党和国家的无限深情。
活动中的惊喜环节是浙大马院同学们提供的校园生活场景照片为蓝本,美院同学们提前创作,定格大学趣事,共绘青春色彩。六位来自浙大马院的同学向与会师生讲述了作品照片背后的精彩故事。从盛大隆重的新年狂欢夜到感悟真理味道的暑期社会实践,从团结奋进的龙舟比赛到心心相连的西部支教,从水仙花苗的生命故事到读书沙龙的交流互助,照片背后的多彩生活让在场师生感受到了青年的朝气与青春的活力。
中国美术学院团委书记徐增鎏老师寄语广大团员青年,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真正做到“培根铸魂”,书写新时代青年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崭新答卷。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党委副书记童玲君向与会嘉宾和同学们介绍了中国美术学院本科生培养模式与专业基础教学部概况。
两校青年开展了理论有深度、视野有广度、思考有高度的研讨交流。中国美院汪瑞钦同学将此次交流称作一场“解域”和“游牧”,以新颖的观点解读出艺术之真与理论之美,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青年实践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翁欣同学向中国美术学院的朋友推荐了自己正在阅读的书目——约翰·洛克的《政府论》;王若乔同学介绍了浙大的招牌美食,并邀请中国美院的朋友们前往浙大参观体验;沈羽钦同学分享了考试周复习的方法并对人工智能在创作领域的应用谈了看法。中国美术学院的陈默、韩一博、徐弋涵等同学分别就通识学习与艺术学习平衡的方法、对于艺术训练中模仿与创新的思考、AI绘画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应用等问题分享了看法。两校其他参与团员青年也就不同问题深入交流讨论。
“本次交流是融合了‘理论真’与‘艺术美’的场域,青年们要真正聚焦美、聚焦话题探寻‘时代中’与‘青年我’的耦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永帅表示,希望青年们携手投身“个人之美”与“共同之美”协调发展的征途,基于人民性与大众理论继续创造美、实践美、成为美,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