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站在浙大的问政讲堂上,但是感觉很亲切,没有距离感。”5月17日晚,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党委书记姜军来到浙江大学第四十六期问政讲堂,以“新闻的力量”为题做专题讲座。
姜军以“新闻的力量”为题做专题讲座。潮新闻记者 王夷 石怡锋 摄
没有距离感,源自“老姜”的故事。20年前,浙江大学是余杭区转型发展、吸引人才的重要策源地,而当时的浙大迫切希望余杭区能提供人才用房建设用地,余杭区欣然应允。后来,时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见到时任余杭区区长的姜军,便亲切地唤他“老姜”。
2010年11月13日,《杭州日报》头版刊发报道,记录了这场全国重点大学与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区)的双向奔赴。
一声“老姜”,不仅拉近了与浙大学子的距离,更是新闻记录时代的生动样本。在接下来的分享中,姜军围绕自身工作经历、浙江日报75年发展历史和融媒时代的创新实践,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了媒体融合语境下,新闻的温度和价值。
在雪域高原见证新闻的力量
姜军分享的第一个故事,是两封跨越29年的书信,是一场持续投入教育的爱心接力,也是新闻传递信息力量的直接见证。
1995年8月10日,海拔4500米的那曲县委住宿楼里,昏黄的烛光下,28岁的浙江省首批对口援藏干部姜军写下了到高原后的一封特殊“家信”——6页纸、1800字,对象是素昧平生的时任《杭州日报》总编舒士越。面对彼时那曲适龄儿童入学率低,中青年文盲率高,平均1500平方公里只有一所小学等情况,姜军在信中呼吁杭州为那曲捐建希望小学。
半个月后的8月25日,姜军的来信在《杭州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很快,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心募捐行动如夏季热浪般席卷了杭州。每天,都有大量怀揣现金的人涌进捐款点:有小本生意人放下摊子就送来3000元钱;有不留名的妇女,将丈夫去世时政府给予的抚恤金原封不动塞进捐款箱……短短一周,56000多位市民、124家企业捐助了225万元。
1996年9月,由杭州人民爱心募捐,那曲政府和那曲人民共同建设的四所希望小学相继落成,每所学校都是当地最漂亮的建筑,那曲孩子们的殷殷期盼有了回应。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2024年的春天,当年希望小学中一个名叫达扎旺堆的孩子写下一封跨越近30年的、给姜军的回信。达扎旺堆回忆了曾经那没有围墙的学校和上课冻得哆嗦的同学们,他说,希望小学的建成,改变的不仅是他们的学习环境,更是他们的人生和家庭命运。
如今的达扎旺堆已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19年,是那曲市第五幼儿园党支部书记。被爱滋养着长大的他,也把爱回馈到了“原点”。
“新闻是有力量的,这股力量也影响了我。”姜军在当晚的“问政讲堂”上说。
在75年报史中见证新闻的力量
当讲述从雪域高原回到之江大地,有关新闻的故事依旧精彩。前不久,浙江日报刚刚度过了75岁生日,姜军带着同学们一同回望历史,在岁月的回响中,新闻的力量变得更为具象。
姜军以“新闻的力量”为题做专题讲座。潮新闻记者 王夷 石怡锋 摄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浙江日报年仅20岁的青年记者徐永辉用全报社唯一一台蔡司照相机拍摄了农民叶根土一家的第一张“全家福”。从此,他便一直跟踪、拍摄、采访这户人家。直到今天,已过耄耋之年的徐永辉依然没有放下相机,镜头背后,是一户普通农户的生活变迁,也是中国农村沧桑巨变的真实记录。
新闻的力量还在于推动社会变革。时间来到1983年4月26日,浙江日报少有地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发表长篇通讯《企业家的歌》,在全国率先报道了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的改革事迹,给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强烈一击。惊雷过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春雨扑面而来。
当然,社会激荡前行,不可避免会遇到“成长的烦恼”,需要媒体进行舆论监督。1998年,报社收到读者反映,合资企业“特维达”严重违反《劳动法》,侵害劳动者权益。记者想采访,压根进不去工厂大门,怎么办?“我们一位女记者,年纪与在座同学差不多大,毅然剪去一头心爱的长发,卧底黑心工厂整整一周,连续刊发报道,深刻揭露‘特维达’限制工人人身自由,克扣工人工资的违法行为。”系列报道刊发后,劳动监察部门迅速介入调查,企业违规收取的押金退了,工人被拖欠的工资到手了,生产生活的条件也改善了。“新闻的社会监督,也是一种力量。”姜军说。
分享现场,姜军特别提到了前段时间全网刷屏的“浙大学姐励志纸条”的故事。在潮新闻的后续报道中,当年埋头书海苦苦奋进的女孩,已经长成勇敢坚毅的“大女主”,而这张跨越23年的“学习符”也默默陪伴着一代又一代浙大人,一步一个脚印,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融媒体时代见证新闻的力量
“2023年6月15日,杭州开始亚运会开幕100天倒计时。6月13日,杭州‘外卖小哥’彭清林从12米高的西兴大桥一跃而下,跳出了‘最美涟漪’……”“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大家热议的话题,今年的作文是关于‘好故事的力量’,看似简单,要写得出彩却难。讲故事一直是新闻工作者的强项,但要‘讲好中国故事’同样不容易……”连续200天,连续200篇,这是姜军在个人朋友圈为“潮新闻”优质内容所作的推荐评论。
2023年2月18日,由浙报集团旗下浙江新闻、天目新闻、小时新闻三大移动客户端合并而来的“潮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浙报集团亮出了战略转型、全面改革的关键一招,在媒体深融时代、在互联网主战场,接续发挥新闻的力量。
姜军在“问政讲堂”上回忆了潮新闻的初期发展。“因为数据‘裸奔’,潮新闻一开始很难有一篇10万加稿件,大家都很着急。”为放大潮新闻影响力,姜军带头在朋友圈转发潮新闻优质稿件,并给自己定下“小目标”——“潮新闻上线百日写满百篇推文”。
姜军以“新闻的力量”为题做专题讲座。潮新闻记者 王夷 石怡锋 摄
从解读王冬龄“乱书”,欢迎良渚宝贝回家,到回望生态省建设之路,解密《富春山居图》,姜军以自身丰厚的学养、丰富的经历,通过寥寥数百字的独到短评,帮助潮新闻用户更好地理解新闻或换个角度看新闻。3个月匆匆而过,“小目标”在众人的期望之下又延续了3个月。
而以此为起点,去年6月,在姜军和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的推动下,新类栏目“读端”在潮新闻上线。“新闻+评论+社交”的栏目特色吸引了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各行业人士点评潮新闻原创新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认为,这是新闻报道领域一种全新的尝试,形成了精品内容首发传播和意见领袖增量分发的有效闭环。
目前,潮新闻已从一开始很难有10万加稿件,到天天有10万加的稿子,到全年有800多篇10万加稿件……在大量优质内容的支撑下,在传播大脑技术力量的加持下,潮新闻正在不断成长壮大。
就在两天前,由姜军主编的新书《社长访谈县委书记》正式发布,该书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潮新闻“潮涌之江·对话县委书记”大型融媒体访谈内容的辑录和凝练,书中收录了姜军对浙江省11个地市的12位县委书记的访谈,以党报站位“解剖”县域治理典型样本、反映“浙江之窗”,进而展示“中国之治”。这是省级党报集团的一次破圈创新,也是放大新闻力量的又一次积极探索。
当今世界,在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技术赋能方式、阅读方式都发生巨变的情况下,唯一不变的是新闻的力量。姜军说,在浙报报史馆入口处,有“用新闻推动社会进步”这行字,这是浙报人的使命,也是新闻人的理想。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