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0.266!”来自浙江科技大学的大学生与来自留下小学的高年级小学生就“500毫升瓶装水减排后的碳标签值是多少”展开了一次竞赛。这些我们常听见的“碳标签”和“碳普惠”究竟是什么?
活动现场。图源:主办方供图
5月15日,“绿色低碳,美丽中国”2024浙江省全国低碳日活动在杭州举行,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科技企业代表、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低碳发展理念。
购买水果时,我们常会看见“有机绿色”的标签。那么,“有机绿色”该如何定义呢?
碳标签、碳足迹的评价便是重要手段。碳足迹是用来衡量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指标。碳标签则是将产品全生命周期中所消耗的二氧化碳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 浙江农林大学的顾蕾教授以建德草莓为例,向大家科普了建德草莓的碳标签与碳足迹。建德草莓的全生命周期包括果园经营、农资使用、产品包装、运输以及最终的处置等过程,将这整个周期内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进行核算,最后会形成一个碳足迹的数字化标识在产品标签上展示,扫描二维码就能知道你购买产品的碳足迹。“在购买农产品的时候,标签上的碳足迹越低,表明它在绿色生物防控以及有机肥带动化肥等方面做得更加出色,因此看见有标签的农产品时,你会感觉更加有安全感。”顾蕾教授说道。不仅如此,我们平时开的汽车、常喝的西湖龙井都能够通过查看碳标签了解产品的碳足迹。活动现场,还发布了杭州原水的碳标签,以此带动更多消费者在购物时关注碳足迹,共建共享绿色生活。
现场,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围坐一起“七嘴八舌论低碳”,分享各自领域处理低碳问题的经验方法。比如提到碳足迹,我们最先想到的是支付宝的蚂蚁森林,每个人的低碳行为在蚂蚁森林里可以计算为"绿色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申请种一棵树。蚂蚁集团可持续发展部专家鲍结霞介绍道,将公众的日常生活量化成一个减碳数值,能够更直观地衡量每个人的碳排放量,也能够激励大家去参与绿色低碳行动,“用看得见的绿色激励看不见的绿色”。
来自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宁波市奉化区大堰镇、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的3名低碳发展乡镇代表也介绍了各自地区低(零)碳试点的做法和经验。现场还为浙江省首批低(零)碳乡镇(街道)试点A级进行授牌,表彰他们在绿色低碳发展上取得的成就。
今年,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在浙江科技大学生态环境研究院考察学校汇聚绿色科技人才、服务浙江绿色发展情况时指出,要紧紧围绕生态省建设重大战略,聚焦秸秆综合利用等重点难点课题,打造更多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为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让低碳要素流动起来,使低碳发展活起来,现场还启动了浙江省碳普惠交易市场平台建设,开启市场名称征集,鼓励企业和个人节能减碳,让更多人参与到低碳发展的行动中来。
活动现场。图源:主办方供图
活动外场,还组织了丰富的低碳小游戏,低碳马拉松、模拟碳交易所、气候变化密室逃脱······让大家在互动中加深对碳排放与低碳生活的理解。此次活动全面响应低碳号召,碳排放总量为1.16吨,通过注销浙江省碳普惠核证减排量2吨实现碳中和。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麻胜聪,浙江省科普联合会副会长、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原副厅长王以淼,浙江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单胜道,西湖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之江管委会副主任董威,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一级调研员刘雄伟出席活动。
本次活动由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杭州市生态环境局、浙江省科普联合会共同主办,浙江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杭州市生态环境局西湖分局、浙江省绿色科技文化促进会、杭州市全民绿色行动促进会承办,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余杭分局、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建德分局、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浙江浙能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杭州超腾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蚂蚁集团、湖州新能源云碳中和研究院、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市千岛湖原水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协办。
活动现场。图源:主办方供图